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

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医学伦理
  • 医患关系
  • 沟通技巧
  • 心理学
  • 患者关怀
  • 黄达夫
  • 医疗人文
  • 临床实践
  • 共情
  • 叙事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现今的健保给付制度,鼓励医院争取的是病人的「数量」,而不是医疗的「品质」,病人越多,给付越多,在这种制度之下,医师会愿意花时间在病人身上吗?

  拥有专业技术、慈悲爱心的黄达夫医师,十年前放弃美国高薪,回国投入台湾医疗环境的改革行列。书中,他以感性推广理念,以理性辨析正误,并以许多实例凸显详细问诊、认真检查、团队医疗的重要,以及说明为何正确的医疗才是最经济的医疗。黄医师认为科技永远不能取代医师慈悲关怀的心,而关怀的第一步就是要「用心聆听」病人的声音,唯有如此,才能知道病人的问题与需求,才能提供正确、良好的医疗服务,才能得到最好的医疗品质。

  医疗改革的路或许漫长,但是有开始,就有希望。

  黄达夫医师,一位秉持着「尊重生命、尊重人性、追求真理」理念的医者,十年前放弃美国高薪,回国投入台湾医疗环境的改革行列,领军创立了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一走进和信医院,好像走进一家五星级的饭店,不只是建筑物和室内佈置别具特色,从挂号、看诊到检查,每一个环节都和其他医院做法不太一样。在这儿,病人像是「顾客」,备受尊重;在这儿,「以病人为中心」不是口号,是行动。对医疗品质的坚持,更让和信治癌中心医院的成绩媲美美国的医疗水准。

  视照顾病人为「服气」的黄医师,写下自己从医多年经验与心得,并对国内当前的医学教育和医疗体制,提出深入的思考与建言。书中,黄医师以感性推广理念,以理性辨析正误,并以许多实例凸显详细问诊、认真检查、团队医疗的重要,以及说明为何正确的医疗才是最经济的医疗。他认为科技永远不能取代医师慈悲关怀的心,而关怀的第一步就是要「用心聆听」病人的声音,唯有如此,才能知道病人的问题与需求,才能提供正确、良好的医疗服务,才能得到最好的医疗品质。医疗改革的路或许漫长,但是有开始,就有希望!

《医者仁心:探寻生命连接的桥梁》 本书导言:在现代医疗的迷雾中重拾人性之光 当今医疗体系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数曾经的不治之症得以攻克。然而,在冰冷的数据和精密的仪器背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似乎正在被稀释。“医生”与“病人”的身份标签日益固化,沟通的鸿沟日益加深。我们不禁要问:在追求效率和精准的同时,我们是否遗失了医疗最核心的本质——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个体的关怀? 《医者仁心:探寻生命连接的桥梁》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医学专著,它是一部深入探讨医患关系重塑、人性化医疗实践的深度思考集。本书的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同理心,带领读者穿越现代医疗流程的迷宫,直抵医患互动的核心地带。 --- 第一部:失落的场景——诊断室里的“空洞” 本部分致力于剖析当前医患交流中普遍存在的“无效沟通”现象。我们不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而是探究疾病背后的“人”。 第一章:时间压力的囚徒 本章分析了在现行医疗模式下,医生被压缩的问诊时间如何直接影响了医患交流的质量。它探讨了“五分钟诊断”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弊端。作者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的侧写,揭示了在匆忙之中,医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病人叙述中关键的情感线索和非语言信号。这里不仅仅是抱怨制度,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时间压力如何系统性地培养出一种“工具性”的医患视角。 第二章:语言的藩篱:术语与恐惧 医学术语往往是理解的障碍,也是恐惧的放大器。本章详细阐述了专业语言如何构建起一道无形的墙,将患者隔绝在自己的治疗方案之外。我们审视了“知情同意”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的窘境,探讨了如何将复杂的病理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不带过度恐吓的叙述方式。重点关注“告知的艺术”,即如何在传达坏消息时,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与情感支持的同步性。 第三章:病人的“沉默剧本” 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现象是病人的“沉默”。本章聚焦于患者的视角。为什么他们常常隐瞒重要信息?是出于对医生的不信任,还是担心自己的“非典型”症状不被重视?作者引入了“病人体验地图”,描摹了患者从挂号、候诊到接受治疗的全过程中的焦虑点和被边缘化的瞬间,强调理解病人的“求助信号”本身就是一种诊断技能。 --- 第二部:重构连接——从“治疗”到“陪伴” 如果说第一部是诊断问题,那么第二部则是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思维框架,用以重建信任与连接。 第四章:倾听的复兴:不只是等待开口 本书提出了“深度倾听”的概念,它超越了简单的听取主诉,要求医生进入一种全神贯注、不带预设立场的接纳状态。本章详细介绍了若干非侵入性的提问技巧,例如开放式提问的变体、利用反思性陈述引导病人深入表达。通过引入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的视角,作者展示了病人讲述自身故事的过程,如何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第五章:移情与共情的边界 共情(Empathy)是医患关系的基石,但如何避免“共情疲劳”和过度卷入(Burnout)?本章精确界定了“移情”(Feeling with the patient)和“共情”(Understanding the patient's feeling without adopting it)之间的微妙界限。它探讨了医护人员如何通过建立健康的专业界限,来维持长期的、可持续的人性化关怀能力。 第六章:共同决策:从“我说你做”到“我们一起决定” 现代医疗强调患者的自主权,但这必须建立在充分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本章探讨了“共享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的实践障碍与落地策略。内容涵盖了如何有效地向患者呈现不同的治疗方案的利弊,如何在文化差异和认知水平差异下达成一致,以及如何处理患者的“非理性”选择——即,理解选择背后的深层动机。 --- 第三部:体系之外的疗愈力量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从个体互动扩展到更宏大的医疗生态系统,关注如何通过制度和环境的改善来巩固良好关系。 第七章:人文关怀的制度化 良好的医患关系并非完全依赖于个别“圣人式”医生的出现,它需要制度的支撑。本章分析了现有考核体系中对“沟通效率”的忽视,并提出了将“医患满意度”重新定义为“沟通质量”而非“治疗结果”的衡量标准的可行性。同时,探讨了如何通过小组学习和同伴支持,在医院内部构建一个鼓励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 第八章:对脆弱性的接纳 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在医疗环境中都处于不同程度的“脆弱”状态。医生面对死亡、失败和复杂的伦理困境,病人面对未知的痛苦和失去控制感。本章深入讨论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问题,强调只有当医生能坦然面对自身的脆弱性时,他们才能真正地、无保留地接纳和面对病人的脆弱。 第九章:未来的诊室:技术与温度的平衡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无疑将深刻改变诊断流程。本章提出警告:技术越是强大,对“人”的关注就越不能放松。我们应如何利用技术来解放医生,使其有更多时间进行真正有价值的交流,而不是让技术成为进一步疏远医患双方的工具?作者呼吁构建一种“科技为人服务”的医疗哲学。 --- 结语:行医,即是修行 《医者仁心:探寻生命连接的桥梁》的最终目标,是激励所有身处医疗场域的人——医者、护理人员、行政管理者乃至患者本身——重新审视我们对待疾病和生命的方式。本书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一套精细的工具箱和一份坚定的信念:医疗的最高境界,永远是人对人的温暖、理解和坦诚的交流。这是一场关于回归医学初心、重建信任的深刻对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 序 国人的福音 李国鼎
  • 序 视病犹亲 辜振甫
  • 自序 从听病人说话开始
  • 前言当医师是一种福气
  • 第一章 进入医学领域
  • 第二章 科技不能取代医师
  • 第三章 专业,从做好病历开始
  • 第四章 和信经验
  • 第五章 医学教育
  • 第六章有效的医疗才是经济的医疗
  • 后记 为基因治疗时代预作准备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这本书名,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内心。在台湾,我们对医疗体系非常依赖,但有时却觉得,这种依赖之下,似乎缺乏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温情。我记得我父亲曾经生病,医生很专业,但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让我觉得他好像很不情愿与我们多交流。父亲每次问问题,都会被简单打发,回家后依然有很多疑问和担忧。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拥有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如果缺乏了沟通和理解,病人依然会感到孤立无援。我一直渴望看到一种模式,能够让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伙伴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医者”与“被医者”的关系。这本书的书名“用心聆听”,就完美地概括了我所追求的这种境界。我非常好奇,黄达夫医生是如何实践这种“聆听”的?他在书中会分享哪些关于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化解误会、如何让病人感受到被尊重的故事?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们这些身处医疗环境中的人,提供宝贵的视角和实用的方法。

评分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这本书,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现代医疗虽然科技发达,但有时却少了那么点人情味。尤其是在我们台湾,看医生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医生忙碌,病人也匆忙,交流往往流于形式。我曾有一次非常不愉快的就医经验,当时我身体很不舒服,去了诊所,医生看都没怎么看就开了药,我尝试解释我的感受,但医生似乎没太在意,催促我快点结束。那时的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身体不舒服,更是心灵受到了打击,觉得自己被忽视了。这种经历让我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是好的医病关系?是医生技术精湛,还是医生愿意花时间倾听?我认为两者都很重要,但后者往往能带给病人更多的安慰和信心。这本书的书名“用心聆听”恰恰点出了关键。我很好奇,黄达夫医生是如何通过“聆听”来改写医病关系的?他在这本书中分享了哪些具体的故事和方法?是否有一些实际的例子,能让我们这些普通病人也能从中学习,如何在就医时更好地表达自己,以及如何去理解医生?我非常渴望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让我在下一次就医时,能有一个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互动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光听书名就让我觉得很有共鸣。我本身就是个常年与医生打交道的人,不只是因为自己身体有些小毛病,家里长辈也需要长期照护,所以见过的医生、跑过的医院不计其数。常常觉得,看医生不仅仅是接受治疗,更多时候是一种信任的建立,一种情绪的抚慰。有时候,一句简单的关心,一个倾听的眼神,比任何药物都更能让人心安。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一个反复发作的症状感到非常焦虑,跑了好几家医院,得到的答案都模棱两可,让我更加不安。最后找到一位医生,他花了很多时间听我描述症状,并且耐心地解释了各种可能性,还主动询问我平时的生活习惯、压力来源等等。那种被认真对待的感觉,瞬间让我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不少。他并没有立刻开出什么神奇的药方,而是和我一起分析问题,引导我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医生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应该是病人的“战友”。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内心深处是充满期待的,希望这本书能分享更多关于如何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经验和智慧,让更多人能享受到更有人情味的医疗服务。尤其是在台湾,医疗资源相对充沛,但有时却感觉不到那种“温度”,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让医病之间的沟通更顺畅,理解更深入。

评分

《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这个书名,真的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我在台湾生活,也享受着这里的优质医疗资源,但不可否认,有时在医院里,总会感受到一种冰冷的距离感。我曾亲身经历,在一次体检后,医生匆匆扫了一眼报告,然后就说了几句“没事”或者“注意饮食”之类的话,就没有下文了。我当时内心其实有很多困惑和隐忧,但感觉医生没有给我进一步交流的空间。这种感受,就像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简化成了一份医学报告。后来,我遇到了一位非常棒的家庭医生,他会主动关心我的生活压力,询问我的睡眠状况,甚至在我抱怨工作辛苦时,他也会表示理解。他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在治疗我的身体,更是在关怀我的整体健康。这本书的书名,正是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于理想医病关系的期盼。我很好奇,黄达夫医生是如何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实践“用心聆听”的?他在这本书中,是否分享了具体的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倾听来建立信任,化解误会,甚至影响病人的治疗决策?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启发,去理解一个更人性化、更有温度的医疗模式。

评分

当我看到《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这本书名时,立刻联想到了我自己的就医经验。在台湾,我们享受着便利的医疗服务,但有时候,在诊间里,我常常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一种想要快速结束对话的紧迫感。我试着想要表达自己的疑虑,但往往被医生一两句话带过,让我感觉自己的担忧并不重要。我曾多次希望,医生能多花一点时间,真正地听听我的心声,理解我的感受,而不仅仅是关注我的病症。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一个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医生只是简单地开了药,就让我回家了。我当时心里有很多疑问,比如饮食禁忌、生活习惯的改变等等,但碍于当时的情况,我没有说出口。这种沟通的缺乏,让我觉得自己在面对疾病时,是孤立无援的。因此,《用心聆听》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它暗示着一种更有人情味、更注重病人感受的医疗方式。我非常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了解黄达夫医生是如何通过“聆听”来打破医患之间的壁垒,如何让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共同面对健康挑战。

评分

在台湾,谈论医病关系,总觉得是个既熟悉又有些沉重的话题。我们常听到的,要么是医生的忙碌,要么是病人的抱怨,似乎总有一道看不见的墙隔阂着双方。《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这本书的书名,却让我看到了一丝曙光。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预期的理解?我曾经因为一个长期的不适,去看过好几位医生,但感觉每次的沟通都像是在“完成任务”,医生问诊、开药,然后就结束了。我努力想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说清楚,但感觉对方的注意力似乎并不在我身上。那种挫败感,让人对就医本身都产生了抵触。我非常期待这本书,因为它直接指出了问题的核心——“聆听”。我猜想,黄达夫医生一定在书中分享了,如何通过“用心聆听”来打破这种僵局,如何让医生真正“看见”病人,而不仅仅是看见他们的症状。这本书的“改写”二字,更是充满了希望,让我相信,医病关系是可以变得更好的。我渴望了解,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这种更融洽、更信任的医患沟通模式的。

评分

《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也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长期以来都存在的感受。在台湾,我们拥有世界顶尖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但有时在面对医生时,总觉得少了一份温暖的连接。我曾经因为一个健康问题,咨询过好几位医生,但大多数时候,交流都集中在症状和药物上,很少有人主动去了解我内心的恐惧和担忧。我记得有一次,我母亲生病住院,虽然医生和护士都很专业,但当我们作为家属想要了解更多病情细节,或者表达一些疑虑时,总会得到一些比较官方、程式化的回答,感觉很难深入沟通。这种距离感,让家属和病人都倍感无助。我一直在想,如果医生能够更“用心”地去倾听,去感受病人的情绪,而不是仅仅把他们当作一个需要治疗的“病例”,那样的医病关系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名“改写医病关系”,这四个字非常有力量,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打破现有模式的思路和方法,让医生能够真正走进病人的内心世界,也让病人能够更信任、更放心地与医生交流。

评分

《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作为在台湾生活多年的普通民众,我对医疗的感受是复杂的。一方面,我们为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我们有时也觉得,在冰冷的医疗体系中,人情味似乎被淡忘了。我曾有过很多次不愉快的就医经历,感觉医生就像是在流水线上工作,病人一个接一个,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沟通。我记得我母亲有一次因为小毛病去看医生,她非常担心,反复问了很多问题,但医生似乎不太有耐心,只是简单地回答,甚至有些敷衍。回家后,母亲还是忧心忡忡。那种感觉,就像是医生的专业知识,并不能完全安抚病人的焦虑。这本书的书名“改写医病关系”,让我看到了希望。我迫切地想知道,黄达夫医生是如何通过“聆听”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来改变医生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引导病人去理解和信任医生。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让我们在就医时,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获得更好的医疗体验?我非常期待。

评分

最近在网络上浏览书讯,偶然看到《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这本书,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本身是个比较注重细节的人,也常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在台湾,医疗体系非常发达,但我们常听到一些关于医病沟通不良的抱怨。有时病人会觉得医生高高在上,不屑于倾听他们的“小抱怨”;有时医生又觉得病人不懂医学,难以沟通。这种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缺失,常常让医病关系变得紧张。我记得我太太曾经有过一次生病,她很担心,反复询问医生各种细节,但医生似乎有些不耐烦,只是简单地回复了几句。这让太太更加焦虑,觉得医生不够专业。后来我们换了一位医生,这位医生非常有耐心,不仅仔细询问病情,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并且鼓励太太提问。太太的情绪立刻稳定了很多,也更有信心接受治疗。这种“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觉,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所以,《用心聆听》这个书名,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期盼的,也是我认为现代医疗最需要补足的一环。我迫切想知道,黄达夫医生在这本书中,是如何具体阐述“聆听”的艺术,以及如何以此来化解医病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更平等、更信任的伙伴关系。

评分

当我看到《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这个书名的时候,脑海里立刻闪过好几个画面。我记得我婆婆前阵子身体不太好,去看医生,医生说话很快,讲的医学名词也听不太懂,婆婆一直点头,但我知道她心里有很多疑问,只是不好意思打断。医生说完就匆匆忙忙去下一个病房了,留下一脸茫然的婆婆。那种无助感,我至今都记得。后来换了一位医生,这位医生坐下来,看着婆婆的眼睛,慢慢地解释,还拿出模型比划,最后还问婆婆“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担心?”婆婆一下子就放松了,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用心聆听”的力量有多大。它不仅仅是听见声音,更是听见话语背后的情绪,听见未说出口的担忧。在台湾,我们都很珍惜医疗资源,也感谢医护人员的辛劳,但我们同时也渴望一种更有温度、更有同理心的医疗服务。我非常好奇,黄达夫医生是如何做到“改写”医病关系的?他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让医生能够更贴近病人,让病人能够更信任医生?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他行医多年的宝贵经验?我真的非常想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