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草图录》收载中草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约六千种,分十二卷出版。十一、十二卷为续编,共一千种。十二卷主要增收台湾地区中草药和药用植物资源品种以及前十一册中尚未收入、《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品种,各边远地区民族、民间药物,包括珍稀濒危的品种。 本卷共收载中草药 500 种。台湾学者供片 240 种,大陆学者供片 260 种。
本卷的出版是台湾和大陆两岸专家精诚合作的成果。本卷突出了台湾地区的不少重要品种。例如台湾地区常见中草药有密花苎麻、莲叶桐、台湾冷杉、穿鼻龙、玉山小檗,独具疗效。一些有价值品种,深受台湾民间欢迎。莲叶桐在抗癌方面很有苗头。阿里山五味子、玉山胡颓子、彩花马兜铃,是极为难得的珍稀品种。不少品种既反映了中国大陆和台湾民间传统用药经验及名家学者独特见解,也充分体现了民间医药的成就。台湾地区的品种还得到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药用植物学甘伟松教授的支持,提供了台湾地区不少常用中草药和药用植物方面的珍贵品种。 本卷收载大陆的品种大部分是过去各卷未收载的常见品种。
有《中国药典》 1995 年版增收的品种如丁公藤、地龙(栉盲环毛蚓、威廉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华南吴茱萸、清风藤、九眼独活、当归、甘肃贝母、竹叶柴胡、青叶胆、新疆紫草、峨嵋沙参、云连、巫山淫羊藿等。还有贺龙元帅生前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带回白树的种子,在中国栽培引种历时 30 载,现已成材的珍稀品种,在本卷亦有收载。还有民间药用动物黄边大龙虱、洋虫等本卷亦矛以
作为一名曾经的中药学学习者,多年后再次拿起《中国本草图录(卷十二)》,心中感慨万千。这本书的价值,在多年后才真正显现出来。初学时,或许只关注了药材的名称和基本功效,但如今,我更能体会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学识和严谨态度。卷十二的编撰,展现了高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每一种药材的条目,都清晰地列出了其名、形、性、味、功效、主治等关键信息,而且在关键之处辅以精美的插图,极大地弥补了文字描述的不足。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药材形态的细致描绘,很多时候,单凭文字很难区分相似的植物,但书中细致的插图,以及对细节的强调,却能让你一目了然。这本书不仅仅是查阅资料的工具,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品读的教科书,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体会和领悟。它让我重新认识到,中医药学的根基,在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这套《中国本草图录》简直是我的案头珍宝!虽然我才刚翻到卷十二,但已经被它深深吸引了。你知道吗,以前我对中药的印象就是干巴巴的药材和抽象的理论,但自从有了这套书,一切都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卷十二里的图画,每一页都像是请来了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把那些奇奇妙妙的植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你伸手就能触摸到它们的叶片,闻到它们的清香。更难得的是,那些文字描述,虽然是古籍,却并没有让人望而却步,反而像是和一位博学的老中医在促膝长谈。他会细致地告诉你这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在哪里,又有什么样的药用价值。有时候,他还会分享一些历代医家对它的认识和应用,听得我津津有味。感觉自己一下子就穿越回了古代,置身于药圃之中,与那些草木生灵进行着最原始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百科全书,让我对大自然的馈赠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畏。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翻阅后面的卷册,探索更多未知的草木奥秘。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著作情有独钟,而《中国本草图录(卷十二)》无疑是我近期最大的发现之一。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扇通往古代医药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其中精妙绝伦的奥秘。卷十二的部分,让我尤为惊叹于古人对植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那些用寥寥数语勾勒出的植物特征,精准无比,直击要害。而配合着精美的插图,更是将文字的抽象转化为具象,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于每一种药材的记载,都不仅仅局限于其物理形态,更深入到其药性、功效、配伍禁忌,甚至还有一些历史上的医案佐证。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我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时空的穿越,与那些伟大的医药学家进行灵魂的交流,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真正触及精髓的作品。《中国本草图录(卷十二)》绝对没有让我失望,甚至可以说,它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厚重”与“精致”的完美结合。厚重,体现在它承载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学术信息。每一味草药的介绍,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并茂,而是涉及了植物的多个维度:从它的科属分类,到炮制方法,再到临床应用,甚至连一些民间验方都信手拈来。这些内容,并非简单堆砌,而是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提炼,读起来让人觉得扎实可靠。而精致,则体现在它极其考究的装帧和印刷。纸张的质感、色彩的还原度,以及排版的疏密有致,都透露着匠心。卷十二中的插图,色彩淡雅,线条流畅,即使是放大细看,也能感受到绘制者对植物形态的精细观察和笔触的细腻。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美的熏陶,让我从视觉到心智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接触《中国本草图录(卷十二)》是带着一种“打卡”的心态,觉得作为一本经典,总该有所了解。但没想到,它却让我一头栽了进去,乐此不疲。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慢节奏”的叙事方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一本书,让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体会,是多么难得。卷十二里的每一页,都像是一次与古人智慧的对话。它没有花哨的语言,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只有质朴而深邃的知识。我常常会一边对照着书中的图谱,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药材的立体形象,想象它们在自然界中生长的样子。有时候,书中描述的某些药效,结合我平日里观察到的植物特性,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我喜欢这种学习过程,它让我不仅仅是记住了知识,更是理解了知识背后的逻辑和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