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

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Der-wei Wang
图书标签:
  • 晚清小说
  • 现代性
  • 压抑
  • 文化史
  • 文学批评
  • 社会思想
  • 中国文学
  • 小说理论
  • 转型期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中国叙事文学的研究里,晚清小说一向较少受到重视。但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此一时期的小说所显现的活力及复杂面向,都足以让人大开眼界。尤其对治现代文学者而言,晚清小说岂止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有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端。

  《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借五四以来已有的研究成果,试图对晚清小说作更深入的考察。作者将「晚清」的时代范围扩及到鸦片战争以后,并力求打破以往「四大小说」或「新小说」式的僵化论述。文本诠释之外,本书更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文化场域,在其中世变与维新,历史与想像,国族意识与主体情操,文学生产技术与日常生活实践等议题,展开激烈对话。书中的四章专论——狎邪艳情,侠义公案,谴责黑幕,科幻奇谭——因此不只限于文类研究而已,而指向四种相互交错的话语:欲望,正义,价值,真理。这四种话语的重新定义与辩难,适足以呈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及文化建构的主要关怀。

作者简介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现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及比较文学研究所丁龙讲座教授。着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三?与八?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Fictional Realism in 20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20家》、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20th Century China等书。

《现代中国的文学转型与社会思潮:从晚清到民初的文学风貌》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梳理中国近代文学在晚清至民国初年这一关键历史转型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复杂面貌。我们不聚焦于某一特定主题的深入剖析,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观而精微的文学史图景,考察社会剧变如何渗透、塑造并重塑了文学的表现形式、主题关注和审美取向。全书以时间为脉络,以思潮为经纬,深入探讨了从传统章回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以及新文学思潮如何与社会现实产生互动与张力。 第一部分:余绪与开端——晚清小说的多维张力 第一章:传统叙事模式的瓦解与延续 本章首先考察了晚清时期,尤其是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传统章回小说和谴责小说在结构、语言和主题上的特点。我们分析了古典叙事在面对西方文学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与局限性。重点探讨了“侠义小说”在抵抗外侮和重塑民族精神方面的尝试,如李寿民、韩邦庆等人的作品,它们在继承古典奇幻元素的同时,开始尝试嵌入现实政治议题,但其叙事逻辑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窠臼。 第二章:翻译文学的冲击与文学观念的萌芽 翻译文学,特别是英、法、俄等国作品的传入,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章细致考察了早期翻译的实践,如傅兰雅、包天笑等人的工作,并分析了这些作品如何为中国作家提供了新的题材、结构范式和人物塑造手法。更为重要的是,翻译的活动促使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文学”本身的定义,对“小说”的社会地位和教育功能进行了初步的哲学论辩。 第三章:谴责小说的社会介入与道德焦虑 谴责小说是晚清社会情绪的集中体现。本章将“谴责”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批判场域中进行考察,分析了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沃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如何通过讽刺揭露政治腐败、官僚黑暗与社会风气败坏。我们强调,这类作品的局限在于其批判往往停留在道德谴责层面,缺乏对制度性根源的深刻挖掘,其叙事策略也多沿用传统讽刺的夸张手法,而非追求现代心理描摹。 第二部分:思潮的交锋与文体的探索——戊戌变法前后的转向 第四章:梁启超的文学革命先声 本章聚焦于梁启超的理论贡献。他的“新文体”倡导,超越了简单的语言革新,是建立在“国民性改造”这一宏大历史使命之上的。我们详细分析了梁启超如何将文学视为国民精神的催化剂,并考察了《时务报》等刊物在推行新文体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以及这种文体如何影响了后来的白话文运动的初期形态。 第五章:谴责小说的高峰与类型细分 在清末最后十余年间,谴责小说进入了成熟期,并出现了题材上的细分,如针对教育界、医药界、妇女界等特定领域的揭露。本章探讨了不同地域和作者群体的创作差异,并分析了其叙事重心如何从纯粹的“揭恶”转向对“新旧交替”中个体命运的关注。 第六章:通俗小说与大众娱乐的张力 与严肃的社会批判并行不悖的是通俗小说的蓬勃发展。本章分析了鸳鸯蝴蝶派的早期形态、侠义小说的复兴以及“公案小说”的新变种。我们认为,这些作品虽然在思想深度上常被学界轻视,但它们代表了城市市民阶层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和对文体娱乐性的追求,是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民初的文体实验与新旧势力的分野 第七章:白话的“试探”与“强推” 民国初建,文学界对“国语”和“白话”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章对比分析了“半文半白”过渡性文本和早期纯粹白话小说的实践,探讨了早期白话文如何努力在“易读性”与“文学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第八章:人道主义叙事与个体心灵的浮现 随着政治理想的受挫和民初社会混乱的加剧,部分作家开始将目光转向更私密的领域——个体经验与人道关怀。本章考察了早期带有浓厚人道主义色彩的小说,它们开始关注底层人物(如妓女、弃妇)的悲剧命运,标志着小说从关注社会病理向关注人类普遍情感的初步过渡。 第九章:论“小说界革命”后的遗产与挑战 本章总结了从晚清至民初,文学在形式上取得的突破,包括长篇叙事的成熟、心理描写的引入、以及语言的初步规范化。同时,本章也指出了这一阶段文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彻底摆脱传统母题的制约,如何构建符合现代人主体意识的文学范式,以及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五四”文学革命的全面挑战。 结论:现代性文学的漫长序曲 本书将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视为一个复杂、充满矛盾的“序曲”,它既承载了对旧世界的深刻反思,也孕育了现代文学的诸多基本要素。我们强调,这一时期的文学探索,无论其自觉程度如何,都共同构成了中国从古典传统向现代文学体系转型的、漫长而必要的铺垫。本书力图提供一个兼顾社会史与文学史的综合视角,展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文学变革中的艰辛跋涉与多向探索。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被作者的叙事所吸引。他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让原本沉重的历史话题变得轻松易读。通过对不同小说中人物命运、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的细致描绘,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晚清时代,亲眼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感受到了知识分子在变革洪流中的迷茫与挣扎。作者对于“压抑”的解读尤为深刻,他揭示了隐藏在字里行间那种难以言说的情绪,那是时代发展的不成熟,是社会变革的阵痛,也是个体在巨变中无力感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晚清小说的视角。过去,我们或许习惯于将晚清小说视为一种走向现代文学的过渡,但作者却提醒我们,这些作品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现代性内涵,只是这种现代性是以一种“被压抑”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他对经典作品的再解读,让我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小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现代性”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作者的论证严谨而富有启发性,仿佛打开了一扇扇紧闭的门,让我们看到晚清小说在当时社会语境下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评分

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晚清小说的一次大胆而深刻的重估。作者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那些被传统学术观点定型的作品,揭示了它们背后隐藏的复杂而矛盾的现代性焦虑。他并非要颠覆既有的认知,而是要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晚清小说在复杂历史语境下的多重面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压抑”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对文学创作的限制,更是对社会发展中某些深层问题的折射。这本书不仅对于研究晚清小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任何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带领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那些被我们忽略或误读的篇章。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小说,而是选取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它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跨学科视野,他将文学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潮巧妙地结合起来,勾勒出晚清社会转型时期复杂而真实的图景。读这本书,我常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些曾经令我感到晦涩或难以理解的小说情节,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鲜活,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当时的作者和读者进行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

评分

我一直对晚清的历史充满兴趣,但对于当时的文学作品,总觉得隔了一层纱,难以真正把握其精髓。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作者并非一味地空谈理论,而是紧紧围绕具体的文学作品展开分析,他的论证逻辑清晰,引用的史料翔实,每一次的解读都充满了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小说中一些细节的挖掘,那些被忽略的旁枝末节,在他这里却成了揭示深层文化密码的关键。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晚清小说的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