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之后 : 世纪之反思

乌托邦之后 : 世纪之反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athan P. Gardels
图书标签:
  • 乌托邦
  • 反乌托邦
  • 社会批判
  • 未来学
  • 哲学
  • 政治学
  • 文化研究
  • 世纪反思
  • 理想与现实
  • 现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将来,强权会属于那些没有来源、没有信史的民族,属于像最初美国人的那种人,因为他们能够实现「取消版图」与无重量。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未来已经摆脱历史重心,只跟着人造卫星转了。
  日本逃出了先祖的领域,文化上成了无重量,便飘到世界舞台上而成为经济强国。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旨在探索“乌托邦之后”这一主题,但避开您提供的具体书名《乌托邦之后:世纪之反思》的内容。 书名: 镜中倒影:在理想的废墟上重建人类境域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学者笔名,例如:林远] 引言:梦想的余烬与现实的灰烬 人类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关于“完美之地”的追寻。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十八世纪的启蒙理性,再到二十世纪初的共产主义实验和技术至上主义的宏伟蓝图,我们从未停止描绘一个没有痛苦、没有冲突、绝对公正的社会形态。然而,每一个被高举的“新世界”的旗帜,最终都在现实的土壤中,或因内生的矛盾而坍塌,或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冲刷得面目全非。 本书并非旨在对任何特定的乌托邦实践进行历史性的审判或清算,而是试图深入探讨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当宏大的、预设的完美蓝图破灭之后,我们该如何面对“不完美”的现实?我们该如何理解人类在追求终极理想过程中的驱动力、代价与宿命? 《镜中倒影:在理想的废墟上重建人类境域》是一次对现代性承诺的反思性回溯。它将目光从那些宏伟的理论构建转向日常经验中的裂痕,从意识形态的至高点拉回到个体生命的细微之处,探索在“终结的时代”之后,我们如何重新定义希望、自由与共同体。 第一部分:理想的迷思与现代性的黄昏 本书首先审视了现代社会对“进步”的执着迷恋。在启蒙运动的光芒下,人类相信通过理性、科学和组织化的力量可以彻底驯服自然、消除贫困和愚昧,最终达成一种静止的、完美的社会状态。这种信念,驱动了工业革命的狂飙突进,也催生了对历史终结的预言。 我们分析了“乌托邦思维”的结构性诱惑:它提供了一种意义的替代品,将复杂、混沌的现实简化为一个可被征服的目标。然而,这种简化往往以牺牲复杂性和异质性为代价。当“完美”成为唯一的尺度时,任何偏离标准的事物都被视为必须被清除的“杂质”。本书将聚焦于这种“净化”逻辑如何渗透到社会治理、文化生产乃至个人心理结构之中,探讨其带来的异化后果。 我们还将讨论技术进步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张力。早期思想家将技术视为解放人类劳役的工具,但随着技术复杂性的指数级增长,我们发现自己被自己创造的系统所裹挟。这种“工具理性”的无限膨胀,恰恰吞噬了工具所欲解放的“人”的本质。 第二部分:废墟中的地理与时间的重构 理想的破灭留下的是一片广袤的“废墟”。但这片废墟并非全然的虚无,它是我们理解当下存在的关键坐标。本书提出了“废墟考古学”的概念,主张不急于掩盖或重建,而是审视这些被遗弃的结构和符号。 在地理层面,我们将探讨“未完成的城市”与“失效的空间”。二十世纪的许多宏大城市规划,旨在为新型的、高度理性化的生活提供容器,但它们最终成为了被抛弃的纪念碑。这些空间如何影响居民的心理地图?它们如何成为集体记忆的“负空间”? 在时间维度上,乌托邦承诺的是一个“终点”,一个历史的句号。当这个句号被证明是虚假的,时间便重新呈现出其本来的面目:循环的、断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我们必须面对“后终结时代”的时间感——一种既无法回归纯真、又无法抵达彼岸的悬置状态。如何在这种“永恒的现在进行时”中,找回行动的意义和历史的韧性? 第三部分:个体在去中心化世界中的定位 宏大叙事瓦解后,权力结构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集中体,而是扩散、渗透、流动的网络。本书探讨了个体如何在去中心化的现代性中重新锚定自我。 我们深入分析了“私人化”的后果。当公共领域的宏大叙事失效后,意义的生产被迫退回到私人领域,导致了强烈的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的融合。人们通过消费和身份标签来建构意义,而非通过共同的政治参与或超越性的信念。这种“意义的私有化”如何削弱了集体行动的可能性?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微小抵抗”的价值。不再是革命性的冲锋,而是日常生活中对既定逻辑的审慎质疑与细微的背离。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对效率的拒绝、对重复劳动的质疑、对审美体验的固执坚守——构成了对主流秩序的持续的、无声的修正。这些微小的、碎片化的努力,是否是重建人类境域的真正起点? 结语:在不确定的地平线上航行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个新的“更好的乌托邦”作为替代品。恰恰相反,它主张放弃对“终极解药”的渴望,拥抱一种“审慎的、持存的批判”。 我们必须学会与不完美共存,与矛盾共处,承认人类境遇的根本悲剧性——即我们既是追求完美的生物,又是注定在不完美中摸索的生物。真正的成熟,在于不再相信任何可以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案,而是致力于不断地、不带终极承诺地修补我们脚下的裂痕,缝合我们之间的断裂。 《镜中倒影》邀请读者,暂时放下对抵达的执念,转而关注航行的过程本身,在那些被昔日宏大愿景所遮蔽的现实褶皱中,发现重新开始的可能性。这是一部献给所有相信,即使没有终极蓝图,人类仍有责任去创造一个更值得居住的“当下”的思想者和行动者的反思之作。 (字数:约1550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译序:汤马斯.摩尔的世界与视界 i

依拉斯默斯致弗罗班函 1
博岱致卢普斯特函 3
乌托邦赞诗两首 8
翟理斯致卜兹莱顿函 10
摩尔致翟理斯函 13
乌托邦
第一部 臻于至善的国家 21
第二部 国家的至善境界 59

杰登浩华评《乌托邦》 129
戴薛瑞佛评《乌托邦》 130
摩尔致翟理斯函 131
附录
参考书目 134
摩尔年表 139

图书序言

  关议题,扼要解说此书的多重面向。摩尔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的纵横脉络,学者詹柏士(R. W. Chambers)已有专书详述,亦已译为中文(请见参考书目),此处不另重复,仅于书后附简要的年表。书后所附参考书目含版本、译本、传记、重要研究成果,和摩尔所启发的乌托邦∕反乌托邦文学,提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阅读。

构筑乌托邦理想国:摩尔的意图

  乌托邦(utopia)一词是摩尔自创,希腊原文的两个字根有互相矛盾的双重涵义:一为「乐土美地」(eu-topia),一为「乌有之邦」(ou-topia)。摩尔的用意在呈现乌托邦的辩证本质:它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国度。这层弔诡以不同的手法出现在《乌托邦》全书。

  摩尔以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为雏形,取其小国寡民、阶级分工和公有财产的理念,另外融合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Politics)书中所揄扬的「公民道德」(个人的群体义务,有别于私人操守),在《乌托邦》中构筑一个非基督教、共产的城邦国,以理性为治国的上纲原则。但是《乌托邦》不只是哲学与政治学的思辩。摩尔的人文主义学养亦崇尚文学,是以加入文学性的虚构,将抽象的理念纳入当时盛行的旅行文学的叙事框架,假託一名老水手拉斐尔.希适娄岱(Raphael Hythloday)的海外见闻,勾勒乌托邦的典章制度。

  全书分两部分,第二部分为希适娄岱的独白,描述乌托邦社会的种种制度和习俗;第一部分为对话体,由希适娄岱和摩尔就英国和欧陆的现实状况提出对立的看法。此书灵感初孕于1515年5月,摩尔奉派至弗兰德斯洽谈贸易,闲暇时幽居客舍思考酝酿,旋即动笔写就第二部分,10月返回伦敦再写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建构理想,第一部分批判现状,就体例和内容而言看似泾渭分明, 因此有学者索性说《乌托邦》是两本书。 但有更多学者认为两部分实有互补参照的作用,犹如一枚铜币之两面。第二部分的重点包括政府体制、公民教育、婚姻制度、有限的女权、海外殖民、正义的战争以及宗教宽容等。第一部分的两个辩论要旨,一为出仕是否明智,一为偷盗行为之罪与罚(以及引发偷盗的社会、经济因素)。两个部分一谈丑陋的现实面,一谈无法实现的理想,可以说揉和摩尔的社会观察和视界愿景,以虚构月旦现实,既是言志,也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首先,乌托邦是一个封闭的符号体系。摩尔如此为它造型:

  乌托邦人所居住的岛屿中间最宽的部分有两百哩,愈向两端愈见狭窄,形成一个圆周约五百哩的圆形,全岛外貌彷若一弯新月。新月的两个犄角相距大约11哩,海水由此流进内陆,漫开形成一座海湾。由于三面有陆地环绕,此处海域波平如镜,犹如大湖。全岛内腹的海岸围成一个大港,船只航行无阻,便利百姓交通往来。海湾入口处一边为浅滩,另一边则为岩岸,航道极为险峻,中央突出一块礁石清晰可见,因此不致造成危险。石上高处建有塔台,军队驻戍其中。其余礁石暗藏水底,非常不利行船。进港的航道只有乌托邦人知道,外来人必须有在地的领航人指引,方能顺利入港。

  这个地理位置遥远孤悬,拒绝外来异文化的混染。开国君主乌托帕斯于征服该岛之后便挖掘海沟,引水环绕该岛四周,截断与大陆的连接。岛国国防固若金汤,航道看似平静,却暗藏兇险,入境(initiation)必须由在地人指引。「我」与「他者」的分野明确。

  希适娄岱一贯称唿乌托邦为举世无双的国家体制,赞扬它的理性、秩序、严谨位阶、集体一致和自给自足。岛上有54座城市,建筑规划全无不同,彼此间隔等距,城乡居民轮值劳动,无劳逸之分。于乡间务农之国民以40人为一户,配置奴隶两名。每户置男女户长各一,30户则置族长一人统领众人。每年每户有半数的人口回返城市,空缺由城市人口回流顶替,每人轮作两年,其中有一年生手与熟手各半,一方面为求劳逸公平,另方面也为专业经验得以顺利接力。农户生产生活必需品,供自己与城市居民消费。城市中的街区规划亦循公有共享的原则,每户前后各有一门,门不设锁,进出自由,中庭则辟为花园,种植草木,四时茂盛。此处眉批特别註明如此的都市设计仿照柏拉图,遍植草木则是学习维吉尔。

  乌托邦的政府体制类似联邦,由全国54座城市选择位置居中的一座为首都。官员悉由选举产生,有些由各户直接普选,有些则由每个城市选出的代表间接选出。每座城市各选出市长一人。国家公众之事皆在市参议会及全国大会中讨论议决,国民若于私下议论决定,可处死刑。如此的政治架构袭自柏拉图于《法律》(Laws)中宣示的理想,认为最健全的政府体制应是帝制、贵族统治和民主政体的结合。乌托邦的封闭体制亦见于职业的分派。市长、20名总族长、两百名族长和13名神职人员不参与劳动生产,其余国民除了务农之外,每人另外研习一门技艺,毛纺、织布、石工、木工等等。妇女担任较轻便的职业,如毛纺、织布。衣着只区分性别和已婚、未婚,一生样式不变。职业世袭,如欲中途改业,必须过继他人为子。特别喜爱学术研究的国民,经过认证之后即以学者为业。如此,除少数人之外,全国国民皆有两个职业,平日由族长监督,不许偷懒,否则逐出国门。

  乌托邦的制度兼含齐头式和立足点的平等。此外,乌托邦人奉行位阶观念,长幼有序,尊卑各如其分,集体进食之际长幼隔邻而坐,长者维持秩序,并且适时进行生活教育。人人每日工作六小时,余暇用于运动及聆听演讲。每日黎明之前的公众演讲用来灌输群我之际的义理以及法律观念。乌托邦人的理性并非天生,而是平日以有形与无形的方式制约培育。有形的教育诉诸法规,例如职业本分;无形的教育则经由习俗,例如男女结婚之前裸裎相见,彼此验明身体长相,以免婚后反悔成为怨偶。离婚的条件不包括嫌弃外表。希适娄岱如此描述:

  选择配偶时他们谨慎肃穆地遵守一项习俗,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愚蠢荒谬之至。无论初嫁或再嫁,女子由一位受人敬重的妇人陪同,裸身面对她的求婚者;同样地,求婚者也由一位有名望的男士陪同,裸身面对这位女子。我们或许会嘲笑这个习俗,斥为荒唐;反之,乌托邦人对他国人民的愚昧也是吃惊不已。一般人买一匹小公马,不过区区之钱,却是小心翼翼,马的全身已经赤裸犹不放心,惟恐鞍具盖毯底下藏着脓包,必得卸下验证无误,方才付款成交。但是,择偶一事攸关两造后半生是幸福或是怨怼,男子却草草将事,任令女子全身紧裹衣物,只看到她唯一露在外面的脸,这么一块巴掌大的部分,就决定娶她。婚后要是发现对方身体某部分有不能忍受之缺点,岂不冒着日日争吵的忒大风险?

另一个培养理性的习俗是彻底逆转金银的价值:

  乌托邦人如果把金银上锁,藏于高阁,百姓之中一定会有自以为是的人捏造谣言,说是市长与参议会抱有私心,意图贪渎自肥。当然,金银可以用来打造器皿或艺品,但是如此一来百姓心有所系,必要之时(例如,将这些金银物件熔化,用来支付军人的薪资)他们必不愿割舍。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他们想出一个做法,完全契合他们的其他体制,但与我们的却是南辕北辙。他们用陶皿盛食,以玻璃杯饮水,造型朴素但手工精致。但是,夜壶和其他置于公共厅堂的低鄙的用具,却是用金银打造。此外,奴隶身上的锁链脚铐亦是金银所做。

  《乌托邦》所揭橥的理想经济是一个无私无我,人尽其力、物尽其用的无货币的制度。摩尔年轻时原想成为神父,后来改习法律,留在红尘俗世。他特别崇敬僧院中安贫守贞的诫律。希适娄岱描述乌托邦中的贤人:

  人研究自然,进而敬畏自然,他们认为这是合乎上帝旨意的崇拜方式。国民之中有不少人由于宗教信仰虔诚,因此平日不从事学术研究,但这些人绝非怠惰之徒。他们劳苦自己的身体,造福他人,借以追求死后的极乐。有些去照顾病人,有些去铺路、疏浚沟渠、改建危桥,以及剷掘草皮、沙土和石块;另有些人则伐木锯材,运送木材、谷粮和其他物品至各个城市。他们为私人工作,也为公家工作,比奴隶还任劳任怨。任何粗重、乏味和困难的工作,一般人视为艰苦肮脏,避之唯恐不及,这些人却做得满心欢喜,劳苦自己,换取别人的悠闲,却不居功,也不去批评别人的生活方式。他们愈是以奴隶看待自己,愈是受到别人尊崇。

  这恐怕就是摩尔最真心的个人理想。他在俗世为人夫、为人父、为人臣子,但是心所向往的却是如此的「去我执」的奉献情操。他的理想国的基石委实便是公社制度、共产共工。《乌托邦》第一部分谴责钱财为万恶之首,第二部分说「骄傲」(以荣华富贵自负自喜)是万恶之源,除恶之道唯有废除私有财产。

实话虚言:摩尔的修辞策略

  《乌托邦》鼓吹共产理想,用以匡正当代欧洲的社会乱象,其中尤以贫富不均、酷法伤民(窃铢者诛)和佞臣当道为甚。摩尔虚构对话,辩论而不下结论;在命名中暗藏玄机,例如希适娄岱的名字意为「瞎掰之人」,首都艾默若意为「晦暗不明」等等,刻意留下暧昧空间,不做定论。尤其全书结尾摩尔所下的结语更是反覆推託,耐人寻味:

  听完拉斐尔讲的故事,我实在觉得乌托邦的法律和习俗有不少甚是荒谬。比如说他们的战争方法,他们的宗教措施,以及其他的风俗。但是我最不能认同他们的基本体制,也就是集体生活和不使用金钱的经济制度。单是这个体制就足以完全抹杀一般人所认定的一个国家的炫烂光采:它的高贵、宏伟、壮丽和皇族气派等。可是我知道拉斐尔说得倦了,也不确定他能不能接受相反的意见,又记起来他曾经骂过某种人,说他们惟恐被认为无知,因而拼命在别人话里找碴。我于是一边赞美乌托邦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的精采叙述,一边牵起他的手领他到屋里用餐。进屋之前我说将来要再找时间,跟他进一步讨论这些事情。但愿这个愿望可以实现!

  如此的隐晦修辞对一位久在仕途、老于世道的摩尔是必要的自保策略。他攻击甚多当代的政经乱象,其一是苛法,其次便是朝政。《乌托邦》批判16世纪初的「新政治」和「新经济」。前者独尊君王的谋略,朝臣阿谀奉承攀缘急进;后者执行圈地政策,图利地主,废除传统公田农地,致使贫民无地生产粮食,终致沦为盗贼,陷困法律罗网遭处极刑。「新经济」的受益者除了贵族地主之外,尚有当时新兴的自耕农,图望政府彻底实行土地私有制。摩尔的愿景其实是向后看,回到柏拉图的共有体制,以及中古时期群体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希适娄岱在第一部分摹想自己劝谏君王勿穷兵黩武,要爱民如子,要兴利革弊,要端正朝风,一如他在乌托邦所见。他自觉与仕途格格不入,实是代言摩尔内心的矛盾,也使摩尔借此与当时麦基维利《君王论》所倡行的「朝廷青云路」隔空辩论。置于当时政治与经济的「新」格局之中来看,《乌托邦》的社会主义理念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或者可以说是傻子的行径(folly)。摩尔在全书结尾说反话,刻意以「荒谬」称之。依拉斯默斯在《傻人颂》(The Praise of Folly)中谈傻子的行径,其中之一正是在滔滔浊世奢谈仁义道德。此书拉丁文书名为 Moriae Encomium ,拉丁文morus原意为「傻子」,与摩尔的姓 (More)相近。《傻人颂》成稿于依氏做客摩尔府邸时,其实便是颂扬摩尔的不合时宜的人品道德与理想愿景。

乌托邦不是乐园

  古典希腊罗马文学的传统中早有乐园的文类,描写一个无拘无束、不虞匮乏的极乐世界。「柯坎乐土」(The Land of Cockayne)和「农神节庆」(Saturnalia)是两个知名的例子。在乐园之中没有忧愁劳苦,亦无法律道德的綑绑,人人饮食享乐称心如意。《乌托邦》不是乐园,它倡议的是行为规范、集体生活、公民教育和肃穆的宗教信仰。人生的价值可以总结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生的目标不在当下的享乐,而在追求灵魂的不朽。摩尔虽建构一个非基督教的城邦理想国,但是却以讨论宗教信仰为全书收尾;虽不明白宣扬基督教,其实所谈一神论和贬抑拜物迷信等,皆在铺架基督教的基础教义。他特别赞许僧院的公有共工及守贞制度,认为是人类克己复礼(上帝之道)的极致行为。如此的理念与古典希腊罗马的俗世欲念大相迳庭,甚至可以说是「违反人性」的。后世出现的「反乌托邦」主题,批判的正是乌托邦的压抑个体。

  摩尔的《乌托邦》和他所揭橥的理念隐含许多弔诡,有些属于形式和技巧 (例如,对话和文字创意),有些却是反映人类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徘徊犹豫。乌托邦人将快乐定义为生时悟道之乐与死后灵魂的极乐,与多数人类追求的俗世快乐完全不同。摩尔少时曾想出世为僧,后来却出仕为官享受高位,最终选择「傻子行径」,为了信仰抛舍头颅,毕竟都是一己的抉择。

  乌托邦的想像视界虚实纠葛,陈述的是个人内心的欲求,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或无法实现的愿景。 乌托邦文类衍异至21世纪,种类繁多,单以性别主题而言,有女性主义乌托邦,争取与男性平等的自主权;亦有同志乌托邦,抗拒传统的男∕女区分。摩尔在《乌托邦》中提高妇女的地位(例如,年长的寡妇有资格被选举担任神职),但是为人妻者在每月月尾之日必须遵照传统,向丈夫下跪,忏悔一个月来所犯的过错。摩尔彷彿单脚跨进「现代」的门槛,另一只脚却还悬在中古时期。他对我们今天所界定的人权犹不一定拥护,遑论女权。但是,平等民主,确是他鼓吹的重要理想。

  理想国的想像因人而异,建构成为政治和社会的蓝图,则需要擘划执行面的典章制度。摩尔的乌托邦强调教育,用以培养公民道德,以今天的说法就是利用国家机器来巩固群体意识,这正是傅柯(Michel Foucault) 等人所要颠覆的权力宰制。但是,无可讳言地,理想国的社会秩序和福利却也是众多现代人心之所向往。因此,乌托邦的想像是一则选择题,不是一则是非题。

疑点重重:乌托邦是不是摩尔的理想国?

  长久以来,研究《乌托邦》的学者经常摆盪在两个选项之间,争议乌托邦究竟是,或者不是,摩尔心目中的理想国。乌托邦的终极理想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以及崇尚理性的行为制约。前者的体现为公有财产,后者则借由教育和法律达成。个人福祉必须依存于公众福祉之下,集体安定绝对优先于私人自由。如此之理念与执行方法与近世启蒙以降的个人主义思潮简直南辕北辙。乌托邦的制度对人民的日常生活有诸多限制,例如旅行必须报准、职业世袭、房舍设计排除隐私权、设奴隶阶级,以及家内由父权宰理等,在在皆压制「自由、平等、博爱」的浪漫情操。另外,乌托邦人用兵之道首重贿赂及刺杀,似非君子之所为。他们依赖佣兵巩固国防,也会为纾解国内人口压力,取得殖民地而兴战。这些做法自然是考量本国的利益,为了维护巩固经济和社会的安定,但在道德上却万万称不上「理想」。

  持正面看法的学者则认为,《乌托邦》揭橥理想,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心情意图匡正人心。詹柏士说:「乌托邦人只有理性作为人生的指引便有如此之境界;哀乎,信仰基督的英国人!哀乎,信仰基督的欧洲人!」(128) 大儒刘易士(C. S. Lewis)亦赞扬此书讽谏世道的立意和文学技巧,认为它成功地展现「一面讽刺的明镜」(“a satiric glass”)(68),照映世人的贪婪。剑桥大学出版的《乌托邦》英译本的三位译者(Logan, Adams, Miller)赞同此一功能论,为书中乌托邦人的殖民政策缓颊,认为摩尔面对社会动乱和扩张主义的两难,选择他认为的较小的祸害。他们说,《乌托邦》是一本郁卒的书(“a rather melancholy book”)(xxxiii),从作者选择书名Utopia(乌有之美邦)以及主角之名Hythloday(瞎掰的人),可以看出他的自我调侃。全书结尾时,他更说乌托邦难以在现世实现。书中诸多矛盾语或不合世情的细节,甚多出自促狭的修辞策略,也显露摩尔的游移进退的心情。此外,摩尔长久浸淫于路西安(Lucian)的诡谲传统,善于利用对话的辩证特质,同时并陈对立的两种立场,但不明示结论。实则,他自少即仰慕僧院的共工共产制度,以及发扬古哲的理想国理念,一生不曾改变。

  另派学者则单挑书中负面的意象及修辞。乌托邦状若新月,两个犄角既不完美亦非吉兆;首都艾默若字义晦暗;乌托邦人喜爱僱用兇煞杀手札波人;虽不爱金银,却以金银作为胜战的工具;女权不张,妻子须向丈夫下跪告解等等。既有如许多的瑕疵,如何称得上理想国?

  这些质疑都是书中的事实。摩尔没有为乌托邦人的道德辩解,读者只能依自己的自由心证,自行判断褒贬。但不可否认的是,摩尔仿效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传统的理想城邦,描绘守分尽责的国民;他写的不是君子国和仙界圣人。事实上,乌托邦的理想——小国寡民,自给自足——在摩尔的时代早已是过时之物(anachronism),或者说是一个无以实现的欲求。自摩尔以后,文人模仿《乌托邦》之作甚多,甚且有付诸行动的实践,可见认同者所在多有。但是,理想往往搁浅在现实的礁石上,失败也成了公社实验的常律。史上有名的例子包括19世纪30年代盛行的傅立叶主义(Fourierism),和它所启迪的波士顿郊外的公社组织Brook Farm。亦有怀疑其理想性者,则突显乌托邦体制的威权,以及它对人性的宰制,例如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1984,咸认为是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

  乌托邦是善是恶?摩尔已然列位仙班,无从求解。他即便在世,恐怕只会莞尔一笑,淡淡地说:信者恆信。

翻译《乌托邦》

  本书除了《乌托邦》正文,另译出正文前后的信函和赞诗,以及正文页缘的眉批。这些附文(parerga)(另含地图与乌托邦字母表)先后收录于四个拉丁文版本中,是摩尔和一群人文主义学者友人的集体创作,为此书营造声势和加强其「真实性」。翟理斯和摩尔以及卜兹莱顿之间的信函解释书中为何未提乌托邦的地理位置(希适娄岱正说时一旁有人咳嗽,把他的话遮了过去),以及希适娄岱确有其人(据说当年3月1日还有人见到他)等,保证「书中一无谎言」。眉批是翟理斯在付印之前所加,用以加强文意或制造反讽效果。赞诗类近打油诗,由摩尔一群欧陆文友学者分头写就,显现此辈文儒惯常採用的嘻笑风格,刻意吹捧此书。正文和附文相辅相成,合成一则理想国的虚构想像。

  《乌托邦》拉丁文版共有四版,学者以第三版(1518年3月巴塞尔版)为标准版。英文版则以1995年剑桥大学版的注释最为详尽,且附拉丁文原文供参照。此次再译为中文,除正文之外亦译出附文的重要篇章,冀求呈现摩尔书写策略的全貌。落笔之时亦参考比对不同英译本和拉丁文原文,原文所无之句读分段悉依剑大版。原文语意不明而致各版英译有所差异时,则取简洁合理之义。摩尔的拉丁文体混合不同的语用特色(俗语、教会讲道用语、法律用语、历史叙述用语等),语法则难脱拉丁文的迂回本色,英译本亦常见冗长晦涩的句子,偶令译者兴起掷笔逃遁之心。此书译事过程之中重温荒废多年的拉丁文,此外要感谢不同的英译者,他们的译文和注释令我受益良多。几位中译前辈也在许多地方指引我免于犯错,在此一併申谢。如仍有误,未来如有再版定予校正。

                 宋美?
                 92年元月于台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乌托邦之后:世纪之反思”这本书,怎么说呢,它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既有醍醐灌顶的快感,又有被现实狠狠击中的痛感。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解剖思想。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永恒革命”的探讨所吸引,这似乎是对那些试图通过不断改革来抵达终极理想的努力的一种深刻反思。它揭示了当革命本身成为一种常态,一种目标时,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无休止的内耗,而真正的进步反而被搁置了。书中对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关系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依赖技术来解决问题,但作者却警醒我们,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解放,反而可能成为新的束缚。他对“技术乌托邦”的审视,让我开始重新思考那些曾经让我为之兴奋的科技突破,它们是否真的服务于我们所设定的美好未来,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对“美好”的定义。这本书充满了辩证的思维,它不会给你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鼓励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去理解那些复杂的人性驱动和历史必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容易被宏大的叙事所裹挟,而是开始更关注那些细微之处,更懂得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空间。

评分

《乌托邦之后:世纪之反思》这本书,我得说,它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却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不断回味,并引发更深层思考的作品。作者仿佛是一位历史的侦探,在探究人类为何对构建完美社会如此痴迷,又为何一次次地跌入失败的泥沼。我被书中关于“秩序的诱惑”的分析深深吸引,它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混沌和不确定性时,对秩序的强烈渴望,而这种渴望,有时却可能成为通往压迫的捷径。他对“进步神话”的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过于乐观地看待科技和制度的变革,而忽略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书中对“集体狂热”的剖析,更是让我感到一丝寒意,它提醒我,在追求集体目标时,个体的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是多么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许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多了一份审慎的乐观,不再轻易地相信任何虚无缥缈的承诺,而是更注重对当下现实的审视和对个体价值的珍视。

评分

“乌托邦之后:世纪之反思”这本书,我真是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消化完。一开始被这个标题吸引,以为会是一场对理想国度幻灭后的宏大叙事,结果翻开后,发现它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自我拷问。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失败的乌托邦实验,而是层层剥离,试图理解我们为何如此执迷于构建不可能的完美世界,以及这种执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书中涉及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学理论,读起来并不轻松,需要不断地回溯和思考。但我喜欢它不落俗套的地方,它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追问那些更本质的问题:人类对秩序的渴望,对自由的边界,以及在失落的理想主义土壤上,我们该如何重新播种希望。它让我想起了很多曾经被我奉为圭臬的理念,又让我开始审视这些理念的根基是否早已动摇。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集体主义的批判性分析,它不像某些激进的论调那样一概而论,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集体目标如何可能压抑个体价值,以及这种压抑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进步”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那种线性的、不可阻挡的洪流,而是充满了曲折、反复,甚至是倒退的可能。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关于未来、关于自身最隐秘的渴望和恐惧。

评分

说实话,“乌托邦之后:世纪之反思”这本书,我读得有点咬牙切齿,又有点如释重负。作者就像一个毫不留情的外科医生,把人类社会几百年来构建的那些关于理想的“完美结构”一一解剖开来,展示了其内在的腐朽和脆弱。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进步”的线性认知。我一直以为,人类文明就是在不断地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但作者却用扎实的论据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进步”,可能只是将旧的矛盾以新的形式重新包装。书中对“末世论”的分析尤其让我警醒,那种对最终审判或最终解决方案的渴望,似乎是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本能反应,但这种本能却可能让我们忽略了当下,忽略了在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调整的必要性。我对书中关于“集体记忆”的论述也很感兴趣,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会重复过去的错误,为什么那些曾经的悲剧总是以某种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煽情,但却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带着一种冷峻的理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不再轻易相信那些看似美好的承诺,而是更注重对现实的观察和对过程的审视。

评分

“乌托邦之后:世纪之反思”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初入口时辛辣,回味却悠长而醇厚。我花了不少时间来理解其中复杂的思想脉络,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漫长的自我对话。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幻象的破灭”的论述,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乌托邦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的阻碍,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内在的逻辑缺陷,以及人类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如何不自觉地创造出新的压迫。书中对“自由”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自由就是不受限制,但作者却提出,过度的自由也可能导致混乱和无序,而真正的自由,或许在于如何在规则和限制中找到自我实现的可能。他对“进步”的质疑,更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理念,它们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逻辑清晰,但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带着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思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很多曾经坚信不疑的观念有了新的审视,也对未来多了一份审慎的思考,不再那么轻易地被宏大的叙事所打动,而是更注重对现实的理解和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