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心理学界能超越欧美的心理学说与理论者寥寥可数,柯永河教授可说是首屈一指,台湾心理学界的巨擘。近五十年的心理学研究教学生涯中,柯教授一直被学界视为国内最好的临床心理学家,在台大心理学研究所培育出多位杰出的临床心理博士。穷究一生致力于习惯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可以说是国内外唯一一位专研此学说的重量级学者,价值与意义必将长久不衰。
本书延续作者前两本书(理论篇与历史篇)出版,呈现作者目前为止最成熟的理念,书中不仅论述习惯心理,更旁征博引,从天文、地理、生物与人类演化等现象鉅细靡遗的应证宇宙的「习惯」定律。广博而丰富的知识性必能满足专精的研究学者以及深好心理学的读者。
《习惯心理学-辨识篇(上)》这本书,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许多关于自我认知的涟漪。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模式了如指掌,但阅读过程中,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对许多习惯的形成机制,只是浮光掠影地了解,甚至根本没有触及核心。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能够轻易地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奖励机制”对习惯塑造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习惯有奖励”,而是深入到了大脑对于奖励的神经化学反应,以及不同类型的奖励(内在的满足感、外在的认可等)如何影响习惯的巩固程度。读到这里,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习惯能伴随一生,而有些则稍纵即逝。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设计有效的奖励,来激励自己,让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积极的体验。这种对“动力学”的透彻分析,让我感到豁然开朗。我不再盲目地追求改变,而是开始学会如何“聪明地”去改变,如何让改变变得更有效率,也更令人愉悦。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让我能够以更宏观、更深入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
评分《习惯心理学-辨识篇(上)》这本书,我只能说,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后觉得“学到了什么”的书,而是让你“开始思考”的书。读它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侦探,在细致地剖析每一个“嫌疑人”——也就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根深蒂固的习惯。作者对于人类行为的洞察力实在是惊人,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很少去深究的心理机制。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惯性思维”的解析。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倾向于重复旧的行为模式,即使我们知道这样做并不好。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大脑是如何通过建立路径来简化决策过程的,以及为什么打破这些路径会如此困难。而且,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他提出了很多非常有建设性的观察方法,帮助我们识别自己行为中的“自动化”倾向。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反应,去分析那些不假思索的选择,然后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习惯性驱动。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有些不舒服,但却是改变的开始,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被习惯所裹挟,而是开始有机会去“掌控”自己的行为。
评分这本书《习惯心理学-辨识篇(上)》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又充满启发。我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但作者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让我能轻松地跟随他的思路,一步步探索习惯的奥秘。它不像那种充满专业术语、令人望而生畏的教科书,反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作者一直在引导我思考,去观察,去发现。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意志力”这个概念的深入剖析。过去,我总是试图通过“咬牙坚持”来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但结果往往是短暂的成功,然后迅速回到原点。这本书告诉我,单纯依赖意志力是多么不靠谱,并且详细解释了意志力是如何消耗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能量守恒”定律在其中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更聪明、更可持续的策略,不再是强迫自己,而是通过设计环境、利用情绪等方法,让习惯的养成变得更加顺理成章。我开始尝试书中提到的“环境设计”技巧,比如把健康的零食放在显眼的位置,而把不健康的零食藏起来。这种看似微小的改变,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的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改变习惯,与其说是与自己“对抗”,不如说是与自己的“天性”达成和解,并巧妙地引导它。
评分坦白讲,《习惯心理学-辨识篇(上)》这本书,让我对“习惯”这个词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我总是把习惯看作是一种固定的、难以改变的东西,就像刻在骨子里的烙印。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习惯背后复杂而动态的心理过程。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心理学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我感觉那些抽象的概念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 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对“自我认同”与习惯关系的探讨。它不仅仅告诉你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你理解为什么某些习惯会与你的自我认知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读到关于“身份认同”的部分时,我深有感触。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说明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如何影响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习惯,又反过来,我们养成的习惯,又是如何不断强化我们对自己的认知的。这种双向反馈的机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一直以来对自己的那些“标签”和“定位”。它让我明白,改变习惯,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改变行为,更是要从根本上调整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生活指导类书籍。
评分这本《习惯心理学-辨识篇(上)》读起来简直像在进行一场精彩绝伦的心理探险!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养成和改变习惯这件事上。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概念娓娓道来。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人类思维的迷宫中穿梭,揭示那些我们可能从未察觉的“习惯密码”。 刚翻开这本书,就被作者那精妙的比喻和贴切的案例吸引住了。它没有上来就讲大道理,而是从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入手,比如早晨赖床、刷牙时的习惯性动作,甚至是无意识地摸手机的冲动。通过这些日常琐事,作者巧妙地引出了关于习惯形成的神经科学基础、认知偏差以及情感在习惯养成中的作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详细阐述了“触发器”、“惯例”和“奖励”这三个习惯循环的核心要素,并给出了大量实操性的分析。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并尝试去识别它们背后的触发因素,这让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把解锁自身行为模式的钥匙。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书中的描述,反思自己的过往经历,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种“顿悟”的感觉,让阅读过程充满惊喜和成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