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日本殖民统治
  • 殖民地历史
  • 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社会文化史
  • 政治史
  • 台湾研究
  • 海行兮
  • 史论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有作者撰写的八篇论文,以在日本殖民统治的最后八年度过青少年期的「战争期世代」为研究对象。第一、二篇分别探讨他们所熟知的美谈人物──詹德坤和莎勇,第三篇比较台湾和韩国的皇民化运动,第四篇析论台湾人第一次的「国语」(日语)运动,第五篇以台湾人的海外参战经验为主体,第六篇探讨战争语言的问题,最后两篇论文分别分析公学校教育主要科目「国语」和「修身」的教学内容及其影响。

  作者透过史实重建、比较研究、问题分析等方法,试图重现日治末期台湾人的集体精神面貌,并探讨和当代台湾息息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日本殖民统治最后的八年(1937-1945),是台湾殖民期历史的终篇,但历史的长流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八年是关键的八年,为尔后的台湾历史谱下了基调。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以日治末期为中心的论集,对我们了解一九四五年以后的台湾,将有莫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

周婉窈

  台湾嘉义大林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一九九一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并在国立台湾大学和清华大学讲授台湾历史。着有《日据时代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1989)、《台湾历史图说》(1977),以及学术论文十余篇;另译有《史家的技艺》(布洛克原着1989)。

史林新探:东亚现代转型中的权力、文化与身份重塑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东亚地区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全球化、帝国主义扩张与民族主义兴起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与政治权力格局的深刻变迁。它不以单一地域或单一事件为中心,而是通过多维度的比较与深入的个案分析,揭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张力与不连续性。 本书汇集了多位深耕于东亚近现代史领域的学者之研究成果,涵盖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形态过渡时期的关键议题,力求提供一个既有宏观视野又兼顾微观细节的历史图景。全书共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每一部分均探讨了现代东亚社会重塑过程中的特定维度。 --- 第一部分:帝国边缘的治理与抵抗:殖民地体系的运作与反思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帝国主义强权在亚洲腹地或边缘地带构建的统治结构,并深入分析了这些结构在不同文化土壤上引发的复杂反应。 一、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文明化”工程及其悖论: 本章分析了日本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和军事化,并将其视为输出“进步”的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日本对朝鲜半岛、满洲地区以及其他被纳入其势力范围内的社会,实施的土地制度改革、教育体系重构以及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指出,这些看似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往往服务于宗主国的经济掠夺和文化同化需求,由此产生的文化断裂与社会分化,构成了日后冲突的根源。考察了当地精英阶层在“学习”与“抵制”之间摇摆的复杂心态。 二、 东南亚的荷兰与英国殖民遗产的比较研究: 选取东南亚的荷属东印度和英属马来亚作为对比样本,分析不同宗主国在经济作物种植(如橡胶、咖啡、锡矿)以及间接统治与直接统治策略上的差异。重点剖析了殖民政府如何利用或固化了当地的族群差异,以及这种人为的社会区隔,如何在二战后成为独立建国过程中难以消弭的内部矛盾。探讨了当地知识分子在吸取西方政治哲学的同时,如何重新诠释本土宗教和传统,以构建反殖民的意识形态。 三、 俄国在远东的边疆开发与民族政策: 本章将目光投向更北的区域,分析沙俄乃至后来的苏联政权,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推行的移民、资源开发与对原住民(如雅库特人、布里亚特人)的改造政策。研究侧重于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下的民族识别与重塑,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传统游牧或渔猎经济的存续与变迁。 ---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文化冲击与知识分子的突围 现代知识的涌入,特别是西方自由主义、科学理性与激进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在东亚社会引发了深刻的文化地震。本部分关注知识分子群体的角色转变及其思想实践。 一、 早期中国留学生群体中的“科学”与“德性”之争: 细致考察了清末民初赴日、欧美留学生群体内部对于“富强”路径的辩论。部分学者强调全盘西化,认为传统道德是阻碍进步的桎梏;而另一派则试图在继承儒家“修身、齐家”的基础上,构建适应现代国家的“新伦理”。通过分析当时发行的重要期刊和私人信件,还原了这场关于民族文化根基的激烈思想交锋。 二、 现代文学的诞生与社会批判: 分析了从日本“自然主义”到中国“新感觉派”等不同流派的文学实践。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上的创新,更是对僵化社会结构、虚伪的宗法制度以及殖民地文化压抑的直接反抗。探讨了小说和诗歌如何成为承载现代个体情感、探讨性别角色以及揭示底层苦难的重要载体。 三、 城市空间与消费文化的兴起: 研究了上海、神户、天津等东亚新兴大都市作为现代性“试验场”的功能。分析了摩天大楼、百货公司、电影院等新式空间如何重塑了市民的生活方式、时间观念和性别交往模式。消费主义的引入,既是现代化的标志,也带来了阶级固化与文化依附的复杂问题。 --- 第三部分:国家构建与意识形态的竞争 在传统王朝瓦解与外部干预加剧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具有合法性的现代民族国家,成为各国政治精英的首要任务。 一、 军国主义国家机器的社会动员模式: 聚焦于二战前后的日本,分析了其如何通过神道教的复兴、全民教育的强化以及对“大东亚共荣圈”理念的宣传,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全面动员。重点剖析了“家国一体”观念如何被政治化,用以压制个人主义和阶级意识。 二、 民族主义建构中的历史叙事权争夺: 考察了中国国民党政府与共产党在历史教育中的策略差异。国民党力图构建以汉族为核心的统一叙事,强调近代的“屈辱史”;而共产党则将历史叙事工具化,服务于阶级斗争的叙事框架。探讨了这种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如何深刻影响了战后亚洲的政治版图。 三、 法律与行政的现代化: 比较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移植德国和法国法律体系的经验,以及它在殖民地实践中的“双轨制”应用——即针对宗主国国民适用一套标准,针对被统治者适用另一套标准。分析了法律的现代化如何成为巩固而非瓦解殖民/半殖民权力结构的重要工具。 --- 第四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性别角色的重塑 现代转型并非是均匀发生的,它在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了剧烈的“推拉效应”。 一、 现代工厂中的劳动者群体: 关注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产业工人,特别是纺织厂女工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工人组织、罢工事件和政府的劳工法规,揭示了资本积累过程中的残酷现实,以及女性劳动者在传统父权制与现代工厂规训之间的双重困境。 二、 女性的“启蒙”与政治参与的尝试: 探讨了在教育普及的背景下,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群体如何发起争取婚姻自由、参政权和职业平等的运动。分析了这些运动的局限性,即它们往往依附于男性主导的政治解放运动,自身的目标常常被边缘化。 三、 乡绅阶层的衰落与新型精英的崛起: 考察了传统士绅阶层(拥有土地和儒学根基的社会中坚)如何在新兴的官僚体系、军队和商业资本面前逐渐失去话语权。新的精英(律师、医生、工程师、政府官员)通过专业知识和与现代国家机器的联系,掌握了新的权力资源。 --- 第五部分:跨国网络的连接与区域间的互动 东亚现代史并非孤立发展,而是通过移民、贸易、战争和思想交流紧密相连的区域体系。 一、 战前日本的海外劳工网络: 追溯了大量日本移民(“日侨”)在美洲、南洋等地建立社区的过程。研究这些社区如何努力维持日本传统,同时又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并成为宗主国在海外的文化与经济触角。 二、 区域间的技术与人才回流: 分析了人才流动对不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例如,早期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或朝鲜知识分子返回本国后,如何将他们从日本或西方学到的技术和政治理念付诸实践。 三、 战争的催化作用与区域秩序的重构: 讨论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乃至后来的太平洋战争,在短期内如何加速了既有政治实体(如清朝、沙俄在东亚的影响力)的崩溃,并为新的民族国家的诞生创造了历史机遇和遗留了难以解决的领土与民族问题。 总结而言,《史林新探》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精细的框架,用以理解现代东亚在权力更迭、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重塑中的动态过程,强调了历史的复杂性、地方差异性以及跨区域互动的重要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更具象化历史体验的读物,而《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将历史人物和事件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经济发展模式时,没有回避其背后的剥削与不公,同时又承认了某些技术引进和基础建设带来的客观影响。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对殖民时期经济的研究更加立体和真实。书中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部分,也揭示了殖民统治如何重塑了原有的社会阶层,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轨迹。读到那些关于知识分子、农民、甚至底层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和困境的描述时,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情。这本书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尘埃,而是触手可及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它提醒我们,任何历史时期,都有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在其中展开,而这些生活,才是历史最真实的肌理。

评分

第一次接触《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我曾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本书的魅力在于其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政策和事件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宏大叙事背后,普通台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思考以及他们所做的选择。那些关于文化认同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在语言、教育、乃至日常习俗的潜移默化中,殖民者是如何试图重塑被统治者的身份认同,以及台湾人民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受到影响又保持着自身的文化韧性。书中关于艺术、文学在殖民时期扮演的角色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在压抑环境下,思想与创造力依然能够以各种方式得到表达和延续。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时代的街头巷尾,看到了人们的面孔,听到了他们的声音,理解了他们的心声。

评分

当我拿起《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时,我期待的是一份严谨的历史梳理,但它带给我的,却是一场关于时间、空间与人性的深刻对话。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地方在一段特定时期的历史,更是在探索那个时期的人们是如何感知世界、如何与环境互动、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身份认同的变迁。作者在分析殖民政策的影响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生活、以及文化心理的各个层面,展现了殖民统治对台湾社会产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读到关于当时社会群体之间张力,以及在内外压力下,台湾人民所展现出的复杂情感时,我常常会陷入沉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困境与挣扎,以及他们在那片土地上所留下的独特印记。

评分

这本《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当我第一次翻开时,就被它充满诗意的书名所吸引。“海行兮”三个字,似乎就勾勒出了一幅在茫茫大海中前行的画面,而“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则清晰地标示了其探讨的核心主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其中的个体命运。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时代巨变下,台湾人民所面临的挣扎、妥协与反抗。无论是对日据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还是对文化政策影响的探讨,都显得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特别是一些关于当时教育体系、语言政策以及民间信仰变迁的论述,让我对殖民统治的深远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更在于它启发我们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去理解那些塑造了当下台湾的复杂因素。那种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韧性,都让我深思。

评分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研究,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它以一种极其扎实的研究方法,带领读者走进日本殖民统治末期的台湾。作者对于史料的考证之严谨,对于细节的捕捉之敏锐,都让我叹为观止。书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它关注了当时社会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比如基层社会的组织形态、民间信仰的演变、以及女性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角色等等。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让历史的图景变得异常丰满和真实。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论述所吸引,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压迫与反抗,而是充满了妥协、融合、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个时代不同声音的回响,感受到不同群体的生活轨迹,从而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立体和 nuanced 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