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佛教的經典或法語相當多,但也終究歸於兩類思想--輪迴與解脫。如果談到以往許多佛教的解說書籍,大體上都是有關解脫方麵。至於從哪裏解脫呢?卻說不清楚,甚至根本沒說,這樣一來,長篇大論的解脫內容終究陷於偏頗,有失平衡。事實上,解脫是先有輪迴纔有解脫。倘若對輪迴缺乏實感,便不會覺得解脫有什麼必看瞭。
一般來說,大傢都習慣輕視輪迴思想,以為那是老古董。殊不知它絕不是無益的東西。毋寜說,這是古代人洞察銳利、反應敏捷的思想。依佛教看來,人生非常苦惱,這樣生生死死,反覆不停的輪迴思想,當然帶有黯淡的厭世色彩。依據佛教的宇宙觀來說,包括我們人類,地球和太陽等存在,也隻不過是同樣的輪迴現象之一。
在這樣的宇宙現象觀裏,當然包括怎樣逃脫輪迴生存的探究?那就是禪定和後來齣現的念佛瞭。佛教學者分彆體驗和研究這種輪迴宇宙與解脫之道,之後,纔把這些締造成一項壯大的體係。
紀元五世紀,有一位印度的佛教僧人叫做世親,寫瞭一本『俱捨論』解說這項體係。雖然說是五世紀的作品,殊不知這本書卻提示佛教最早期得世界觀。『俱捨論』有一章叫「世品」(loka),完全在解說所謂佛教宇宙觀。它叫做須彌山,誠如世品的章名所說,這種宇宙觀企圖說明宗教世界裏,有關世俗世界的組成問題。本書的前麵主要根據這一章來寫的。
不過,思想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東西。『俱捨論』沒有提到極樂思想,後來纔紛紛齣現,甚至也有瞭關於地獄的說法,而本書也涉及這些方麵的思想探究。
日本人接受瞭這種宇宙觀時,各地纔紛紛齣現這種宇宙觀的仿效名稱。例如須彌山、地獄榖、彌陀原等,甚至連諸般舊神的地方也被華教化瞭。例如木縣靈山「二荒山「(即是男體山),便是從類似的音茨改成觀音淨土的「補陀洛山」,同樣的「二荒」也能改寫為佛教式的「日光」(佛教有日光菩薩)。湖泊有中禪寺湖,瀑布有華嚴瀑布,也都是取自佛教關係的名稱。
以上是山地區的話題,平地亦建築無數的寺廟與石頭的地藏。東京市內有高圓寺、吉祥寺和國分寺等車站名,其實,這些名稱的由來決非偶然。整個日本列島彷彿進入佛教宇宙的縮影時代。
乍見下,佛教文化似乎籠罩著日本,而今正在退潮瞭。不說「須彌山」與「贍部洲」被忘得乾乾淨淨,連「極樂」也被基督教的「天國」取代瞭。佛教宇宙觀呈現如此情狀,倒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突然齣現的結果,而是從古代開始逐漸下坡的結局。
本書從佛教宇宙觀的介紹開始,談到佛教解脫是想建立在怎樣的人生觀這項前提上麵?這纔是我寫作的目的。同時,有內容看來好像老古董,跟我們完全無緣,例如,輪迴與解脫思想在現代社會是否仍有教育價值呢?我也想發錶些個人的淺見。
《須彌山與極樂世界》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並非帶著預設的宗教信仰去閱讀,而是抱著一顆開放和探索的心。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接地氣,將那些宏大的哲學概念,化作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比喻,讓我很容易産生共鳴。我被書中對“放下”的深刻見解所吸引,認識到執著於過去的種種,隻會束縛我們前進的腳步。而“隨緣”的態度,也不是消極的被動,而是一種智慧的順應,一種對人生無常的坦然接受。書中對“覺悟”的描繪,更是讓我看到瞭超越煩惱的可能性,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是否能夠掙脫內心設下的藩籬。而“須彌山”和“極樂世界”這兩個意象,在我心中逐漸從遙不可及的神話,轉變為可以抵達的內在境界。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生命的可能性,也給瞭我勇氣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它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讓我更加清晰地看到瞭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方嚮。
评分初次翻開《須彌山與極樂世界》,我內心其實是帶著一絲忐忑的。我並非佛學領域的專傢,對佛教教義的理解也僅限於一些零散的耳聞,對於“須彌山”與“極樂世界”這兩個宏大的概念,更像是來自遙遠神話的低語,充滿神秘與想象。然而,作者的文字卻像一把溫潤的鑰匙,悄然打開瞭我內心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之門。書中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敘述,將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哲學思辨,轉化成瞭觸手可及的畫麵。我仿佛能看到須彌山巍峨聳立,承載著萬物生靈,感受到極樂世界祥和寜靜,彌陀佛光普照。作者巧妙地將深奧的佛理融入瞭生動的故事和意象之中,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吸引,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存在的本質,以及人與宇宙之間微妙的聯係。那些關於業力、輪迴、解脫的探討,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引發瞭我對自己過往行為的審視,以及對未來道路的希冀。這本書,就像一次心靈的遠足,帶我離開瞭喧囂的塵世,在靜謐的冥想中,體驗瞭一次前所未有的寜靜與啓迪。
评分《須彌山與極樂世界》對我來說,是一次充滿哲學思辨的智力冒險。書中關於“空性”的探討,讓我經曆瞭一場思維的顛覆。起初,我對“空”的概念感到睏惑,認為這是否意味著虛無與否定。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領悟到,作者所闡述的“空”,並非簡單的“不存在”,而是一種超越瞭概念束縛的智慧,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深刻認知。它並非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揭示瞭事物並非永恒不變,而是因緣和閤的産物。這種理解,極大地拓展瞭我的思維邊界,讓我不再執著於事物的錶象,而是開始探索其內在的規律。書中對“慈悲”的闡述,也讓我深受啓發。作者並未將慈悲視為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將其融入瞭具體的行為與心態中,強調瞭同情心與善意的力量。我從中學習到,真正的慈悲,是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關懷,是一種超越個人利益的博大情懷。這本書,讓我對世界的理解,從單一的綫性思維,走嚮瞭更廣闊的多元視角。
评分閱讀《須彌山與極樂世界》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古老智慧的對話。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我迷茫的探索之路上,點亮瞭一盞盞明燈。我尤其被書中對“無常”的描繪所打動,那種對世間萬物變幻莫測的深刻洞察,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待得失的態度。曾經讓我耿耿於懷的許多煩惱,在作者筆下,似乎都變得微不足道。書中對“苦”的分析,並非悲觀的宣泄,而是理性地揭示瞭苦的根源,並指明瞭通往解脫的道路。我從中學習到,所謂的“極樂世界”,並非是物質上的奢華享受,而是內心深處的寜靜與滿足,是一種超脫瞭欲望與煩惱的至高境界。而“須彌山”,則象徵著我們內在的修行之路,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去攀登,去超越。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潤澤著我疲憊的心靈,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標,以及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安寜。這本書,是一劑良藥,能夠撫慰浮躁的靈魂,讓我重新找迴平靜與力量。
评分我一直認為,理解宗教,尤其是像佛教這樣深邃的宗教,需要一種特殊的“心境”。《須彌山與極樂世界》恰恰為我提供瞭這樣一個契機。書中的文字,如同古老寺廟中的晨鍾暮鼓,緩慢而有力地敲擊著我的心扉。我並非在尋求某種神秘的答案,而是在作者的引導下,進行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書中對於“因果”的闡釋,讓我更加警醒於自己言行的力量,認識到每一個細微的決定,都可能引發深遠的影響。而對“業力”的討論,更是讓我明白,我們的人生並非被動地被命運擺布,而是由我們過往的造作所塑造。這種責任感的覺醒,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激勵我去積極地改變自己,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而“極樂世界”的描繪,則成為我內心深處的美好願景,一種對終極幸福的嚮往,指引著我前行的方嚮。這本書,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智慧和悲憫,引領我走嚮內心的平靜與光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