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目前的实况,实已独立于中国之外。以台湾民间宗教为例,「妈祖」在中国福建南方原是「出海妈祖」,只是渔民的守护神。但在台湾的妈祖已成「过海妈祖」,她在历史中已成离开唐山的移民祈求平安到台湾的过海守护神。台湾妈祖可以说已扎根于这块土地,成了一独立于中国妈祖之外的本土神明。至于北部板桥的妈祖庙、中部西螺的妈祖庙,又将妈祖转变成「财神妈祖」,那更是这块土地发展出来的独特现象。这种新而独立的文化现象不只存于宗教,也广见于语言、文学、教育....等等领域。
<台湾汉文化之本土化>一书是2003年3月5日台湾教授协会与国际文化基金会合办的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讨论的内容涉及语言、族群、宗教、儒学、教育、文学、饮食诸层面。我们从中可见所有外来的文化,如何在这块土地落地生根、安身立命,并寻求台湾认同的努力。
远山景久先生在王育德先生过世时:「民族的原点,既非人种亦非国籍,而是语言和文字。这种认同最具体的证据就是独立。」远山景久先生这句话是说,政治独立的基础在「文化认同」。本书则进一步指出,政治独立的坚实基础不只在「文化认同」,更在「文化独立」。
这是这本书出版最深层的梦想与用心。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与其说是一次知识的灌输,不如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我尝试着去理解它到底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但它似乎并没有一个线性、清晰的叙事主线。更像是,作者随意地打开了一扇扇门,每扇门背后都展现着台湾汉文化一个独特的侧面,而这些侧面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相互连接,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图景。我在这里找到了关于日常生活细节的有趣描述,关于语言使用上的细微差异,甚至是对一些社会议题的独特视角。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本土化”并非简单地将外来的文化据为己有,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文化被重新解读,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甚至是被彻底地重塑。这本书让我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一种文化在异乡的土地上,生长出如此独特的根须,开出如此绚烂的花朵。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投入的思考和情感,他/她似乎在试图解答一个深藏在心底的疑问,关于身份,关于归属,关于文化传承的脉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感官之旅。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打卡,而是仿佛被邀请到一个隐秘的庭院,坐下来,慢慢品味一杯茶,听主人娓娓道来。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布它的学术地位,也没有端出长篇大论的理论框架,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种不动声色的深刻。我尤其喜欢它在描写一些具象的文化现象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比如,它可能在谈论某个节日习俗时,不会仅仅停留在仪式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到这个习俗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它如何联系着家族的记忆,又如何与当下的社会生活发生互动。那种温度,那种人情味,是冰冷的文字很难企及的。这本书让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一个研究者,更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甚至是一个有情怀的记录者。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汉文化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生命色彩,它不再是那个遥远的、被教科书定义的样子,而是变得如此鲜活、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我甚至觉得,它可能触及到了台湾人骨子里那种独特的气质,那种在坚韧中带着随性的,在传统中又充满创新的精神。
评分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是一种将宏大叙事化整为零的智慧。它没有上来就跟你谈论什么“正统”或者“变异”,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台湾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细微之处。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街头巷尾传唱的歌谣,那些在传统节庆中延续的仪式,那些在家庭聚会中流传的谚语,它们是如何共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洪流,塑造着台湾独特的面貌。这本书让我开始怀疑,我们对于“汉文化”的理解,是否过于狭窄和刻板。它似乎在告诉我,文化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地生长、演变、甚至自我革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不易察觉的文化痕迹的?又是如何将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令人信服的论证?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台湾的认知,仿佛从一个平面地图,变成了一个立体模型,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惊喜和探索的空间。它让我开始思考,在自己的文化语境中,是否存在着类似“本土化”的现象,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在地性”的浓烈气息。它不像一些介绍性读物那样,总是试图去定义和概括,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写意的方式,去描摹和展现。我在这里找不到关于“汉文化”的系统性理论,也找不到清晰的历史分期。取而代之的是,是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一些对台湾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以及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在台湾生活了很久的观察者,他/她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去捕捉和记录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然发生的文化变迁。那些关于语言的细微之处,关于习俗的独特演变,甚至是对一些社会议题的解读,都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和有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内生出来的,是与这片土地的土壤、阳光、空气融为一体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本土化”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外来文化的吸收,更是一种在地文化的创造和生长。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真是出乎意料地新颖,让人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从宏观角度梳理“汉文化”在台湾如何发展演变的书,或许会涉及历史脉络、社会变迁、宗教信仰等常见论述。但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解剖一颗跳动的、充满生命力的心脏,细致地描绘每一次搏动所带来的独特韵律,而非简单地描绘心脏的形状和大小。它不是那种告诉你“汉文化是什么”的百科全书式作品,反而更像是带你深入台湾的巷弄,去感受那些被日常琐碎、人情世故、甚至是台湾特有的自然风土所浸润、塑形后的“汉文化”。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种精妙之处的,又是如何将这些看似零散却又紧密相连的元素,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读的时候,脑海里会不断浮现出书中所描绘的场景,那些可能是在某个传统节日里,某个庙宇前的热闹景象,也可能是某个家庭餐桌上的温情对话,甚至是某个地方戏曲独特的唱腔。它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是一种固定的、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流淌在血脉中、根植于生活里的鲜活力量。这种“本土化”的概念,在这个被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有意义。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也让我对台湾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层、更感性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