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着者滨田耕作,开宗明义先对玉的含义、玉的产地、玉的种类及加工方法,玉器与玉器的关系进行论述。最后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评定对中国玉器的美术价值。中文译本由考古家胡肇椿译出,并敦请殷志强先生增加必要注释,使本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古玉概说》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关于“美学”的教科书,只不过它的载体是古老的玉器。我一直认为美是一种主观感受,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客观且充满洞察力的方式,展现了古人对于“美”的独特追求。作者并没有直接下定义,而是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玉器造型的演变、纹饰的构图、以及色彩的搭配,来揭示古人眼中“美”的标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简洁”、“和谐”、“神韵”等美学原则的阐述所吸引。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却蕴含着无穷的韵味;那些抽象的纹饰,却能引发无限的遐想。作者在描述这些玉器时,使用的词语都非常考究,既有对玉石本身的细腻描绘,也有对雕琢工艺的精准赞扬。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式的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追求的许多审美理念,其实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被我们的祖先所实践和推崇。它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评分坦白说,《古玉概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开了我对于“历史研究”的全新视角。我之前总觉得历史就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历史可以如此鲜活,如此充满人情味。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学院派的繁文缛节,而是将那些沉寂的史料和考古发现,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将玉器视为历史的“眼睛”,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信仰、政治制度,甚至是人们的喜怒哀乐。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扎实,对一些重要出土文物的解读,也显得非常有见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观点时的客观和审慎,他会引用不同的学说,并给出自己的分析,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某个观点。读这本书,就像跟随着作者一起进行一场考古探险,每翻开一页,都可能发现新的惊喜。它让我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好奇心,想要去了解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古玉概说》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以为就是一本介绍古玉的“科普读物”。然而,读过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别致,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也不是哗众取宠的通俗解读,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特魅力。作者的文字间流淌着一种淡雅的书卷气,却又不失严谨的考证。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玉器,重新赋予生命。比如,他形容某些玉器上的刻痕,就像是时间的指纹,记录着岁月的流转和文明的印记。书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也十分令人称道,比如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玉器原料来源的分析,对玉器加工工艺演变的梳理,都显得非常有条理,并且充满了探索精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玉器鉴定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的介绍,虽然我可能永远也无法真正掌握,但通过阅读,我至少能对其中奥妙窥探一二,也为日后欣赏古玉增添了不少乐趣。
评分这本《古玉概说》在我看来,就像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静静地坐在那里,手中把玩着一块温润的古玉,用他饱经风霜的眼睛,向我们缓缓道来玉石的前世今生。虽然我并不是什么专家,但书中所描绘的那些遥远年代的玉器,仿佛自带一种神秘的光晕,瞬间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从那些模糊的图片和文字中,我能想象出古代工匠们是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雕琢出如此精美的器物,那些线条的流畅,那些纹饰的寓意,都充满了智慧和匠心。书里对不同时期玉器的风格演变,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手中的这块玉,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先人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这本书,就像在和历史对话,和那些已经逝去的灵魂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也很令人沉醉。它让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关于玉的物件,也会在博物馆里驻足,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那些静静躺在展柜里的古玉,仿佛能听到它们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评分对于《古玉概说》这本书,我只能说,它是一次深刻的哲学之旅,远远超出了我对“古玉”这个词的固有认知。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或图录,而是试图剥离玉器表面的物质属性,去探寻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书中的一些论述,让我反复咀嚼,甚至引发了关于“器以载道”的思考。那些看似朴拙的玉器,在作者的笔下,竟然成为了沟通天地、祭祀鬼神的媒介,承载着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与理解。尤其是关于“礼”与“玉”之间密不可分关系的探讨,令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礼”只是规矩和制度,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的“礼”是发自内心的敬意和对秩序的遵循,而玉,恰恰是这种精神的具象化体现,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书中有不少段落,读起来像是哲人的独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我开始理解,为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能够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为何它会被视为君子的象征,这背后有着多么深邃的文化根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