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讲故事、谈事例的方式阐发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知识,没有深奥的理论,也较少个人的独特观点,并用生动活泼的例子寓教于乐,内容深入浅出,读来令人兴趣盎然。本书作者从事语文教学的比例多,大学教授、副教授、中学的教师占一半以上,知识水准也相对提昇。另书中配有十五幅插图,更添阅读的乐趣。
《红楼梦》贯穿头尾的两个人物,一个叫甄士隐,一个叫贾雨村,暗示该书故意将真事隐去,另假语存焉。甄士隐、贾雨村的名字,与第一回、第五回两次写到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都是提醒读者在阅读时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
有书生三人以「枇杷」为题,吟诗作对。书生甲首先发难说:「枇杷不是此琵琶。」书生乙续道:「只为当年识字差。」书生丙一贯而下道:「若使枇杷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三人联句成了一首完整的打油诗。首句指出了别字,把「枇杷」写成了「琵琶」;第二句指出了出现别字的原因,是识字能力差;第三、四两句说明别字氾滥的后果将不可收拾。
作者简介
韩敬体
1940年生,河南柘城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从事词典编纂工作。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及副秘书长。
主编作品:《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新编实用汉语词典》、《汉语新词新义词典》、《反义词词典》等。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语文教育,好像有点太侧重于“理解”和“分析”,而忽略了“应用”和“创造”。很多时候,我们学了很多词汇和语法,但真到了要写点什么的时候,脑子里却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这次拿到《语文应用漫谈》,让我眼前一亮。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不是一本教你背单词、背造句的书,而是更侧重于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我们的语言。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提升写作的“画面感”的技巧?我经常觉得自己的文字比较干瘪,不够有感染力,如果这本书能教我如何运用比喻、排比,或者用更生动的词汇来描绘场景,那对我来说就太有价值了。另外,对于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写一份报告或者公文,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文字既准确又得体,同时又不失严谨,也是我一直以来比较困扰的问题。这本书会不会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指导?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在日常的书写和表达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也更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评分我平常就喜欢阅读一些关于语言学或者文化方面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书。《语文应用漫谈》这本书,光听名字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我们学习语文,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让它成为我们表达思想、沟通情感的有力工具。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大家说话做事都追求效率,但有时候,过于追求效率,反而会导致沟通的障碍。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从一些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为什么会犯一些语言上的错误?比如,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说的是好意,却会引起对方的误解?或者,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我们如何才能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至于冒犯他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深入的见解,让我不仅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人际交往的智慧。
评分拿到《语文应用漫谈》这本书,我有点小小的期待,毕竟现在大家写东西,有时候真的会觉得“词不达意”,或者用了不少大家听起来怪怪的词。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很学术的硬壳,而是有点像杂志的感觉,色彩也比较柔和,让人看了就觉得不会太枯燥。我一直觉得,语文啊,真的不是死记硬背那些古文,也不是为了考试而考。它更像是我们跟世界沟通的桥梁,是我们表达情感、分享想法最直接的工具。所以,这本书的书名“漫谈”,就让我觉得很亲切,好像作者不是在“教训”我们,而是在跟我们“聊天”,分享一些关于怎么把话说得更漂亮、写得更明白的经验。我特别好奇,作者会怎么处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的语用困境,比如“有点”、“还好”、“大概”这些模糊的词,在书里会不会有更清晰的解释?还有,现在网络上很多流行语,甚至是新造的词,它们有没有被收录进来,或者有没有被用一种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让我在写邮件、发讯息,甚至和朋友聊天的时候,都能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清晰有效地沟通,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语文应用漫谈》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挺复杂的。一方面,我对“语文应用”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总觉得现代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似乎在退化,很多时候沟通都变得困难。另一方面,我又担心这本书会不会写得太学院派,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不过,当我翻开书页,看到作者的文字时,那种担忧立刻消失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而且充满了生活气息。他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来“教育”我们,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语言现象入手,娓娓道来。比如,他会不会分析为什么有些人说话那么吸引人,而有些人听起来就让人觉得乏味?或者,在面对不同的听众时,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我们的语言风格?我特别期待能从书中学习到一些关于“说话的艺术”的技巧,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更有效地与人沟通。而且,我发现作者在举例的时候,会引用很多大家熟悉的例子,甚至是一些社会现象,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也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拿到《语文应用漫谈》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就是它的内容。我一直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写作或者说话的时候,总是显得词穷,或者用了不少不那么地道的表达方式。这本书的书名,正中我的“痛点”。我一直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善。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不会分析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从语言学的角度去探讨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有,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演讲或者商务谈判,如何才能用一种既专业又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比如如何组织语言,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以及如何构建更有逻辑的句子。而且,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很感兴趣,比如古诗词的意境,或者成语的妙用,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在这方面有所涉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让我对语文这门学科有更深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