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宜大学文学院第七届全国儿童与儿童语言学术研讨会,原来预定在2003年5月30、31日举行,由于台湾进入Sars的疫区,所以,学术研讨会决定暂缓,移到2003年8月以后举行。
这一次学术研讨会的总主题为「儿童文学的翻译与文化傅递」。专题演讲预定邀请静宜大学英文系海柏博士演讲。
学术研讨会依论文性质,分为五个场次,其主题顺序以及综合座谈会等如下:
(一)儿童文学的翻译
(二)翻译童书中的文化价值(1)
(三)翻译童书中的文化价值(2)
(四)童书中的两性平权
(五)小型演讲
(六)综合座谈会: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
按这一次的论文发表人,计有胡功泽、李素卿、赖韵筑、黄蕙英、林淑贞、黄秋芳、林素珍、郑如晴、李惠加、邓名韵、黄莉娟、张子樟、杜宜展、张钰珮、阮若缺等十五位。综合座谈会,将由柯华葳教授策划与主持。
这一次学术研讨会,侧重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与儿童文化结合的议题,相信这是儿童文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也是一个新策划的开始。是为序。
这本论文集,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对话。作者们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他们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探讨了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种种问题。我尤其喜欢那些案例分析,它们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例如,有一篇论文分析了《爱丽丝梦游仙境》在不同语言版本中的差异,指出不同译者对“nonsense”这一概念的处理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语境。这让我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解读。更重要的是,这本论文集引发了我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思考。我们常常认为,儿童文学是纯洁无暇的,但实际上,它也充满了文化偏见和意识形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原文进行一定的选择和调整。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译本,思考译者是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差异的,以及这些差异对儿童阅读的影响。这本论文集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它让我对儿童文学翻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我并非学界的专业人士,只是一个普通的家长,也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妈妈。我买这本论文集,纯粹是因为最近女儿迷上了外国儿童文学,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说实话,有些论文我读起来确实有些吃力,但总体来说,我还是从中受益匪浅。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们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热情和 dedication。他们不仅仅是在研究语言和文化,更是在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有一篇论文提到了“儿童读者的认知发展”,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译本,不仅要语言流畅、情节生动,还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我女儿现在正在读一本德国的童话故事,读完这本论文集之后,我更加关注译本的细节,例如,译者是如何处理一些抽象概念的,是如何运用一些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助女儿更好地理解这些故事,从中汲取到有益的知识和价值观。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儿童文学出版编辑,我一直对翻译作品的质量非常关注。这本论文集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让我能够从理论层面更深入地理解儿童文学翻译的复杂性。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认为译者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转换者,更是一个文化的调解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对原文进行一定的解读和选择。这种解读和选择,既可能丰富译本的内涵,也可能导致译本的失真。因此,译者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敏感性,才能在忠实原文和适应读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论文集也让我反思了我们出版界在儿童文学翻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我们常常过于注重译本的商业价值,而忽视了译本的文化质量。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译者的选择和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支持。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译本的审核和评估,确保译本的质量符合标准。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拿起这本论文集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学术研究,肯定很枯燥”的预设。毕竟,儿童文学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童年的回忆。但读完之后,我却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作者们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理论来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种种问题。例如,有一篇论文分析了《小王子》在不同语言版本中的差异,指出不同译者对“玫瑰”这一意象的处理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翻译版本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更重要的是,这本论文集让我意识到,儿童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文学研究的范畴,它还涉及到教育、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一个好的译本,不仅能让孩子们欣赏到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的文化,拓展他们的视野。我希望未来的译者们,能够更加注重译本的文化适应性,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故事的乐趣,还能从中汲取到有益的知识和价值观。
评分读完这本论文集,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而是关于“翻译”这件事本身,一种跨越语言、文化藩篱的努力与挣扎。我本身是从事小学中文教学的,长期面对着孩子们阅读各种译作,常常思考着这些故事在抵达他们手里的过程中,究竟保留了多少原汁原味,又被赋予了多少新的意义。这本论文集让我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讨了翻译策略、文化挪移、读者接受等问题,让我对译者们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佩。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文化空白”的讨论,当原文化中的某些概念或意象在目标文化中不存在时,译者该如何处理?是直译造成理解障碍,还是意译牺牲原意?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译者在忠实原文和适应读者之间做出权衡。我常常鼓励学生在阅读译作时,保持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思考译者是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差异的,这不仅能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这本论文集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儿童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