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解释了今日重塑世界的两股强大但相互冲突的潮流:全球化与认同。资讯科技的革命以及资本主义的再结构已经引动了网络社会,并带来了策略,除经济行为的全球化、工作的弹性化与不稳定,以及真实的虚拟文化。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转化与国家主义的消亡而来的,是集体认同的表达以火力十足的方式窜起。它们挑战了全球化中的文化单一性以及对于生活、环境的控制。曼威.柯司特在本书中描绘了社会运动的根源、目标以及效果,包括了诸如女性主义与环境主义,这些试图在最基本的面向上转化人类关系的主动性的社会运动;以及奉神、国家、种族、家庭或地方之名而进行防御工事的反应性的社会运动。
作者认为,在科技一经济势力与转化性的社会运动,这两者借由媒体的新生力量来造势并进行混合与矛盾的攻势下,这个世界既有的分类模式已经饱受威胁。作者认为,处于这些对立的潮流的夹缝中,国族国家出现问题,政治民王的概念本身也面临危机。作者的主题涵盖了美国、西欧、俄罗斯、墨西哥、玻利维亚、回教世界、中国以及日本等地,借此探讨与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过程,作者也指出这些多样化由社会过程之间,有紧密相关的意义与功能。
如果要理解这个世界如何地从本世纪的开头已经迈入的转变,这本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曼威.柯司特;1942年生于西班牙,1979年起任教于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社会学与城市和区域规划学系,在巴黎大学任教12年后,他也任教与客座访问于马德里大学、智利、蒙特娄、坎皮纳斯、卡拉卡斯、墨西哥、日内瓦、哥本哈根、威斯康辛、波士顿、南加州、香港、新加坡、台湾、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东京/一桥,以及巴赛隆纳。他已出版了20本书,包括1989年《资讯化城市》,他也已成为古根汉(Guggenheim)会员,以及曾获得莱特‧密尔斯奖与罗伯和海伦‧林德奖。他亦获聘为欧盟执委会会员。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当下社会的种种变化有比较敏锐的洞察力,直到翻开这本书,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观察多么片面和浅显。它所描绘的“资讯时代”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的变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经济议题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数字和报表的层面,而是将其与个体的“认同”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购买的商品,是否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还是在通过这些行为来构建和表达自己的某种身份认同?这种联系,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经济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因。社会层面,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社群的形成与瓦解,都对我们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而文化,更是承载和传递认同的重要载体,但在这个被信息快速稀释的时代,文化的边界和影响力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框架,帮助我理清这些看似分散的现象,理解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认同”景观。
评分一本读完后,总觉得心头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拨动了一下,思绪万千,又好像有什么重要的连接被点亮了。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在讲述什么具体的理论,不如说是在引导我去重新审视我们身边那些习以为常却又至关重要的事物。尤其是关于“认同”这个概念的探讨,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它显得尤为深刻和及时。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选择,最终又如何汇聚成个体乃至群体的“认同”,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议题。作者似乎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展示了经济、社会和文化这三个维度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出我们所谓的“认同感”。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探险,跟随作者的笔触,去理解信息洪流中的暗流涌动,去辨识那些塑造我们内在世界的隐形力量。它让我开始更仔细地观察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界限,似乎也因此变得更加清晰了一些。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总能将宏大的理论视角与微观的个体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思想的深邃,又能体会到切肤的共鸣。作者对于“认同”这个概念的解读,贯穿了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并且层层深入,揭示了信息时代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个体和群体的身份构建。当我读到经济部分时,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冰冷的数字和宏观的经济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经济活动如何与我们的身份认同产生联系。例如,我们在消费决策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将某种消费行为与自身的身份、价值观挂钩,这使得经济活动不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表达。这种观察让我对自己的消费习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社会层面,作者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群关系和集体认同的演变的论述,更是发人深省。在虚拟社交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是如何被重塑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而文化,作为认同的重要基石,在资讯时代又面临着怎样的冲击和变革,作者的分析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枯燥的理论著作,不如说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他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经济、社会和文化这三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共同指向“认同”这一核心议题。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在分析经济现象时,总能触及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心理机制。比如,在探讨信息经济的崛起时,他不仅仅关注技术的革新,更着重分析了信息如何成为一种“资本”,以及这种资本如何影响我们对价值的判断和对自我的认知。这种从经济动因到个体认同的溯源,让我对许多经济现象有了全新的理解。在社会层面,作者对社群的形成和信息传播的机制的分析,也揭示了在虚拟世界中,我们的“认同”是如何被构建、被放大,甚至被操纵的。而文化,作为认同的温床,在资讯时代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以及对所处时代的深刻理解。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是如此独特,它打破了我以往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自独立的认知模式。作者巧妙地将这三个看似庞大的体系,通过“认同”这个核心概念进行连接,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分析框架。读到关于经济的部分,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的认同构建逻辑。例如,当我们选择某个品牌,购买某种产品时,不仅仅是在满足基本需求,更是在通过这些物质载体来定义和表达自己是谁,想要成为谁。这种将经济行为与个体身份认同的深层联系,让我重新审视了消费主义的本质。而在社会层面,作者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及其对社群关系的影响的剖析,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在海量信息中,我们的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是如何被塑造,甚至被瓦解的,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资讯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文化,作为认同的载体,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中,又呈现出怎样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作者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让我开始思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去坚守和发展自身的文化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