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快书是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字正腔圆的京片子,加上噼噼啪啪的竹板,好看好听又热闹!本书由享誉曲艺界的竹板王子林文彬所编,小朋友能由此书熟悉「快板书」的型式,更于其间理解中国文字的声韵之美,成语的典故和使用方法,效果相当好。
相信对于爱好「曲艺」和有兴趣学习「竹板快书」的大朋友、小朋友而言,这一套「竹板响哗楞」不但能提供最高的娱乐价值,让你听得入迷,高兴得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它还会是一部易学易懂,兼具实用价值的参考资料。
「竹板快书」是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表演的人,一边打竹板,一边说故事,以俏皮简洁的韵文呈现;讲究节拍与和语言的协调,情节与身段的搭配。字正腔圆的京片子,加上噼噼啪啪的竹板,好看好听又热闹,常常让小朋友也看直了眼。「竹板响哗愣」便是林文彬为小朋友编修并亲自灌制的竹板快书说唱成语故事。
林文彬是目前台湾顶尖的竹板好手,不久前才获得「中国文艺协会民俗曲艺文艺奖章」殊荣。你可别以为林文彬一定是个头发花白的「老芋仔」哦!他不但是土生土长的「蕃薯」,还是个衣着时髦的小帅哥呢!就凭着小时候听相声培养出来的兴趣,他到处拜师,苦学曲艺,不但有了精湛的演出技巧,也开始撒播种子,肩负起承先启后的责任。「台北曲艺团」便是林文彬和一群爱好曲艺的朋友共同组织的。
林文彬除了到处表演外,也应邀在各中小学和民间社团教授曲艺。他用「快板书成语小段」做教材,教小朋友说说唱唱。小朋友不但因此熟悉了「快板书」的型式,更在学习中理解了中国文字的声韵之美和成语典故的使用方法。学过竹板快书的小朋友,口语表达能力都进步了,而且练习竹板操作,对小朋友手脑并用,肢体协调的训练,有莫大的帮助。
如果你有兴趣学习「竹板快书」,或者想借着说说唱唱练出一口标准国语,那么这一套「竹板响哗楞」,一定能让你听得入迷,练出一身摇头晃脑说故事的本领。
我承认,我买这本书之前,对竹板这种乐器了解得非常有限。印象中,只在一些民俗表演或者客家文化节上见过,觉得它就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打击乐器,也没太在意。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了解到,竹板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在台湾客家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者从竹板的起源、发展、到它在不同地域的变迁,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和研究。书里还介绍了各种不同的竹板类型,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用途。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竹板的“暗号”,据说,以前客家庄的人们会利用竹板的节奏和音调来传递信息,这简直太神奇了!而且,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竹板与台湾客家社会的关系,它如何反映了客家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竹板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客家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是台湾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很有质感,纸张也很好,翻起来很舒服。不过,我更喜欢的是它收录的CD。虽然书里的文字介绍已经很详细了,但是,只有亲耳听到竹板的声音,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CD里收录了各种不同的竹板演奏曲目,有传统的客家民谣,也有现代的竹板改编作品。我最喜欢的是一首叫做《打花草》的曲子,它的节奏欢快、明快,充满了活力,听了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摇摆。而且,CD里的音质也很好,能够清晰地听到竹板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它的敲击声、摩擦声、以及它所产生的共鸣。我经常在开车或者做家务的时候,把CD放起来听,它能够让我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有时候,我也会把CD分享给我的朋友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竹板的魅力。我觉得,这本书和CD的结合,真的是一个非常棒的创意,它能够让读者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全方位地了解竹板这种乐器,也能够更好地体验台湾客家文化的魅力。
评分说真的,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有点被它的名字吸引了。 “竹板响哗楞” 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很有台湾的乡土气息。拿到书之后,翻开一看,里面介绍的不仅仅是竹板的乐器本身,更深入地探讨了竹板在台湾客家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的文笔很细腻,把竹板的制作过程、演奏技巧、以及它在各种仪式和场合中的运用,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竹板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也展现了客家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这本书还特别强调了竹板的社会功能,它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沟通、交流、凝聚人心的桥梁。记得小时候,外婆经常用竹板来教我认字、讲故事,那时候,竹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乐器,更是童年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看到这本书,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温馨和快乐的童年时光。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竹板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寄托。
评分哎,最近在整理书房,翻出来几本以前买的台湾本土文化相关的书,突然就想起来这几年在台湾各地走跳的经历,好多记忆都跟这些声音、这些故事交织在一起。记得那时候在苗栗的客家庄,傍晚时分,老人家们聚在一起,用竹板敲打着,那节奏啊,一开始听不太懂,后来才发现,那是他们用音乐记录生活、传递情感的方式。那时候就觉得,这竹板不仅仅是乐器,更是客家文化的一个活生生的载体。想当年,我为了追寻这种声音,跑遍了台湾好几个客家聚落,跟老人家们聊天,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也学了几招简单的竹板打法,虽然打得歪歪扭扭,但那种参与感,那种文化认同感,真的是无法言喻。现在想想,这种文化传承真的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去努力,去发掘,去推广,不然,等到老一辈都走了,这些声音就真的要消失了。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认识到台湾本土文化的魅力,也希望这些传统技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听到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声音。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给我的孩子找一些台湾本土文化相关的读物。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从小就了解台湾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语言也很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孩子阅读。书里不仅介绍了竹板的乐器本身,还讲述了许多关于竹板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充满了趣味性和教育意义。而且,书里的图片也很精美,能够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竹板的外形和制作过程。我特别喜欢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竹板的“文化习俗”,比如,在客家庄的婚礼上,会用竹板来敲打,以祈求新婚夫妇的幸福美满。这些习俗不仅展现了客家人民的生活智慧,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我经常会和我的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并和他一起听CD里的竹板演奏曲目。通过阅读和聆听,我的孩子对竹板这种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台湾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觉得,这本书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