牟宗三哲学与唐君毅哲学论

牟宗三哲学与唐君毅哲学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牟宗三
  • 唐君毅
  • 新儒家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理学
  • 心学
  • 现代哲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儒家思想的百年回响:从梁漱溟到当代》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二十世纪以来新儒家思潮的百年发展脉络,深度剖析以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徐复观、唐君毅、牟宗三、钱穆等为代表的代表性学者的思想建构、核心关切及其对当代思想界的深远影响。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细致的文本分析,探讨了新儒家如何回应西方思潮的挑战,如何在传统儒学的“温故”中探寻现代转化的可能路径,并最终形成了兼具中国主体性与世界关怀的哲学体系。本书不仅关注其理论建构的内部逻辑,更着重考察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文化担当。 --- 卷一:风起于微末——新儒家的初创与奠基(1910s-1940s) 第一章:时代的焦虑与经典的复兴 二十世纪初,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和“德先生”、“赛先生”的汹涌浪潮,传统儒学面临着空前的合法性危机。本章考察了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梁漱溟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并非简单的回归田园,而是试图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儒家伦理的现代价值。 第二章: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主观能动性的重塑 熊十力是公认的新儒家思想的开创性人物之一。本章重点剖析其如何吸收佛教唯识学思想,建构起“新唯识论”。这一理论旨在确立主体精神的绝对性与能动性,对抗当时盛行的虚无主义和机械唯物论。我们详细阐述“体”与“用”的辩证关系,以及熊十力对“良知自力”的强调,为后来的心学复兴奠定了哲学基础。 第三章:冯友兰的“理性主义”转向与中西哲学的融汇 冯友兰早年深受西方哲学影响,后经历思想的多次转折。本章聚焦其如何尝试以逻辑分析的方法重构中国哲学史,尤其是在其“三期区分”的理论框架下,对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进行现代化的梳理与评价。探讨他如何在继承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寻求一条更具普适性的理性哲学路径。 --- 卷二:乾嘉之绪——港台新儒学的系统化与成熟(1950s-1980s) 第四章:时代的流亡与思想的坚守 抗战胜利与国共内战将一批重要的儒学学者带到了香港和台湾。这一时期的研究不再仅仅是回应本土危机,而是肩负起保存和发扬中华文化精粹的重任。本章分析了这种“他乡”的学术环境如何塑造了新儒家的研究范式,使其更侧重于经典诠释的精确性与体系的完整性。 第五章:徐复观的“体用不二”观与对人伦的回归 徐复观的思想深刻植根于对传统儒家“仁”与“义”的实践关怀。本章细致考察他如何从汉代经学和魏晋玄学的冲突中,发掘出孔孟以来的“人伦日用”的实践智慧。重点分析其对“知性”与“感性”的调和,强调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重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第六章:钱穆与中国历史精神的阐发 钱穆先生以史学家的身份,致力于发掘中国历史内在的“温情与敬意”。本章不将他视为纯粹的哲学家,而是阐释其如何通过对历代制度、史实的研究,来彰显中国文化特有的历史延续性和价值体系的稳定性。探讨其对“国史大纲”的构建,如何为民族自信心提供历史根基。 --- 卷三:现代之辨——超越与对话(1980s至今) 第七章:新儒家哲学的现代性主题辨析 进入当代,新儒家面临更直接的挑战:如何在后现代思潮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论证其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集中探讨“道德实践哲学”、“心性论的本体论重构”以及“儒家政治哲学”等前沿议题。分析新儒家如何避免陷入复古主义,转而探讨其在价值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层面的创新。 第八章:儒家伦理与人权、民主的对话 本章深入探讨了新儒家学者如何处理儒家传统中可能与现代观念产生冲突的部分。例如,儒家的“差序格局”与现代的“个体权利”观念如何调和?儒家的“德治”理想与现代“法治”的张力如何通过“德法互济”的思路来解决?展示了新儒家学者在回应普世价值时的复杂思考过程。 第九章:全球视野下的儒家思想与文化交流 最后,本章将目光投向全球。考察新儒家思想如何通过跨文化对话,影响了西方汉学界和当代宗教哲学、伦理学研究。分析新儒家如何从地方性的文化论述,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关怀的哲学资源,为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提供东方智慧的参照系。 --- 结语:跨越世纪的精神遗产 全书最后总结了新儒家百年探索的意义。它并非一个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回应时代挑战的精神实践。新儒家学者们通过对传统的“温情”与对现代的“理性”的坚持,成功地为中华文明在现代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坚实的立足点,其对主体性、人伦价值和历史连续性的强调,至今仍是理解中国当代思想不可或缺的参照坐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一直以来,都觉得牟宗三先生和唐君毅先生是现代新儒家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思想脉络复杂而深刻,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读完这本书(假设是关于这两位先生哲学思想的解读,但又不直接提及书名,而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谈论自己对两位先生思想的整体感受和理解),我仿佛踏上了一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寻之路。 牟宗三先生的“良知学”和“道德意志说”,对我来说,是一种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体论追问。他如何从王阳明的心学出发,又如何超越前人,建立起一套更为系统和精密的体系,这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显微潜行”、“致良知”的转化,一直是我非常着迷的部分。他对于“圣人”的论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强调一种人格的自我超越和道德的实践,这在当下社会,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而唐君毅先生,他的“情意”与“心物”之辨,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更为宏大和诗意的哲学视野。他谈论的“天人合一”,不是一种简单的融合,而是包含着深刻的动态过程和价值追求。他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坚守与现代性的反思,那种“在绝望中寻觅希望,在幻灭中寻觅光明”的悲壮情怀,常常让我心潮澎湃。他的思想,更像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整体观照,一种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切关怀。 这本书(此处隐含地指代所读的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两位先生的观点,而是通过细致的梳理和比较,揭示了他们思想中相互呼应、又有所差异的独特之处。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他们如何回应西方哲学挑战的论述,这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他们那里,转化为一种更为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思想张力。总而言之,这算是一次非常扎实且充满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现代新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评价二) 最近翻了几本关于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书,而这本书(此处再次隐含地指代所读的书)给我的感觉尤为特别。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理,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引领着我一步步走进两位现代新儒家的思想世界。 我一直对“道德本体”这个概念很感兴趣。牟宗三先生的哲学,特别是他对于“良知”的阐释,在我看来,就是对这个概念最深刻的挖掘。他如何从“性即理”到“心即理”,再到“情即理”,这一系列思想的推进,展现了一种哲学思辨的强大力量。他强调道德的“自律性”和“主动性”,认为人并非被动的存在,而是可以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塑造自我,实现价值。这一点,对于身处各种压力和诱惑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 而唐君毅先生,他则带给我一种更广阔的视野。他的“文化精神”论,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他对于“情”的重视,以及“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打破了我以往对哲学刻板、冰冷的认知。他将哲学与人生、与艺术、与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大德不逾小节”的生命哲学。他那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更是让我深深感动。 这本书(隐含代指)处理的比较精妙的是,它没有把两位先生的哲学割裂开来,而是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连接点和张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他们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理解和阐释。他们是如何在吸取西方哲学精华的同时,又不失中国文化的本色,这种“会通”的智慧,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于“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而是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评价五) 最近有幸读到这本书(隐含代指),关于牟宗三与唐君毅两位先生的哲学思想。这两位都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景仰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常常让我觉得难以企及。而这本书,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了他们思想的殿堂。 牟宗三先生的“本体论”,对我而言,是一种关于“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追问。他如何从“性善”出发,又如何论证“道德的自律”,以及“良知”的转化,这一系列严谨的逻辑推理,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在现代语境下的强大生命力。他强调“道德情操”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人格得以独立和发展的关键。我特别欣赏他对“道德的创造性”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积极的道德实践,来塑造自我,创造价值。 唐君毅先生的思想,则给我带来了一种更为宏大和诗意的体验。他对于“情”与“理”的辩证关系,以及“心物一体”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宇宙。他关于“文化精神”的论述,更是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所倡导的“为人生而咨询”,那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人类困境的关怀,深深地打动了我。他那种“在绝望中见光明”的积极乐观,更是我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一种精神力量。 这本书(隐含代指)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两位先生的哲学孤立起来,而是试图展现他们思想的内在联系和对话。比如,它在分析牟宗三先生的“本体论”时,会适时地引入唐君毅先生关于“生命本体”的观点,来相互印证和补充。这种“比较哲学”的视角,让我对现代新儒家的整体面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充实且令人受益的阅读,让我对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评价三)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隐含代指)的时候,我有点打退堂鼓。对牟宗三和唐君毅这两位先生的哲学,我一直都是“仰望”的状态,觉得他们的思想太博大精深,不是我这种普通读者能轻易消化的。但读下去之后,却发现别有洞天。 牟宗三先生那套“良知学”,尤其是他对“良知”如何从“体”到“用”的论述,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迪。他将“良知”视为一种本体,一种力量,是支撑我们道德人格的根基。他强调“道德意志”的作用,认为正是通过这种意志,我们才能克服自身的局限,不断向上提升。我尤其喜欢他谈到的“道德的自由”,这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在道德法则下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唐君毅先生的思想,则像一股清流,滋养着我的心灵。他对“情”的重视,以及“情”作为宇宙生命之流的观点,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他对于“心物一体”的论证,也让我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常常谈论的“生命的智慧”,那种在困境中寻求意义,在痛苦中保持希望的力量,是我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需要的。他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坚持,以及对中华文明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怀,也让我倍感振奋。 这本书(隐含代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更侧重于梳理两位先生思想中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我尤其喜欢它在分析牟宗三先生如何处理“知行合一”问题时,引入唐君毅先生的观点进行对比。这种“对话式”的解读,让两位先生的哲学显得更加立体和生动,也让我对他们思想中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阅读机会,让我得以更亲近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

评分

(评价四) 不得不说,这本书(隐含代指)真的让我对现代新儒家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对牟宗三先生的印象,总停留在“道德哲学”这个框架里,而唐君毅先生的“生命哲学”也觉得有些飘渺。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他们的思想其实有着更为深邃的内在联系和人文关怀。 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实践”哲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他如何将哲学从书斋带到生活中。他强调“良知”是一种活泼泼的存在,需要我们通过日常的点滴实践来显现。他对于“体用”关系的精妙分析,让我理解了何谓“道问学”与“尊德性”的相辅相成。他关于“无情之情”的论述,更是打破了我对情感的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情感在道德领域中的一种超越性力量。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和接地气。 唐君毅先生的“文化精神”论,则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宏大的视角。他对于“文化”的理解,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价值的凝聚。他对于“天人合一”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一个融洽和谐的宇宙观。我尤其欣赏他对“情感”的重视,他认为情感是生命最本真的体现,也是通向真理的桥梁。他那种“爱”的哲学,以及对人类心灵的关怀,让我觉得温暖而充满力量。 这本书(隐含代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如何巧妙地将两位先生的思想进行“钩沉”和“会通”。例如,在探讨“道德的自律”时,它会适时地引用唐君毅先生关于“生命自由”的观点,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牟宗三先生的论述。这种“相互启发”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两位大师思想的共鸣之处,也让我对现代新儒家形成了一个更为整体和系统的认知。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