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录的十五篇文章,皆为劳思光先生于一九八三年至二零零二年间撰写的哲学论文或学术演讲讲词,代表了劳先生最近二十年间重要思考成果的一部份。收录文章中,部份从未刊行,另一部份则只在流通量有限的刊物上发表。贯串于这一系列文章之中的有两大主题。其一是如何使中国哲学成为活的哲学;亦即:在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之际,如何使之能在当代世界哲学的背景下,有助于解决当前世界的文化危机,而非仅是作为一种纯历史研究的对象?其二是对当代世界哲学危机和当前世界文化危机的客观认识,这是从事前一项工作所必备的先决条件。
文集中的两篇长文:〈中国哲学研究之检讨及建议〉及〈远景与虚境──论中国现代化问题与后现代思潮〉,内容涵盖了上述两大主题,是全书的核心。而收于书末的〈旨趣与希望〉一文,既回顾了劳先生毕生用学之历程,亦提出了他认为走出当前哲学与文化困境的希望所在,为全书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本书可说是理解劳思光先生近年思想的钥匙。
作者简介
劳思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哲学学部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人、台湾清华大学、师范大学及国立政治大学客座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二零零零至零一年度访问教授,现任华梵大学讲座教授及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并为二零零二年台湾行政院文化奖得奖人。已刊行着作包括《中国哲学史》三卷四册、「思光学术论着新编」十三卷、「思光少作集」七卷、《解咒与立法》、《中国文化路向问题的新检讨》、《思辩录》、《思光诗选》等约三十余种。
刘国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毕业,法国巴黎大学索尔邦学院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及现象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着作包括《永久和平的倡议者——康德作品选读》;亦为劳思光先生的「思光学术论着新编」十三卷的主编之一,在该系列中编有《思想方法五讲新编》、《中国之路向新编》、《自由、民主与文化创生》、《哲学问题源流论》(合编)、《家国天下——思光时论文选》(合编)及《存在主义哲学新编》(合编)等书。
我之所以会对这本书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探讨哲学议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作者并没有将哲学仅仅局限于象牙塔中的思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生生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具,用以理解和应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他巧妙地将一些古老的哲学思想,如存在主义的个体责任、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主义,与当下社会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相结合,进行了一番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举个例子,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讨论,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社交媒体上的虚拟身份、消费主义对个人价值的塑造,以及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个体如何寻找和确立自己的定位。这种贴近生活、富有实践性的分析,让那些原本可能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探讨这些议题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思考,他鼓励读者去质疑、去反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观念。这种开放式的论证方式,不仅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种令人振奋的思辨精神。作者并没有试图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激发读者自身的探索。他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们在思想的丛林中穿行,时而让我们驻足欣赏美景,时而又鼓励我们去挑战未知的领域。他对“当下”的关注,尤为让我动容。在人们普遍对未来感到迷茫,或者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时,作者却坚持认为,真正的意义和希望,就蕴藏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当下”。他通过对当代社会各种现象的剖析,如消费主义的虚无、信息茧房的困境,来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阻碍我们活在当下的因素。同时,他也强调,正是通过对当下的深刻体察和积极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地创造属于自己的“希望”。这种回归个体、回归现实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指南。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并鼓励我以一种更加积极和审慎的态度,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的,当时我在书店里闲逛,被它那充满诗意的书名所吸引。《虚境与希望:论当代哲学与文化》。起初,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但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作者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折服。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引导我走进一个由思想构建的奇妙世界。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将复杂的哲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虚境”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中种种幻象和不确定性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迷失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真假难辨,方向不明。作者通过对艺术、科技、社会思潮的观察,揭示了这种“虚境”是如何悄然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判断。而“希望”,则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指引着我们穿越迷雾,寻找意义和出路。书中对希望的阐释,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根植于对人性、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这种双重性的论述,使得整本书既充满了现实的冷静,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这本书之所以让我觉得如此特别,在于它所传递出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一方面,它有着哲学书籍应有的深度和严谨,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哲学理论和学者的观点,但却并非简单地堆砌,而是将这些理论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它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文学色彩,作者的语言优美而富有感染力,使得那些复杂的思想概念,在读者眼中变得清晰而生动。尤其是在探讨“希望”这一主题时,作者并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对个体经验、社会事件的细致描摹,展现了希望的多种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韧性”的论述,作者认为,真正的希望并非是对苦难的否认,而是源于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这种观点,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我,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相信人类内在的力量,以及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可能性的智慧。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作者对于“文化”的阐释,有着超乎寻常的广度和深度。他不仅仅关注宏观的文化趋势,例如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或者新媒体如何重塑我们的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这些宏大的议题,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怀旧”的讨论。在快速变化的当下,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回溯过去,寻找一种失落的慰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这种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怀旧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文化动因。他探讨了怀旧如何成为一种抵抗现实的方式,如何成为个体寻找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途径,同时也警示了过度沉溺于怀旧可能带来的停滞不前。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作者在谈论当代艺术时,也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捕捉到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并将其与哲学思考相结合,让我看到了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和探索的强大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