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思想丛书(译着)之一
本书编译舍勒三组论文:第一组三篇论文讨论资本主义精神,其中提出了克服资本主义精神的构想。第二组为两篇讨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论文,这两篇论文可反映出舍勒处理社会学局部论域的能力和方法。第三组讨论人的理念,共收三篇论文,论域从清理生命哲学的命题开始,延伸到哲学批判和社会学一文化学建构。
舍勒为德国思想家,着述有十五卷《舍勒全集》。中译着作有《价值的颠覆》。
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台湾历史上的“经济奇迹”如何影响普通家庭的书。它不像宏观的经济报告,而是聚焦在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上。书中描绘了在经济起飞的年代,许多家庭如何从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改善生活。比如,一个在工厂工作的母亲,如何省吃俭出,供孩子上大学;一个经营小吃摊的老板,如何抓住机会,让生意从小吃到规模化的连锁店;还有一个曾经的佃农,如何透过土地改革和政府的扶助,成为了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这本书没有回避那个时代伴随经济增长出现的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或是某些行业过度劳累的问题,但它更侧重于展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奋斗和家庭变迁。我读到许多感人的故事,也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身上那种朴实、勤劳、以及对未来的乐观和期盼。这让我思考,当一个经济体快速发展时,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和家庭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那些看似冰冷的经济数据背后,是多少个真实的人生故事在支撑?这本书让我觉得,经济的“未来”,最终还是要落脚在“人”身上。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关怀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再宏大的经济目标也显得空洞。它让我对“繁荣”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福祉之间的平衡。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台湾社会运动史的书,它记录了自解严以来,不同群体的抗争与诉求。从早期的环保运动、劳工权益争取,到后来的性别平权、居住正义,再到近年来的反核、反服贸等等,每一个运动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深层的问题和民众的焦虑。书中深入探讨了这些运动是如何兴起、如何组织、以及它们对台湾社会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例如,环保运动如何促使政府制定更严格的污染防治法规,性别平权运动如何推动了相关法律的修订,以及居住正义运动如何引发了社会对高房价和贫富差距的广泛讨论。我尤其被书中对“公民社会”力量崛起的描述所吸引。在官方力量之外,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公共事务,透过集结、发声来影响政策走向。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让我感到一股蓬勃的生命力。这本书虽然不是直接讨论经济制度,但它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矛盾和不平等,以及民众如何用行动去回应和挑战这些问题。我想,任何形式的“未来”,都离不开社会结构和公民意识的演变。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当经济体系发生变化时,社会运动会如何调整其焦点和策略?而这些社会力量的集体行动,又将如何反过来塑造经济的未来走向?
评分手边有一本讲述台湾电影产业发展的历史书籍,里面记录了从黑白片时代到新电影浪潮,再到如今多元类型片百花齐放的历程。书中详细剖析了每个阶段的市场环境、资金投入、导演风格以及观众口味的变化。比如,早期的电影市场是如何被好莱坞大片影响,以及当时政府有哪些扶植政策;新电影浪潮是如何打破陈规,以更写实、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来呈现台湾社会;而近年来,独立电影、纪录片、以及一些尝试新叙事方式的商业片,又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被书中关于“文创产业”的讨论所吸引。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背后牵涉到的编剧、导演、演员、美术、音乐等各个环节,如何互相协作,又如何与市场接轨,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书中也提到了台湾电影在国际影展上屡屡获奖的辉煌时期,以及这些成就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创意。虽然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艺术和文化领域,但它所展现的,正是经济活动中“创意”和“文化价值”如何被转化和变现的过程。这让我联想到,未来经济的发展,或许会越来越依赖于“软实力”,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工业生产。电影产业的起伏兴衰,就像一面折射出时代精神和市场脉动的棱镜,让我对“价值创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资本主义的未来,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有点沉重,但也充满了好奇。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台湾经济转型的历史书,它详细梳理了台湾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化,再到如今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历程。书中不只讲了经济政策的变迁,更深入地描绘了社会结构、家庭观念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如何在经济浪潮中被重塑。比如,过去那种大家庭的模式,随着工厂的兴起和城市化的加速,逐渐变成了核心家庭;传统的职业选择也从务农、手工业,转向了工厂工人、工程师、服务人员等等。书里还特别提到了“土地改革”这个关键时期,它如何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又如何为后续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会联想到我们现在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比如高房价、少子化、或是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这些似乎都能在历史的脉络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是否也是某个更大历史叙事中的一个片段?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去,也隐约瞥见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某些轮廓。虽然跟《资本主义的未来》书名不一样,但它对经济发展如何与社会文化紧密交织的深刻洞察,却让我对“未来”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的思考。
评分最近在翻阅一本关于台湾在地小农经营模式的书,里面记录了许多小农如何在超市、大卖场林立的时代,努力寻找生存之道。他们有的转型有机耕作,强调产品的独特性和环保理念;有的则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透过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方式,让消费者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了解食物的来源,也分享丰收的喜悦。书中有个案写到一位屏东的阿伯,他坚持不使用农药,花了十几年时间才让土壤恢复生机,现在他的水果虽然卖价稍高,但却吸引了一批注重健康的忠实客户。还有一位年轻的返乡农民,他结合了现代行销手法,透过网络社群分享农田生活,卖起了“在地体验”的旅游产品,意外地打开了新的客源。这些故事让我觉得,即使在看似被大型资本和连锁企业垄断的市场里,仍然有许多人凭着一股韧性和创新精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缝隙。他们不一定追求“量”的扩张,而是更重视“质”的保证和人与人之间的连结。这让我思考,未来经济的发展,是否真的只有规模化和效率至上这一条路?或许,在某些领域,回归到更在地、更有人情味的模式,反而更能抵御风险,也更能带来长久的满足感。这本书虽然聚焦在农业,但它所展现的那种“小而美”、“精而深”的经营哲学,总让我想起,在更广阔的经济版图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未来”正在悄然萌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