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的距离约两百英里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九两百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七十四层楼高。
本书从三个不同角度──日本人、中国受难者与当时在场的欧美人士的叙事观点,全方位呈现整个大屠杀事件;另一方面,抽丝剥茧地检视这段长达多年的黑暗势力,探讨日本政府如何处心积虑地抹煞世界对大屠杀的记忆。
作者蒐集海崃两岸、欧美、日本许多第一手资料,并且整合大屠杀倖存者的访谈记录,重新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完整面貌。透过流利、细致的文字,读者可以完整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始末,同时省思历史事件留予世人的宝贵教训。
作者简介
张纯如
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生于美国纽泽西州普林斯顿,殁于二○○四年十一月九日。伊利诺大学厄尔巴那校区新闻学学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研习计画奖学金得主。曾担任美联社及《芝加哥论坛报》记者。
出版的第一本书《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钱先生是主导中华人民共和国飞弹计画的第一人),广受举世好评。《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九三七南京浩劫》更是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她是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画」奖得主,并且获得「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与「哈利.杜尔门图书馆」(Harry Truman Library)赞助。
短暂而耀眼的生命
高希均2007.10.29
(一)
享誉国际及中文世界的华裔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不幸于二○○四年十一月九日被发现在加州举枪自尽。在三十六岁短暂而耀眼的生命中,她已出版了三本影响深远的书。每一本书都有震撼性与启发性。每一本书都引起了国际媒体重视。自一九九八年参加了美国「百人会」后,她又投入心力,关注种族平等与社会正义等议题。
我曾为「天下文化」出版的《中国飞弹之父》与《被遗忘的大屠杀》分别写过导读,重读写过的这些话,格外怀念这位才气横溢而又正气凛然的作家。
今年是哀悼「南京大屠杀」70週年,美国好来坞独立制片公司 ThinkFilm 根据此事件的中国生还者及当年参与的日本士兵口述,拍成记录片。
时至今日,日本人对此事件仍是採取不愿承认的态度;然而早在十年前,透过本书作者张纯如的笔,已将这一人类史上最惨绝的事件披露在西方世界的面前。
70年后的今天,透过美国导演Bill Guttentag and Dan Sturman的影片,真相不容掩饰,历史的教训更不可遗忘。
(二)
二○○七年十月廿四日,当中国大陆的「嫦娥一号」奔向月球,探测千年来美丽神话时,台湾则铺天盖地的推动「入联公投」,在制造一个新的政治神话。
面对与时俱进的中国大陆,面对共识缺乏的台湾社会,我只能沈痛地说:台湾人民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
在刚出版的《我们的V型选择》一书中,我指出:
当前的台湾有两个:一个是正在边缘化中的台湾,一个是急待奋起的的台湾。造成边缘化台湾的元素是:内有内耗性议题一个接一个地操弄;财经、民主、环保、教育等重大政策一个又一个地空转;两岸关系一件又一件地僵持;廉能政治一次又一次地落空。外有全球化的风起云涌,与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崛起,二者都对台湾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造成冲击。内外形势的恶化,造成了人民、企业、外商、束手无策。
急待奋起的台湾,只剩下一个选择,要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包容、最广的视野,追求胜利—VICTORY。「胜利」由七个元素组成:
(1)愿景(Vision)要清晰。
(2)诚信(Integrity)不打折扣。
(3)承诺(Commitment)兑现。
(4)人才(Talent)重用。
(5)开放(Openness)加快。
(6)和解(Reconciliation)突破。
(7)年轻一代(Youth)参与。
在全球化中,台湾人民已无时间,更无退路,只有理性地选择「胜利之路」。
这种理性选择的前提是:仇恨要遗忘、教训要记取、政党与人民要共同争气。
(二○○七年十月三十日台北)
读完《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南京浩劫》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我拉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生灵涂炭的年代。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又如同哀歌般深沉,将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呈现在我眼前。那些幸存者的口述,那些历史资料的梳理,无不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野蛮和人性的扭曲。我曾以为自己对南京大屠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更多被遮蔽的角落,听到了更多被压抑的悲鸣。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更是在拷问每一个读者的灵魂:我们如何才能铭记历史,避免重蹈覆辙?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铭记”二字的重量,它不仅仅是记住一个日期,记住一个地点,更是要记住那些失去的生命,记住那些遭受的苦难,记住那些曾经发生的罪恶。这种记忆,不应止于文字,更应内化于心,成为我们抵御未来悲剧的坚固屏障。
评分《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南京浩劫》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苦难进行的对话。我被它那充满力量的标题所吸引,尤其是“被遗忘”三个字,它在我心中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悲惨事件的描述,更像是一种对集体失忆的批判,一种对历史真相的呼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毫不妥协的姿态,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去呈现那些被刻意忽视的声音。它应该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史诗,用最真实、最朴素的语言,去讲述那些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个体命运。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非虚构的严谨,去构建一个令人信服的历史图景,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残酷与绝望。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理解人性,理解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如何交织,以及我们应该从中汲取何种教训。
评分当我拿到《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南京浩劫》这本书时,我第一个浮现的念头是,这个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深刻的悲伤和一种强烈的呼唤。它暗示着,在许多人以为已经尘埃落定的历史叙事中,依然有被忽视、被遗忘的角落,而这些角落,恰恰蕴藏着最令人心痛的真相。《1937南京浩劫》这几个字,已经足以勾勒出一幅惨烈的图景,但“被遗忘”则为这一切增添了一种更加令人不安的维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发现并呈现这些“被遗忘”的部分的?是那些未曾被广泛报道的个体经历?是那些在官方记录中被模糊处理的细节?抑或是那些至今仍未得到充分承认和反思的深层原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入的方式,去挖掘那些被掩盖的真相,去还原那些被忽略的生命。它不应该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一种对被遗忘者命运的深切关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集体记忆的盲点,并促使我们以更审慎的态度去面对历史。
评分这本《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南京浩劫》一书,在尚未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在我心中激起了一股沉甸甸的期待。我对历史的厚重感有着天然的迷恋,尤其是那些被岁月洪流裹挟,却依然鲜活地存在于记忆中的悲剧。南京大屠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刺骨的寒意,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道刻骨铭心的伤疤,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泯灭。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触碰那段被尘封的过去,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是如何在那场浩劫中凋零。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带领我穿越时空,亲临那个绝望的时代。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宏大的叙事,更希望看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生的个体,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绝望,以及或许一丝微弱的希望。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史实陈述,更应是一次对人类良知和历史责任的深刻拷问。我期盼它能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去探究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源,去反思历史的教训,去思考我们如何在当下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评分读完《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南京浩劫》,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和震撼。这本书以一种极为克制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将那段黑暗的历史重新拉回到我的视野。作者并非用煽情的笔墨去渲染悲情,而是通过对史实的梳理和对细节的挖掘,让历史的残酷自行诉说。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都像一把钝刀,慢慢地划开了我对于和平的麻木认知。我曾经以为,对于南京大屠杀,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更多被遮蔽的真相,听到了更多被淹没的诉求。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场战争的罪行,更是在拷问我们这个时代的良知: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不忘”,又是否真正做到了“不让”?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历史的伤痛不应该被遗忘,更不应该被淡化。它是一种警示,一种提醒,让我们永远铭记战争的残酷,永远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永远保持对人道主义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