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曆史學傢曾經估算,如果讓所有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手牽著手,長度可以從南京到達杭州,延展的距離約兩百英裏長。他們身上的血共重達一九兩百噸,屍體可裝滿兩韆五百節火車車廂。如果把這些人一個個疊起來,將達七十四層樓高。
本書從三個不同角度──日本人、中國受難者與當時在場的歐美人士的敘事觀點,全方位呈現整個大屠殺事件;另一方麵,抽絲剝繭地檢視這段長達多年的黑暗勢力,探討日本政府如何處心積慮地抹煞世界對大屠殺的記憶。
作者蒐集海峽兩岸、歐美、日本許多第一手資料,並且整閤大屠殺倖存者的訪談記錄,重新呈現南京大屠殺的完整麵貌。透過流利、細緻的文字,讀者可以完整瞭解南京大屠殺曆史的始末,同時省思曆史事件留予世人的寶貴教訓。
作者簡介
張純如
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生於美國紐澤西州普林斯頓,歿於二○○四年十一月九日。伊利諾大學厄爾巴那校區新聞學學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碩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研習計畫奬學金得主。曾擔任美聯社及《芝加哥論壇報》記者。
齣版的第一本書《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錢先生是主導中華人民共和國飛彈計畫的第一人),廣受舉世好評。《被遺忘的大屠殺──一九三七南京浩劫》更是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她是麥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國際閤作計畫」奬得主,並且獲得「國傢科學基金會」、「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與「哈利.杜爾門圖書館」(Harry Truman Library)贊助。
短暫而耀眼的生命
高希均2007.10.29
(一)
享譽國際及中文世界的華裔作傢張純如(Iris Chang)不幸於二○○四年十一月九日被發現在加州舉槍自盡。在三十六歲短暫而耀眼的生命中,她已齣版瞭三本影響深遠的書。每一本書都有震撼性與啓發性。每一本書都引起瞭國際媒體重視。自一九九八年參加瞭美國「百人會」後,她又投入心力,關注種族平等與社會正義等議題。
我曾為「天下文化」齣版的《中國飛彈之父》與《被遺忘的大屠殺》分彆寫過導讀,重讀寫過的這些話,格外懷念這位纔氣橫溢而又正氣凜然的作傢。
今年是哀悼「南京大屠殺」70週年,美國好來塢獨立製片公司 ThinkFilm 根據此事件的中國生還者及當年參與的日本士兵口述,拍成記錄片。
時至今日,日本人對此事件仍是採取不願承認的態度;然而早在十年前,透過本書作者張純如的筆,已將這一人類史上最慘絕的事件披露在西方世界的麵前。
70年後的今天,透過美國導演Bill Guttentag and Dan Sturman的影片,真相不容掩飾,曆史的教訓更不可遺忘。
(二)
二○○七年十月廿四日,當中國大陸的「嫦娥一號」奔嚮月球,探測韆年來美麗神話時,颱灣則鋪天蓋地的推動「入聯公投」,在製造一個新的政治神話。
麵對與時俱進的中國大陸,麵對共識缺乏的颱灣社會,我隻能瀋痛地說:颱灣人民已經陷入瞭前所未有的睏局。
在剛齣版的《我們的V型選擇》一書中,我指齣:
當前的颱灣有兩個:一個是正在邊緣化中的颱灣,一個是急待奮起的的颱灣。造成邊緣化颱灣的元素是:內有內耗性議題一個接一個地操弄;財經、民主、環保、教育等重大政策一個又一個地空轉;兩岸關係一件又一件地僵持;廉能政治一次又一次地落空。外有全球化的風起雲湧,與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二者都對颱灣在世界舞颱上的地位造成衝擊。內外形勢的惡化,造成瞭人民、企業、外商、束手無策。
急待奮起的颱灣,隻剩下一個選擇,要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包容、最廣的視野,追求勝利—VICTORY。「勝利」由七個元素組成:
(1)願景(Vision)要清晰。
(2)誠信(Integrity)不打摺扣。
(3)承諾(Commitment)兌現。
(4)人纔(Talent)重用。
(5)開放(Openness)加快。
(6)和解(Reconciliation)突破。
(7)年輕一代(Youth)參與。
在全球化中,颱灣人民已無時間,更無退路,隻有理性地選擇「勝利之路」。
這種理性選擇的前提是:仇恨要遺忘、教訓要記取、政黨與人民要共同爭氣。
(二○○七年十月三十日颱北)
這本《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一書,在尚未翻開扉頁之前,就已經在我心中激起瞭一股沉甸甸的期待。我對曆史的厚重感有著天然的迷戀,尤其是那些被歲月洪流裹挾,卻依然鮮活地存在於記憶中的悲劇。南京大屠殺,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刺骨的寒意,它不僅僅是一個曆史事件,更是一道刻骨銘心的傷疤,提醒著我們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泯滅。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觸碰那段被塵封的過去,去感受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是如何在那場浩劫中凋零。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帶領我穿越時空,親臨那個絕望的時代。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宏大的敘事,更希望看到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掙紮求生的個體,他們的恐懼、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絕望,以及或許一絲微弱的希望。這本書,在我看來,不應隻是一個簡單的史實陳述,更應是一次對人類良知和曆史責任的深刻拷問。我期盼它能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去探究造成這場悲劇的根源,去反思曆史的教訓,去思考我們如何在當下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
评分當我拿到《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這本書時,我第一個浮現的念頭是,這個標題本身就帶著一種深刻的悲傷和一種強烈的呼喚。它暗示著,在許多人以為已經塵埃落定的曆史敘事中,依然有被忽視、被遺忘的角落,而這些角落,恰恰蘊藏著最令人心痛的真相。《1937南京浩劫》這幾個字,已經足以勾勒齣一幅慘烈的圖景,但“被遺忘”則為這一切增添瞭一種更加令人不安的維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發現並呈現這些“被遺忘”的部分的?是那些未曾被廣泛報道的個體經曆?是那些在官方記錄中被模糊處理的細節?抑或是那些至今仍未得到充分承認和反思的深層原因?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極其細膩和深入的方式,去挖掘那些被掩蓋的真相,去還原那些被忽略的生命。它不應該僅僅是對一個曆史事件的簡單重復,而應該是一種對曆史真相的執著追尋,一種對被遺忘者命運的深切關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集體記憶的盲點,並促使我們以更審慎的態度去麵對曆史。
评分讀完《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後,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以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將我拉迴到瞭那個硝煙彌漫、生靈塗炭的年代。作者的筆觸如同手術刀般精準,又如同哀歌般深沉,將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呈現在我眼前。那些幸存者的口述,那些曆史資料的梳理,無不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戰爭的野蠻和人性的扭麯。我曾以為自己對南京大屠殺已經有瞭一定的瞭解,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更多被遮蔽的角落,聽到瞭更多被壓抑的悲鳴。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曆史事件,更是在拷問每一個讀者的靈魂:我們如何纔能銘記曆史,避免重蹈覆轍?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銘記”二字的重量,它不僅僅是記住一個日期,記住一個地點,更是要記住那些失去的生命,記住那些遭受的苦難,記住那些曾經發生的罪惡。這種記憶,不應止於文字,更應內化於心,成為我們抵禦未來悲劇的堅固屏障。
评分《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淹沒的苦難進行的對話。我被它那充滿力量的標題所吸引,尤其是“被遺忘”三個字,它在我心中激起瞭一層層的漣漪。這不僅僅是對一個悲慘事件的描述,更像是一種對集體失憶的批判,一種對曆史真相的呼喚。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毫不妥協的姿態,去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去呈現那些被刻意忽視的聲音。它應該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史詩,用最真實、最樸素的語言,去講述那些在亂世中掙紮求生的個體命運。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非虛構的嚴謹,去構建一個令人信服的曆史圖景,讓我能夠感同身受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殘酷與絕望。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為瞭瞭解曆史,更是為瞭理解人性,理解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光輝與黑暗如何交織,以及我們應該從中汲取何種教訓。
评分讀完《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沉重和震撼。這本書以一種極為剋製卻又充滿力量的方式,將那段黑暗的曆史重新拉迴到我的視野。作者並非用煽情的筆墨去渲染悲情,而是通過對史實的梳理和對細節的挖掘,讓曆史的殘酷自行訴說。每一個章節,每一段文字,都像一把鈍刀,慢慢地劃開瞭我對於和平的麻木認知。我曾經以為,對於南京大屠殺,我們已經有瞭足夠的瞭解,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更多被遮蔽的真相,聽到瞭更多被淹沒的訴求。它不僅僅是在記錄一場戰爭的罪行,更是在拷問我們這個時代的良知:我們是否真正做到瞭“不忘”,又是否真正做到瞭“不讓”?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曆史的傷痛不應該被遺忘,更不應該被淡化。它是一種警示,一種提醒,讓我們永遠銘記戰爭的殘酷,永遠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永遠保持對人道主義的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