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严以还,随着本土意识渐受重视,台湾历史的研究与探讨成为学界与民间共同关注的显学。然而,迄今未能得见一册台湾史之辞典工具书。
有鑑于此,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委请中央研究院许研究员雪姬策划《台湾历史辞典》,召集一百四十一位学有专长学者与研究生,利用最新研究成果编写,展现现阶段台湾历史研究的成绩。本辞典正文共收录词目四千六百余条,每一词目以三百字为原则,文末附註最主要的参考书目,与可供交互参照之词条及其所在页数,供读者进一步查询之需。全书范围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社会、教育、文化、风俗、旧地名、重要历史性文献等各方面,着重于组织、法令、事件、人物、专有名词、典章制度等之介绍,词目收录年代为自台湾有史以来迄西元二千年止。
《台湾历史辞典》内容丰富,文字力求简洁易懂,兼具深度与广度,并搭配一千二百余幅珍贵影像,图文编排活泼。本辞典期以丰富珍贵之影像、正确简洁之内容,与查索便利的精美编排,向国内外民众呈现台湾史的研究成果。本书不仅可供学界参考,亦是国、高中台湾史任课老师最佳之辅助性教学教材,并是一般社会大众亲近台湾史的最佳工具书。
《台湾历史辞典》/陈郁秀(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解严以来,随着本土意识抬头,台湾历史研究成为学界与民间共同关注的显学,不仅大学与研究所相继开设相关课程,县市政府、地方文史工作室也纷纷投入地方志书、地方史的编纂及探索工作,然而迄今为止,有关台湾史研究仍未有一本部图文对照的辞典,足以作为入门者随手检索与学者案头参考之用。
有鑑于此,文建会于二○○○年六月委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许雪姬教授主持「《台湾历史辞典》编辑计画」,邀集国内百余位台湾文史界学者及研究生,採用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大规模编写工作,以展现现阶段台湾历史研究的成绩。
在主持人与参与撰稿者的共同努力下,本书于二○○三年三月完成编撰工作,共计收录四千六百五十六条词目,范围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社会、教育、文化、风俗、旧地名、重要历史性文献等,主要着重于组织、法令、事件、人物、专有名词、典章制度等之介绍。此外,工作团队并针对台湾四百多年来的人物职官、典章制度,有系统地制作参考图表四十五则,提供使用者进一步查询、研究。
为了将成果呈现于国人面前,文建会又邀请远流出版公司合作出版这部专着,基于多年致力重建台湾本土文化的出版理念,远流除以其专业的编辑经验,让本书能以最专业的精美编排形式呈现外,并提供丰富的图片典藏,为本书配上珍贵的历史照片绘图一千五百余帧,俾便读者于阅览时透过图文交相参考。
相信这套近两千页的《台湾历史辞典》,将使台湾历史奠基工程跨出重要的一大步,也将是万千学子、研究者的福音。感谢许雪姬教授以及所有参与撰写、编辑、出版的工作人员长时间来的辛劳,期盼台湾史学的研究于此奠基上樑,未来发展更远更宽广。
编者序
《台湾历史辞典》/许雪姬序
最近二、三十年来,台湾历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相继投入台湾史研究的研究生增多外,以往较少触及的日治时期也因学界的重视而蓬勃地展开研究;国中课程《认识台湾》中编有历史篇,高中历史第二册也有一半是台湾史,这些现象都令人高兴。不过迄今为止却只有杨碧川《台湾历史辞典》、吴密察监修《台湾史小事典》等两部工具书,不免令人遗憾。反观中国,有关台湾的辞典就不下十余种之多,令人心惊、自省。六、七年前我开始萌生编一本实用、可反映目前台湾史研究成果的台湾历史辞典,让坊间对台湾史有兴趣的人参考的梦想。但是编一本辞典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必须要有经费,其次要有合作的伙伴,第三要有上百位的撰稿人同心协力,否则难以成功。
1997年成立的省文化处是我最先推销《台湾历史辞典》编纂计画的对象,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洪孟启处长上任后曾问我可以做什么事,我口头上提出编辞典的构想,他也表示同意,二是好友杨金玉在文化处服务,很容易沟通。1989年4月4日我透过服务单位中研院近史所,向文化处提出计画案,请以两年为限,并补助5,350,880元,然而文化处碍于规定,否决了这个计画,使双方都感到遗憾。这之后文化处的李西勋科长、杨金玉小姐继续寻求解套的方法,终于在1999年年底决定委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来进行,计画于2000年6月开始,经费4,800,000,但时间只有一年六个月,对于编纂一本辞典而言,这么短的时间是不够的,但是多年来的心愿终可付诸实行,我冒险答应下来。
我的协同主持人是刘素芬副研究员,她是我台大的学妹兼同事,在台湾经济史上的长处,可与我互补。顾问则是当时近史所所长吕芳上、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黄富三前主任,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资深教授吴文星。初期我们在教育、经济、文化、政治四方面各延请一个撰稿的召集人,由他们斟酌辞目,寻找撰写人,教育方面为吴文星教授,文化则是任教于日本爱知大学的黄英哲,经济是清华大学刘瑞华副教授、政大经济系黄绍恒教授,政治方面是政大历史系薛化元教授。此外,我也请了辅大历史研究所王美雪小姐、政大历史系的蔡说丽小姐做为这个计画的专任助理。
初期为了词目、字数、书写办法等凡例有过冗长的讨论,但是实际交稿时撰稿者却未必遵循,因此制表、改稿、补充,成为相当繁重的工作。在这一年半期间,文化处聘请了几位专家做审查人,他们分别是成大历史系梁华璜教授,前省文献会委员王世庆、郑喜夫先生,中正大学颜尚文教授,淡江大学蔡锦堂副教授,中研院台史所筹备处黄富三教授,给我们很多的建议。
在计画尚未完成时,台湾省文化处因冻省而改为行政院文建会中部办公室。2001年底本计画结案。不过如前所提一年半时间有点仓促,其实只完成了六、七分,离可以出版还有一段距离,少数答应的撰稿人也还欠稿,而要达到能上网、出版,需要在体例上更为画一,并减少不该有的错误,面对这个半成品我的忧虑更深。
2002年2月初,我写信给文建会陈郁秀主委,希望她能再支持本计画一年,以便修缮到堪以做为工具书,承陈主委立刻约见并慨允支持80多万经费,这时协同主持人刘素芬游学东瀛,乃由我自己来负责整个的善后工作。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仍在改稿、催稿、制作表格,经济方面文稿则再请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陈国栋校阅一遍,而让这些工作顺利进行的是原助理蔡说丽与淡江大学德文系毕业的李淑娟。这时期的审查委员则有郑喜夫先生、蔡锦堂教授、吴文星教授以及中央大学历史所的戴宝村教授。这阶段提出来的问题,大半是那些词目该列而未列或那些词目应该删除,同时词目的内容亦做某些修订。
第二期计画在2002年3月底结束,经文建会挑选远流出版社来负责出版的工作,远流的周惠玲负责掌控书的进度,我则升格为必须校对的「顾问」,益青、彦仲配图,说丽、羿致、佳慧处理文稿,我们常有机会沟通彼此的想法,共同催生这本书。另外我们也将全部文稿再发回给原撰者校正,以示慎重。这之间重要的联络、执行人是说丽,她自这个计画开始一直到书出版,始终参与其间、任劳任怨,贡献很大,尤其在计画未能衔接,我自己付她不高的薪水时,她仍以完成辞典的出版为己任,非常谢谢她。
本辞典共收有辞目4,656则,计160余万字,编录附表45个,大致能表现出一、二十年来台湾史研究的成果,而此一工作也起了抛砖引玉的效果,台湾文学词典、台湾宗教词典目前也都在陆续进行中。
在整个计画进行中,近史所江淑玲小组尽力协助,十分感激;经济类词目蒙刘瑞华、郑政秉、===特别指正。我的学生们除了撰稿外,詹玮、力庸、鸿图、兰芳、燕秋、世荣、世温、子宁、安睎、雅玲都协助过校对工作,其中邵雅玲的校对特别精细,数量也最多,她于去年7月才考上台大历史所博士班榜首,本想请她协助最后阶段的校对工作,不料她自己选择在9月27日离开人世,令师友伤心不舍,希望这本辞典的出版在天上的她能看到。谨为之序。
许雪姬
2004.1.6
刚收到这本《台湾历史辞典》,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光是翻看目录和一些零星的条目,就足以让人对它充满期待。书的装帧设计颇为考究,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我是一个对历史尤其对地方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日里喜欢阅读一些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的历史读物。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就被吸引了。我期待它能够像一本可靠的指南,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那片土地上跌宕起伏的过往。从目录的粗略浏览来看,涵盖的范围似乎相当广泛,从早期原住民文化到近现代的政治经济变迁,几乎是一个全景式的呈现。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社会生活、民间信仰以及文化艺术的条目,因为我觉得这些更能展现一个地方真实而鲜活的面貌。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事件、人物和观念重新唤醒,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知识的滋养和思想的启发。
评分这本《台湾历史辞典》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如同一个宝藏箱,里面承载着台湾丰富而多元的历史脉络。我一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展现地方独特性的史料。收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粗略浏览目录,感觉内容覆盖面相当广泛,从中可以窥见台湾从古至今的漫长发展历程。我特别期待它能为我解答一些长久以来困扰我的疑问,比如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这些变迁如何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我也希望能从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台湾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变迁。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台湾历史的绝佳机会,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让我沉浸其中,收获知识与感悟。
评分对于我而言,历史学习往往是从一个个具体的“点”开始的,而一本优质的辞典,恰恰是连接这些“点”成“线”乃至“面”的最佳工具。《台湾历史辞典》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在浩瀚的台湾历史星空中点亮了一盏指引的明灯。我并非专业研究者,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求知欲,希望能够系统地了解台湾的来龙去脉。我曾读过一些关于台湾近代史的零散资料,但总觉得缺乏一条清晰的脉络。这本书的编纂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体现在条目设置的合理性、内容陈述的严谨性以及引用的史料的可靠性上。我特别看重的是它能否帮助我厘清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与过渡,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当下台湾社会产生的长远影响。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历史框架,让我能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特定领域。
评分收到《台湾历史辞典》的那一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上的分量。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抱有强烈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系统性地理解这片土地过往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空白。我喜欢的是它“辞典”的属性,意味着我可以随时查阅,深入了解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事件、概念,甚至是地理名称。我特别期待其中关于台湾早期移民历史,以及不同族群在这里交融碰撞的篇章。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多元文化形成的根源,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台湾历史更深层次的探索,让我不仅仅是“知道”历史,更能“理解”历史。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有着朴素好奇心的读者,我对《台湾历史辞典》的期待,更多的是它能否成为我理解台湾历史的一个可靠向导。我并非专业史学家,更倾向于通过易于理解且内容翔实的书籍来构建自己的历史认知。翻看目录,似乎涵盖了从早期人类活动到近现代政治经济的诸多重要节点,这让我对其内容抱有相当大的信心。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展现台湾社会生活细节、文化变迁以及不同族群互动交流的条目,因为我觉得这些更能触及历史的肌理,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叙事框架,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图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