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汉人传统的生命礼仪沿袭闽、粤习俗,例如:出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与丧礼等,长期以来,逐渐构成台湾汉民族丰富的生命习俗与礼仪内涵,展现出人们仰赖慈悲神灵作为心灵慰借与精神支柱的信仰行为,也表达对众多超自然神灵和祖先神护佑的感恩。这些生命礼仪,也可说是生命的轨迹。
本书介绍台湾汉人传统生命礼仪的渊源、生命观,及内容与祭祀须知,借此了解国人重视人伦礼仪、孝道精神与慎终追远的文化意涵。
作者简介
李秀娥(1962~) 台湾省云林县人,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所等研究助理,私立真理大学宗教系、私立大叶大学兼任讲师。从事台湾汉人曲艺文化、民间信仰文化等研究多年。
着有《苏府大二三王爷开基祖庙鹿港奉天宫志》、《祀天祭地——现代祭拜礼俗》、《清干隆帝敕建天后宫志》等书,论文数十篇,散见于《台湾文献》、《历史》、《思与言》等刊物。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的惊喜!我一直对与“生老病死”相关的一切传统习俗充满好奇,觉得这些仪式背后一定蕴藏着许多我们已经遗忘的智慧。《台湾传统生命礼仪》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活生生的百科全书,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仪式感和人情味的世界。 最让我惊艳的是,作者能够将那些看似繁琐的礼仪,梳理得如此清晰明了,而且充满了情感温度。书中对于“出生”的描写,远不止于简单的出生记录。我看到了初生婴儿的满月宴上,亲友们是如何用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也了解到周岁时“抓周”背后隐藏的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各种期盼。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母体在孕育过程中的禁忌与养生之道,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父母所要经历的身份转变和情感寄托。读到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生命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多么厚重的祝福和期望。 随后,书中转向了“成长”与“婚嫁”。对于“成年”,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书本上的定义,而是通过台湾社会中各种象征性的仪式,展现了年轻人如何被引导着承担责任,走向成熟。我尤其喜欢关于“婚嫁”的部分,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六礼”的繁复过程,更让我看到了在传统社会中,婚姻是如何扮演着联结家族、巩固社会关系的重要角色。作者对于聘金、嫁妆、安床等细节的描绘,既有历史的考证,又不失趣味性,让我对当时的社会风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而当读到“丧葬”章节时,我更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书中对告别至亲的各种仪式,从守灵的虔诚,到祭拜的肃穆,再到出殡的隆重,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从中看到了台湾社会对于生命的尊重,以及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仪式仅仅看作是冰冷的步骤,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安抚生者、传承家族记忆方面的作用。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慎终追远”的意义,也感受到了传统礼仪对于维系人伦道德的重要性。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它不枯燥,不晦涩,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温暖融合在一起。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仪式的场景,听到那些祝福的声音,感受到那些离别的悲伤。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台湾文化、生命哲学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我一直对各种“规矩”和“仪式”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觉得它们繁琐,又隐约觉得其中必有深意。这次读了《台湾传统生命礼仪》,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也彻底改变了我对许多习俗的看法。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不是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去讲述,而是聚焦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用一种近乎“生活剧”的方式,展现了台湾社会在生命节点上所遵循的各种传统。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婴儿出生”的章节。我原以为无非就是满月、周岁这些,但书中详细描述了从孕育之初到婴儿呱呱坠地,再到满月、周岁的一系列讲究。比如,产妇的坐月子期间有哪些禁忌,亲友送来的贺礼有哪些寓意,婴儿的命名有哪些习俗,甚至连第一次剪指甲、第一次理发都有细致的说明。我尤其对“收涎”这个习俗感到好奇,书中解释了它的起源和目的,以及现在各地不同的收涎仪式。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每一个小小的仪式,都寄托了长辈对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美好祝愿。 还有关于“成年礼”的部分,也非常精彩。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冠礼”和“笄礼”这些比较正式的仪式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在不同地区和家庭中,如何帮助年轻人跨越童年,走向成熟的各种方式。我特别被书中提到的一些通过劳动、通过学习家族技艺来象征成年的一幕幕场景所打动。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成年,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责任的承担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书的后半部分,关于“婚嫁”和“丧葬”的描写,更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哲学思辨。对于婚礼,除了常见的“六礼”,作者还探讨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情感考量。而对于丧葬,书中不回避死亡的沉重,但却用一种庄重而不失温情的方式,展现了台湾社会如何通过一系列仪式来告别逝者,安抚生者,并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传承下去。我了解到,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祭祀方式,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作者在描述每一个仪式时,都融入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家庭情感的体悟。读这本书,你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去感受那些喜悦、悲伤、祝福和传承。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传统”这两个字,不再觉得它们是束缚,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温情纽带。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一直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台湾生命礼仪的书籍。《台湾传统生命礼仪》这本书,无疑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仪式,更是将这些仪式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演变,都做了非常详尽和生动的阐述。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新生”的解读,远远超出了我原有的认知。我原以为只是简单的满月、周岁,但这本书却详细描绘了从孕育的初期,到胎儿成形,再到婴儿降生,母亲的调养,以及新生儿的命名、洗礼等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习俗。其中关于“收涎”仪式的解释,让我第一次明白了,原来小小的嘴巴,也承载着如此多的祝福和期望。作者在描述这些时,不仅运用了历史资料,还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小故事,让这些古老的习俗焕发出生机。 接着,书中引向了“成长”与“婚嫁”的部分。对于“成年”,我看到了台湾社会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年轻人从孩童走向成熟,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婚嫁”的描写,它不仅对“六礼”等传统仪式做了详尽的介绍,更深入地探讨了聘金、嫁妆、安床等习俗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情感考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叙述,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差异,以及历史的变迁,让我对台湾的婚姻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最令我感到震撼和有所启发的,是关于“丧葬”的章节。书中对告别至亲的各种仪式,从守灵、祭拜到出殡、安葬,都描绘得极为详尽,而且充满了对生命和逝者的尊重。我从中看到了台湾社会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如何通过仪式来安抚生者、传承家族记忆。作者在解释这些习俗时,并没有回避其“迷信”的外表,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和心理慰藉功能。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原来“慎终追远”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维系家庭情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极佳,作者的文笔流畅优美,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情的温度。它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生命之旅,感受到了台湾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深入了解台湾文化,或者对生命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它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评分读完《台湾传统生命礼仪》,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时光,沉浸在了一片充满历史厚重感和浓厚人情味的土地上。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那些看似零散、甚至有些神秘的生命仪式,串联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命画卷,展现了台湾人民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思考、情感与智慧。 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待生命的态度上,而生命礼仪正是这种态度的最直观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如何从一个人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给予了无尽的关爱和祝福,并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将这份爱延续下去。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新生儿”的章节,里面详细描述了满月、周岁等重要节点的习俗,以及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对孩子健康、聪明、快乐成长的期盼。尤其是“抓周”的描写,让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小小的身影,好奇地伸出小手,抓取象征着未来命运的物品,那一幕充满了童趣和对未来的憧憬。 接着,书本引向了“成年”和“婚嫁”的篇章。对于“成年”,我不仅了解到正式的冠礼、笄礼,还看到了许多地区将成年视为一个责任的开始,例如学习家族手艺、承担家庭责任等,这让我对“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关于“婚嫁”,书中对“六礼”的细致讲解,以及对媒妁、聘金、嫁妆等环节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在古代社会,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其中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情感的考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仪式时,能够兼顾历史的演变和地域的差异,让整个叙述更加丰满和立体。 最让我感到震撼和沉思的,是关于“丧葬”的章节。书中并没有回避死亡的伤感,但却用一种非常庄重、却又不失温情的方式,展现了台湾社会如何送别至亲。从守灵、祭拜到出殡、安葬,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我了解到,原来许多我们现在看来是“迷信”的习俗,在过去都有其深刻的哲学意义和心理慰藉功能。作者在解释这些仪式时,不仅仅是罗列步骤,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比如“慎终追远”的精神,以及对来世的期盼。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迷人,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仿佛我置身于那些古老的仪式现场,亲身感受那份庄重与温情。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传说,它们让这些礼仪更加鲜活,也让我对台湾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当下。
评分这本书简直让我惊叹连连!我一直对台湾的传统文化非常好奇,尤其是那些关于人生各个阶段的仪式,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情感。这本书真的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台湾传统生命礼仪》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仪式的书,它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仪式感的年代。 从出生到成年,从婚嫁到丧葬,每一个重要的生命节点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仿佛我亲眼目睹了婴儿满月时亲友的祝福,感受到了成人礼上年轻人坚定的眼神,分享了新人结婚时的喜悦,也体会了告别亲人时的哀思。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丧葬仪式的部分,里面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祭拜方式、守灵习俗,以及最重要的“送肉身”仪式。我从未想过,原来告别至亲是如此庄重而富有哲理的过程,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往生者的不舍。书中不仅解释了仪式的步骤,更深入剖析了这些仪式背后所承载的家族传承、社会责任以及对死后世界的理解。读到这里,我更加理解了“慎终追远”这四个字的深刻含义,也体会到传统礼仪对于维系家庭情感和社群联系的重要性。 而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十分引人入胜。它不是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穿插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和生动的案例,让这些古老的习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嫁娶”部分的描述,不仅仅是介绍了聘金、嫁妆、安床等环节,更详细地阐述了这些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演变,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家庭观念。作者还提到了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和谚语,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也让我对台湾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礼仪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回顾层面,而是尝试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重要的生命节点,也渐渐淡忘了其中的情感联结。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失去了宝贵的东西?那些曾经维系着家庭、社区的仪式,是否还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者提出了一些非常发人深省的观点,鼓励我们重新审视传统,并在现代生活中赋予它们新的诠释。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引发了我对生命、家庭、传承的深刻思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台湾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或者任何想要更深入了解生命意义的读者。这本书会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更加珍视与家人和朋友的每一个瞬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