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糖相克─日本殖民主义下台湾的发展与从属

米糖相克─日本殖民主义下台湾的发展与从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日本殖民
  • 殖民主义
  • 米糖化
  • 发展与从属
  • 社会经济史
  • 政治史
  • 文化变迁
  • 近代台湾
  • 帝国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此书就台湾农业的历史从事了详尽而精细的研究。柯博士的着作提供了无价的知识。一方面,它就一个仍有待了解的帝国主义在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所发生的事情经过,增进了我们的理解,另一方面,它就人类最重要的、但性质却截然相异的两种食物──米与糖──的历史,还有更多的可以告诉我们。── Sidney W. Mintz, John Hopkins University(引自他为本书前身英文版所写的前言)

  「米糖相克」不仅是台湾「殖民化」的重大问题,更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呈现出严重自我矛盾的例证。着者柯志明博士不仅就这错综复杂的两层架构问题,作出诚恳的探究与批判,且更上一层楼,引进战后第三世界研究盛极一时的「连属理论」(articulation theory) 等理论架构,开展出新的境界,成就殖民地发展模式的一家之言。柯博士以这样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问学态度,作出他自己的学术贡献,对台湾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实属难能可贵,弥足珍视。为此,特缀数语,聊表敬意。──涂照彦,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
  ◎新新闻第898 期—晏山农书房「旧瓶新酒的新本土论述」(2004.5.20)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发行之《亚洲经济》书评(2004.2)
  ◎台大历史学报第34 期(2004.12)书评:陈思宇〈从社会行动者互动的视角重构台湾殖民研究的理论框架︰评述柯志明着《米糖相克—日本殖民主义下台湾的发展与从属》

《米糖相克:日本殖民主义下台湾的发展与从属》图书简介 导论:历史的迷雾与殖民的印记 《米糖相克:日本殖民主义下台湾的发展与从属》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叙事,它是一次对台湾近代化进程中复杂纠葛的深度剖析。本书聚焦于1895年至1945年间,日本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探讨其如何在“现代化”与“帝国利益”的双重驱动下,重塑了台湾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乃至文化认同。书名中的“米”与“糖”,象征着殖民地经济的两大支柱——稻米与蔗糖,它们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更是日本帝国攫取资源、维持其工业化运转的命脉。然而,这种基于榨取与依附的“发展”,最终将台湾置于一个永恒的“从属”地位。 本书的叙事视角着眼于“结构性制约”与“能动性抗争”的张力。殖民政府通过精密的土地调查、水利工程的兴建以及对特定作物的强制推广,构建了一个以满足宗主国需求为核心的农业生产体系。这套体系在短期内提升了台湾的农业产出效率,引进了新的管理技术,但从长远来看,它切断了台湾本土经济的内生发展路径,使其产业结构固化为单一的初级产品供应地。 第一部分:奠基与重塑——殖民经济的蓝图 本书的第一部分详细梳理了日本殖民初期为实现其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激进行动。这包括对土地所有权的重新界定,旨在清除原有的地方精英势力,建立一套服从于殖民国家机器的土地产权制度。 土地政策与“模范村”的幻象: 殖民当局推行的一系列土地改革,表面上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实则服务于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精确控制。其中,对水利系统的投入是关键一环。然而,这些水利设施的规划并非为了台湾农业的多元化,而是精确计算过对米、糖产量的增益。作者通过对早期水利公社档案的细致考证,揭示了在这些被标榜为“模范”的建设背后,原住民和台湾本土农民在资源分配上遭受的系统性歧视。 “糖业帝国”的崛起与产业链的控制: 蔗糖是日本“南进政策”的重要物质基础。本书深入剖析了台湾糖业株式会社(后来的“台湾制糖”)如何通过垄断原料收购、掌控精炼技术以及决定最终销售价格,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产业霸权。这种垄断不仅压低了农民的种植收益,还使得台湾的工业化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环节,难以向更高端的制造业延伸。殖民者对“米”的政策则更为微妙,通过实施“米谷移出计划”,确保供应日本本土的粮食安全,这无形中加剧了台湾内部的粮食结构失衡。 第二部分:社会的微观结构与身份的重构 殖民统治的影响远超经济领域,它渗透到台湾社会的肌理之中,重新划分了阶层、重塑了文化表达。 教育的工具性: 殖民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塑造“良民”的关键一环。本书分析了初等教育中“皇民化”课程的比重变化,以及高等教育对台湾精英的筛选机制。教育的目的并非培养独立思考的公民,而是训练合格的殖民地官僚和技术工人,为殖民体制服务。作者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在这一体制下所经历的“效忠”与“疏离”的内心挣扎。 都市的形态与空间治理: 殖民者对台北、台中、台南等地的都市规划,体现了典型的帝国中心主义。新的官署、铁路枢纽和日式住宅区被系统性地嵌入原有聚落结构中,这种空间重构不仅是为了行政效率,更是一种视觉上的统治宣告。本书细致描述了新旧空间交织下,台湾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如何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 文化杂糅与“亚文化”的抵抗: 在高压的文化同化政策下,台湾社会并未完全失去其文化自主性。作者考察了战前台湾文学、电影以及民间信仰中的“抵抗叙事”。这些叙事往往隐晦曲折,以地方性的风俗和文学隐喻来表达对宗主国的疏离感,构成了殖民地文化光谱中复杂而富有张力的部分。 第三部分:从属的遗产与现代性的悖论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殖民时代留下的结构性遗产,分析其如何影响了战后台湾社会的发展轨迹。 基础设施的“双刃剑”效应: 殖民时期修建的铁路、港口和电力系统,无疑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本书论证了这些基础设施的布局完全服务于“米糖外运”和“资源掠夺”的逻辑,其连接的不是台湾岛内的不同区域间的经济互补,而是将台湾各处直接导向港口,服务于岛外的市场。这种“轴向性”的发展模式,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制约台湾区域平衡发展的内在制约。 资本与技术的依附性: 在殖民体系下,台湾没有发展出完整的自主资本积累和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引进是“被动接受”和“应用模仿”,而非“内生创新”。这种技术上的依附性,使得台湾在战后国际经济格局变动时,难以迅速转型,长期处于技术链条的末端。 结论:历史的再审视 《米糖相克》旨在揭示,殖民主义下的“发展”并非中性的进步,而是一种带有深刻历史偏向的结构重塑。台湾在米糖经济的驱动下实现了某些现代化指标的提升,但这种提升是以牺牲其经济的独立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为代价的。本书通过对经济史、社会史和空间史的交叉分析,旨在提供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视角,理解台湾现代性开端时所承受的沉重历史包袱。它邀请读者深入审视,那些曾经被美化为“恩赐”的建设,究竟是成就了谁的帝国,又遗留下了何种难以磨灭的“从属”印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论
  一、帝国主义模型: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化
  二、市场均衡模型
  三、「局部资本主义化」与多种生产模式的并存
  四、家庭耕作式农业的「连属」
  五、「边陲资本主义」?

  第一章、商品化与家庭耕作式现代农业之形成
  一、殖民政府与商品化的奠基工作
  二、土地制度的保存与改造
  三、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与日本资本的渗透及支配
  (一)洋商资本的驱逐与本地资本的驯化
  (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三)日本糖业资本的渗透与集中化
  (四)商品化及其界限
  四、商品化与农业的资本主义转型

  第二章、糖业资本与台湾农民
  一、资本主义经济下的家庭农场
  二、土地集中的障碍
  三、农村的生产关系
  四、家庭农场强韧的存活能力
  五、糖业资本搾取农业剩余的机制
  (一)甘蔗收购价格的形成
  (二)制糖会社对蔗农的支配
  (三)制糖会社的两难
  六 、结论

  第三章、米糖相克
  一、所谓的「米糖相克」
  (一)调和说
  1. 争地问题
  2. 相对价格问题
  3. 政治问题
  (二)敌对说
  二、生产模式的连属与民族矛盾
  三、边陲资本主义下的部门不平等分工及生产力不平均发展
  四、结论

  第四章、米糖体制的危机与本地阶级结构的再整编
  一、「平衡而均惠式的发展」:台湾作为殖民发展的异例?
  二、阶级支配结构
  (一)土地分配模式与变迁的长期趋势
  (二)土地收益的分配:地租率
  (三)本地地主的盟友:土垄间
  (四)米糖部门阶级支配结构的比较
  (五)阶级支配与经济利益的分配
  三、不平等的劳动报酬
  四、阶级的结盟与冲突
  五、本地地主制的削弱及家庭耕作式农业的自耕化
  六、结论
  结论:米糖相克、发展与从属
  附录一、米、蔗、糖的价格,收入与土地生产力(1910-1939)
  附录二、南、北部蔗田面积及佔全岛蔗田比
  附录三、甘蔗、米之面积,产量与生产力(1905-1942)
  附录四、地区及单、双期作别水田地租率
  参考文献
  度量衡换算表
  索引

图书序言

  踌躇了许久,终于决定动手将拙作 Japanese Colonialism in Taiwan: Land Tenure, Development, and Dependency, 1895-1945 (1995)改写为中文。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有了英文本何必多此一举出中文版,如真有需要,找人翻译一下就好了。的确,起先我是有请人代劳的念头,但基于从前几次翻译别人作品及自己作品被人翻译的经验,深自体会到中英文间写作风格与讨论方式实有不可跨越的鸿沟存在,故迟疑至今。前阵子由于刚写完《番头家》一书,抽个空档自己动笔试译了一下。没想到,一作下去就一发不可收拾。就中文版现在的样子,读过英文版的读者两相比较之下,或许会与我有相近的感受,那就是,本来只想略事整修门面,结果却近乎打掉隔间重建。翻译变成了改写。

  相较于英文版针对英文读者需求而作的详尽历史背景交代,中文版删除了讨论清代台湾地权演变与国家角色的一章,1另外添加了〈米糖相克〉一章,以便就理论部分作更充分的讨论。除了章节的变化外,内容也因应中文读者的需求与新的研究发现而有所调整、更动。

  英文版里笔者理论对话的对象主要是西方文献里惯见的现代化理论(modernization theory) 与从属理论 (dependency theory)。2作为对照,本书主要对话的对象则是日文文献里相关的帝国主义与殖民经济理论。书内就研究相关的议题回顾了中、日文文献以及英文文献里的既存论点与争辩,俾读者能兼听则聪。笔者除在理论上与不同的见解从事批判性的对话,更提出自己的理论架构尝试补全前此各家论法不足之处,以期对于日治台湾的殖民发展得到一个比较全面性的了解。有鑑于过去不同语文的文献间,在领域的界定、议题的选择乃至概念的使用,都相当缺乏沟通与共识,要从事对话与整合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任务,也构成本书最大的挑战。

  受惠于矢内原忠雄 (1929)、川野重任 (1941)、与涂涂照彦 (1975)等各家先进在日治台湾研究上的累积与传承,3后人就经验资料的发掘或已难再有重大的突破,而前人一再交代过的经验现象也无需连篇累牍,本书历史背景介绍的部分是以力求简约。本书专注的是对于历史事实的重新解释与新见解的提出。就此目的,或有需要更为细致的资料以及重新以不同的方式整理和校正既有的资料,则勉力为之。

  行文至此,作者不禁缅怀矢内原忠雄当年在《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一书序言内所揭示的理论意旨。他说:

  本书虽亦是事实的历史叙述,但作者主要着力之处,乃是事实意义的说明。日本佔领台湾以后的情形,有关其沿革及现状之事实的叙述,不乏台湾总督府出版品及其它着作。作者乃是以这些政府或民间出版品所提供的事实为材料,试图分析台湾自身,以及与台湾有直接关连,的政治经济发展之事实关系,探究其社会意义,以阐明台湾统治的性质。(矢内原 1929:iv)

  仔细思量,涂照彦与本书作者等后人,从反省与修正矢内原忠雄的理论出发,所提出的竞争性理论 (competing alternatives),亦是一本这段话的精神,试图找出能更有力的掌握历史事实的概念工具。4经验资料的选择虽然各有所重,但读者不难看出彼此间重叠的部分相当大,主要的差异其实表现在对于现象的理论解释上,而不在于谁发现了更为新奇的资料。刻意在理论上採取针锋相对的铺陈方式,目的不外乎想透过对话与争论焠炼出更为精准的概念与力足以涵盖更多现象的解释架构。

  除了治学方法不同于一般学者外,矢内原忠雄尤其特出的地方在于他的人道关怀。他在序言里表白:

  我衷心仰望实现「被虐待者的解放,沈没者的上升,而自主独立者的和平结合」。本书是带有这种心情的着者,以这种心情所作的一项学问劳作。(矢内原 1929:v)

  就此关怀,上面这段文字里明白的告诉我们,他所选择的实践方式是:学术着作。理由为何,他也说得相当清楚:

  本书是科学分析的着作,并非为提倡政策而着的政论。然事实关系的分析明白指摘问题的所在及性质,而历史发展的把握指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过去政策的说明、现在政策的批判以及将来政策的树立,只有依据事实发展的正确认识,才有可能。(矢内原 1929:v)

  矢内原忠雄的人道主义关怀以及将此关怀与学术结合的努力,带给初读他着作还是大学生的我相当大的启示。将心比心,我相信他的学术实践也曾经激励过不少人。就用他以上这些话来与诸多志趣相投的同好们相互勉励吧!

  本书从构思到写作的阶段承蒙恩师 Mark Selden 在思辨乃至文字上不厌其烦的指正,更感谢他长期以来在本书的出版与修改上不断给予温暖的鼓励与帮助。能碰上这么一位良师益友何其有幸。Sidney W. Mintz 一向是笔者景仰的学术楷模。一九九一年他来台访问时,笔者有幸陪同他走访嘉南地区的蔗农与糖厂。朝夕相处数日,除讨论请益受惠良多外,对于一位大师级学者的行谊风范也有更深刻的体会。Mintz 教授从世界糖业比较的观点,就笔者研究的日治台湾糖业几度深入提问,真有如醍醐灌顶,对笔者当时尚未成形的理论架构实有临门一脚的功效。续后,他对笔者研究诸多奖掖,并为于美国出版的本书前身(英文版)撰写序论,更令人铭感在心。涂涂照彦、张汉裕、Hill Gates 等人分别曾于研究的不同阶段拨冗与笔者讨论,并不吝给予指正,获益非浅,感激万分。写作期间,多蒙陈兆勇细心帮忙整理、校正资料及统计数据,并参与讨论,特此一併致谢。

图书试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日本进口砂糖耗损不少宝贵的外汇,殖民政府配合母国需要,大力扶植、推广蔗糖生产,米相对而言是被轻忽的。受到保护措施与贴补的鼓舞,日本私人资本在台的投资集中在获利颇丰的糖业。不过,糖业资本的利润主要并非来自剥削劳工—不是来自制糖会社直营的大规模栽植农场或现代化新式制糖厂里的僱佣劳动。日本资本家丰厚的利润基本上仰靠低价收购本地人家庭农场生产的甘蔗原料。凭借着原料採集区制度下对甘蔗市场的分割与垄断控制,日资糖业得以自行决定甘蔗收购价格。在其自订的米糖比价办法下,甘蔗原料收购价格被设定为依米作维生部门里农民的收入水准而定。

制糖会社所付的甘蔗原料成本锁定于米作部门的维生收入。这种制度设计有其隐藏的政治意涵。糖业资本的利益既然直接得自于压下原料收购价格,所有有助于提高米作部门收入水准的作为,必然妨碍到糖业的利润。糖业资本心知肚明,剩余搾取机制的成功运作端赖强加对米价不利的交易条件,让米作收入即使在生产力提高的情形下仍然不得增长,或者,在前者窒碍难行的情况下,干脆阻挠米作生产力的成长,以防制米农收入的提昇。殖民政府由于自身之利益(例如,砂糖消费税)与扩大砂糖输日紧密相连,向来偏袒日资糖业,对米作部门的发展消极相应,必要时甚至不惜插手反制,以免受殖民者收入水准上升,殃及糖业利润。

殖民政府与日本糖业资本联手设立的定价机制借力于米作(维生)部门迟滞的发展作为压抑甘蔗收购价格的槓桿支点,以襄助糖业资本的积累。意图限制一般本地人部门于低生产力之经济活动的,正是安稳舒适的倚靠市场控制取得丰厚利润的外资现代出口部门。

就以上现象而言,1925 年以前台湾的殖民发展可说是相当符合边陲资本主义模式。纵然如此,台湾 1925 年以后的经验却与此模式有所落差。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加速进行的工业化与都市化,母国对于价廉物美的殖民地米需求日增,促成台湾米作生产的扩张。其所带来的结果还包括了广受瞩目的一九三○年代农民生活水准的实质提升。

一九二五年后台湾米生产与出口的扩张,对原先的脱节式经济与生产力不平均发展,造成纾解的效果。在米生产扩张的过程中,台湾本地人米生产者起而与日资企业竞争土地与劳力,逼使地价与工资节节上升。更致命的是,一反殖民政策的初衷,米作农收入水准提升并拉抬了甘蔗原料收购价格,危及原本建基于米作部门低收入水准的定价机制。此即当时贴近实际状况的日资砂糖业者以及从事农业经济的日本学者大声疾唿(而以日治台湾为殖民发展异例的西方学者却视而不见)的「米糖相克问题」。米农收入水准的上升威胁到日本在台资本家的利益—糖业资本痛惜廉价原料供给不再,一般工业资本家则不豫于米价与相应劳动成本的提高,以及工厂劳力供给的不足(无足够驱力迫使农民离乡就业)。以上诸种后果构成日本在台资本积累的障碍,也正是当时殖民政府主要关切所在。促成台湾特异发展的原动力,正如本研究所显示的,并非出自日本独树一帜的殖民主义,而是无意间触发的,实非殖民官员与日本资本家原初的规画。

用户评价

评分

《米糖相克─日本殖民主义下台湾的发展与从属》这本书,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邃的分析,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台湾历史的新窗口。书中对“米”与“糖”这两种台湾传统经济支柱在日本殖民时期命运的描绘,极其生动且发人深省。“发展”与“从属”的辩证关系,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殖民政策如何影响台湾农业生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例如,关于如何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技术,以及建立大规模的糖业和稻米加工体系,来最大化殖民者的利益,这些内容都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经济运作的内在逻辑。然而,作者并没有回避这种“发展”所伴随的“从属”代价。当台湾的土地被改造,用于大规模生产满足日本本土需求的商品时,本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空间被压缩,经济自主性也随之削弱。这种“被发展”的模式,使得台湾的经济命运与日本本土紧密相连,一旦日本经济出现波动,台湾的经济也会受到直接影响。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并非总是公平和自主的,有时它也可能是一种被精心规划的、服务于他人利益的“发展”。

评分

《米糖相克─日本殖民主义下台湾的发展与从属》这本书,其核心在于对“发展”与“从属”这两种看似矛盾实则相伴而生的状态的深刻洞察。作者以“米”和“糖”这两大台湾最重要的经济产物为切入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经济格局的鲜活画卷。书中的论述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具体的事实和扎实的分析。当读到关于殖民政府如何通过各种政策,例如土地改革、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对种植、加工、运输的全面控制,来优化“米”和“糖”的生产,以满足日本国内的需求时,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种被精心设计的经济逻辑。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敏锐地指出,这种“优化”恰恰是“从属”的根源。台湾的农业被改造,成为日本工业化的“粮仓”和“糖罐”,其本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受到了压抑,长远来看,这种单一化、外向型的经济模式,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埋下了伏笔。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上的“发展”并非总是等同于进步,有时它可能是一种被扭曲的、被精心包装的依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文学性和思辨性——《米糖相克─日本殖民主义下台湾的发展与从属》。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回那段被历史尘埃掩盖的岁月。作者在书中对“米”与“糖”的命运的描绘,不仅仅是关于经济作物,更是关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民。想象一下,辛勤耕耘的农民,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的希望,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成为殖民经济机器上的零件。这种“发展”与“从属”的叙事,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一方面,殖民者或许带来了一些基础建设,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构成了“发展”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这种发展是畸形的,是服务于他者的。台湾的“米”被大量运往日本,而台湾人民却可能面临粮食短缺;台湾的“糖”为日本的工业提供了原料,但本地的甘蔗种植业也因此被高度管制和扭曲。作者用一种近乎文学的笔触,将这些冰冷的数据和事实,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温度与厚度,也对“发展”这个词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米糖相克─日本殖民主义下台湾的发展与从属》无疑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从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内在的张力,关于“米”与“糖”,这两者在台湾的经济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相克”二字则暗示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互动,或许是此消彼长,或许是相互牵制,又或者是某种深刻的、非简单的共生关系。作者深入探究日本殖民时期,这两个主要的农产品如何被纳入殖民经济体系,以及这种纳入对台湾本地社会、经济结构乃至人民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不可逆转的影响。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看到昔日台湾这片土地上的辛勤劳作,米粒的金黄饱满与甘蔗的青翠挺拔,它们的故事交织着殖民者的规划与本地人的汗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殖民时期的台湾描绘成一个纯粹被压榨的受害者,而是细致地勾勒出一种“发展与从属”并存的二元叙事,这使得整个论述更具层次感和深度。理解了“米”与“糖”这两大宗商品的命运,也就抓住了理解那个时代台湾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的脉络,书中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揭示,无疑会给读者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经济发展与国家主权之间,究竟应该如何权衡与取舍。

评分

这本书的宏大视角和精细入微的史料考据,让我对日本殖民时期台湾的复杂面貌有了全新的认知。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政策分析,而是深入到微观的层面,去剖析“米”与“糖”这两样在台湾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经济作物,如何在殖民统治的强大意志下,从满足本地需求转向服务于宗主国的利益。作者对“发展”与“从属”的辩证关系的处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殖民者确实带来了新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发展”的表象。但另一方面,这种发展是被限定在殖民体系内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日本本土的工业化和经济扩张,台湾的资源和劳动力被深度整合,却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这便是“从属”的本质。我感觉作者通过对“米”和“糖”的命运轨迹的梳理,犹如剥洋葱一般,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这种发展背后隐藏的深刻的经济依附性。这种视角,既展现了殖民时期台湾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也深刻地揭示了其被纳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时的结构性困境,读来颇有启迪,也让人不禁反思,在任何时代,真正的自主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