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书市上的成语书籍,要不是各种大小不一的成语辞典,就是儿童为青少年设计的成语故事书。不同于大家印象中的成语书籍,这本《你是成语高手吗?》可说是关于成语的通通有,除了成语故事浅显而精采的叙述外,还有以下单元:【读后赶想】、【古人这么说】、【老师说】、【另有说法】、【颠倒说】。在【读后赶想】中将提供现代观点,在我们与古人智慧的之间搭起桥樑;【古人这么说】将列出古文出处;【老师说】中除了有意义的解说外,更重要的是用法的说明,每篇举出错误的例句,并提醒读者容易误解与误用的地方,当然也有正确而漂亮的造句范例。在【另有说法】与【颠倒说】中,延伸出相似义与相反义的成语。可以明显看出本书兼具阅读趣味与实用性,尤其在成语用法上的解析、应避免误用的发生,都是此类书的创举。青年学子或社会人士读后,将可在成语这个领域上跃进一大步。
作者简介
字解文说工作室
王慧欣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艺术大学戏剧研究所硕士,于国外进修学习技术课程,目前担任报纸家庭亲子版特约记者与写作班老师。胡蕙宁台湾大学经济、法律系双学位,德国海得堡大学法律系硕士,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以《阿嬷》获第一届劳委会主办劳工文学奖评审推荐奖、《走访德国印象》获第一届长荣环宇文学奖入选奖,着有《法律企业家─林敏生传》,曾任自由时报与财训月刊撰稿员与採访编辑,目前担任自由时报驻欧洲记者。徐家莉铭传商专商业文书科毕业,曾任广告公司文案与企划、杂志发行人、经济日报特约撰稿。陈淑贞辅大中文系毕业,曾任太平洋日报、台湾时报、黑白新闻月刊记者,以及自立早报、台湾日报核稿编辑,目前担任万芳国小代课教师。
说实话,《胸有成竹说成语》这本书,我最初是被它的书名吸引来的。一个“成语”加上一个这么有画面感的词语,让我很好奇它到底会讲些什么。我原本以为它会像一本工具书,详细讲解各种和“竹”相关的成语,比如“势如破竹”、“青梅竹马”等等,然后提供出处和用法。但读了几页之后,我才发现我猜错了。这本书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去解释每一个成语,而是以一种更开放、更文学化的方式展开。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以“竹”为线索,串起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故事和文化现象。书中有一段讲到古人如何通过观察竹子的生长来预测天气,以及这种观察如何演变成一种生活智慧。另一部分则深入探讨了竹子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比如诗歌里常常出现的“竹影”、“竹声”,它们是如何寄托诗人的情感,表达某种人生态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刻意去“说”成语,而是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和描写,让成语的内涵在不经意间流淌出来。感觉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清茶,初尝微涩,而后回甘,慢慢品味出其中的醇厚。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成语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理解而不断丰富的。
评分刚拿到《胸有成竹说成语》时,我对书名实在有些好奇,毕竟“成语”这个话题,感觉已经被写烂了,而且“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听起来又和具体方法论沾边。但读了几章后,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并没有像很多成语词典那样,简单罗列成语的释义和出处,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围绕着“竹”这个意象,串联起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成语和文化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竹报平安”的那一部分,作者没有直接解释成语的意思,而是描绘了古代信息传递的不便,以及人们如何通过竹子这种载体来传递平安的讯息,并从中引申出对亲友安康的期盼。这种叙事方式,让那些冰冷的文字瞬间变得有温度、有画面感。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竹子在古代建筑、器物中的应用,以及它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比如,我才知道原来古代文人的书房里,竹制家具和摆件如此普遍,而这些器物又承载了怎样的文人情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非一本教你如何“使用”成语的书,而是一本带你“理解”成语背后文化脉络的书。它让你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将成语与历史、与生活、与哲学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
评分拿到《胸有成竹说成语》这本书,一开始我的期待还挺实在的,想着大概就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成语解释类读物吧,毕竟“胸有成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自信和清晰的预示。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后,才意识到这本书远不止于此。它没有那种按部就班的“这是什么成语,它是什么意思,它怎么用”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叙事方式,将“竹”这个意象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竹”的韧性和坚韧不拔精神的描述所打动。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分析和“竹”相关的成语,而是通过描绘竹子在风雨中挺拔不屈的姿态,以及它破土而出、节节攀升的生长过程,来展现一种独立、刚毅、顽强的生命力量。我读到书中对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解读,那不仅仅是对物质享受的淡泊,更是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本书就像一位饱读诗书的长者,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传统文化中关于坚持、关于品格、关于超然物外的深刻意涵。读完,你会觉得,原来“胸有成竹”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准备充分,更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安定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从容。
评分《胸有成竹说成语》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读物。我当初之所以会注意到它,纯粹是因为书名里那句“胸有成竹”,听起来就有一种胸有丘壑、运筹帷幄的即视感。然而,当你翻开书页,就会发现它并没有直接教你如何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也不是一本简单的成语词典。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关于“竹”的文化探索之旅。它以“竹”为核心,辐射开去,描绘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哲学思考以及审美情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竹子在绘画中的表现,作者并非简单介绍笔墨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了画家如何通过对竹子的不同姿态、不同形态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表达对人生的感悟。比如,寥寥几笔勾勒的疏竹,可能象征着孤高和清雅;而挺拔向上、枝繁叶茂的竹子,则可能代表着生机勃勃和坚韧不拔。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细腻,语言也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够带你置身于古代的园林之中,与文人墨客一同赏竹、品茶、吟诗。它让我明白,成语的背后,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生活智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字面上的“计划周密”,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源于对事物深刻理解和内在积淀后所产生的淡定与自信。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封面素雅的书,书名倒是颇具气势——《胸有成竹说成语》。初看之下,以为是本关于艺术创作或演讲技巧的书,毕竟“胸有成竹”是个如此形象的比喻。然而,当我翻开书页,才发现它所描绘的“胸有成竹”远不止于此。书中并未直接阐述如何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反而巧妙地将这个成语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它通过对一系列与“竹”相关的古籍、诗词、画作进行深入的解读,展现了古人对于竹这种植物的独特情感和哲学思考。我读到关于郑板桥笔下墨竹的章节,书中细致地分析了每一笔勾勒、每一片竹叶所蕴含的深意,以及它们如何折射出作者清高孤傲、不屈不挠的品格。同时,书中还探讨了“竹”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从园林布置到文房四宝,竹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我惊喜地发现,原来一个简单的成语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它让我对“胸有成竹”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的“计划周全”,而是体悟到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淡定与从容,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文字并不晦涩,反而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仿佛跟随作者一同漫步在竹林深处,感受微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体味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