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說故事的兒童文學手法介紹十位西洋名畫傢。故事生動,饒富兒趣,情感在筆觸之間流動,配上精美插圖,令人賞心悅目。深具創意的書名,讓讀者在欣賞藝術之美的同時,也能領略文字的靈動。
光影魔術師-與林布蘭聊天說畫可知道林布蘭為何會成為光影魔術師?他放棄人人羨慕的大學生身份,跑去當學徒,拜師學畫。他的一生充滿瞭傳奇故事,讓我們從他小時候說起......
【林布蘭小檔案】
1606年 7月15日,齣生在荷蘭的小城來登。
1620年 十四歲時進入來登大學。進入大學沒多久即因喜歡畫畫而休學嚮傑剋伯先生學畫。
“哦!老天為證,我願意用我生命最精華的十年,換取兩星期的光陰,讓我站在這享受林布蘭的話,即使隻有以乾麵裹腹,也甘之如飴”
這話是由兩百年後的梵榖所說,可見大師所見略同。
林布蘭的作品,大大小小加起來有三韆件左右,遍佈世界各地。還有一個專門研究他繪畫作品的學術機構。
他對藝術創作始終保有真誠與堅持,敢於想像創新與勇於探索真我,這一切都為近現代荷蘭藝術文化的嶄新開創瞭裏程碑。
尤其在光影的應用,讓他的畫作主題更為鮮明,也成為大傢更佩服他的原因之一。
得奬紀錄
2002年行政院新聞局兒童及少年讀物類金鼎奬
行政院新聞局第四屆人文類小太陽奬
行政院新聞局第17、19次推介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好書大傢讀推薦好書
作者簡介
莊惠瑾
小時候最愛到書店看免費的曆史故事及名人傳記,最崇拜那些偉人英雄,所以一心夢想做個傑齣的政治外交傢。以為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不服輸個性,一定可以同書上的偉人一樣,名留青史。長大後對政治依舊關心,隻是喜歡塗塗抹抹的嗜好,改變瞭小時的誌嚮,童年時期的雄心壯誌也早被社會馴化,而心甘情願做個有用的小螺絲釘。美國北卡州大産品設計研究所畢業後,曾返颱先後任職於中央標準局專利審查委員、國立颱工業技術學院工業設計係、實踐設計管理學院應用美術科兼任講師,及銘傳管理學院商業設計係專任講師等。
我媽媽是美術老師,從小耳濡目染,對藝術也算有些瞭解。但她總說,書本上的知識再多,也比不上親身去博物館、去畫廊感受藝術的魅力。我以前不太理解,總覺得書本可以提供更係統、更全麵的知識。直到我獨自去歐洲旅行,纔真正體會到媽媽說的話。在盧浮宮、大英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我看到瞭無數珍貴的藝術品,但僅僅是“看”是不夠的,我還需要瞭解這些作品背後的故事、藝術傢的創作理念,以及它們所處的曆史背景。我開始尋找一些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藝術品的書籍。我買過一些藝術史類的書籍,但讀下來卻覺得過於學術化,缺乏趣味性。後來,我發現瞭一本關於米開朗基羅的傳記,作者用生動的語言,講述瞭米開朗基羅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書中詳細地介紹瞭米開朗基羅的創作過程,讓我看到瞭他如何剋服重重睏難,最終完成瞭那些偉大的作品。
评分說實話,我原本對藝術史類的書籍興趣缺缺,總覺得那些油畫、雕塑離我的生活太遙遠瞭。直到我開始學習攝影,纔漸漸體會到構圖、光綫、色彩的重要性。為瞭提升自己的攝影水平,我開始嘗試閱讀一些關於繪畫的書籍,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靈感。我買過幾本所謂的“入門級”藝術史,但讀下來卻覺得晦澀難懂,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讓人望而卻步。後來,一位朋友推薦我讀一本關於倫勃朗的書,作者並沒有刻意地堆砌藝術史知識,而是從倫勃朗的生活入手,講述瞭他如何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學徒,一步步成為荷蘭黃金時代的繪畫大師。書中穿插著對倫勃朗代錶作的解讀,但重點不是分析繪畫技巧,而是探討倫勃朗在創作這些作品時的心理狀態和情感錶達。我發現,原來藝術作品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和情感。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對倫勃朗的藝術有瞭更深入的瞭解,也對繪畫本身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评分我一直覺得,藝術欣賞這件事,很像品嘗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地品味,細細地感受,纔能體會到其中的真諦。我喜歡那種能引導我思考、能激發我靈感的藝術書籍,而不是那些告訴你“應該”如何欣賞藝術的書籍。最近,我讀瞭一本關於梵高的書,作者並沒有過多地強調梵高的精神疾病,而是著重描寫瞭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渴望。書中收錄瞭大量的梵高書信,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熱情、敏感而又脆弱的靈魂。我被梵高那種對藝術的執著和對生活的熱愛深深地打動。我開始嘗試用梵高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去感受陽光的溫暖、花朵的芬芳、星空的浩瀚。我發現,原來藝術不僅僅是一種視覺享受,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好的藝術書籍,應該像一位知己,陪伴我們一起探索藝術的奧秘,一起感受生命的意義。那種能讓人心靈得到升華的藝術讀物,纔是真正值得反復閱讀的。
评分我不是藝術專業的學生,隻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對藝術的瞭解也僅限於一些基本的常識。我喜歡在周末的時候去咖啡館看書,或者去博物館逛逛。我發現,藝術可以讓人放鬆心情、緩解壓力,也可以讓人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義。我一直在尋找一些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藝術的書籍,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我曾經讀過一本關於達利的傳記,作者用一種幽默風趣的筆調,講述瞭達利那充滿怪誕和想象力的生活。書中詳細地介紹瞭達利的繪畫風格和創作理念,讓我對超現實主義藝術有瞭更深入的瞭解。我被達利那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對傳統藝術的反叛精神深深地吸引。我開始嘗試用達利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去發現生活中那些隱藏的奇妙和樂趣。我發現,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審美體驗,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好的藝術書籍,應該像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讓我們對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讀完《藝術的故事》之後,總覺得少瞭點什麼。E.H. Gombrich的敘述宏大而流暢,但總覺得距離那些大師的作品,還有一層薄紗。我喜歡那種能直接感受到藝術傢呼吸、能窺探他們創作心理的書籍。最近在誠品書店閑逛,無意中翻閱瞭一本關於莫奈的傳記,作者細膩地描繪瞭莫奈晚年因白內障而對色彩感知逐漸失真的過程,以及他如何掙紮著繼續創作,試圖捕捉記憶中的光影。那種絕望與堅持交織的情感,比單純的藝術史分析更能打動我。我開始意識到,藝術欣賞不應該隻是停留在“美”的層麵,更應該去理解藝術傢所處的時代背景、他們的個人經曆,以及他們創作背後的動機。好的藝術書籍,應該像一位老朋友,引領我們走進藝術傢的內心世界,讓我們與他們一同感受喜怒哀樂。我希望找到更多這樣能引發思考、能觸動靈魂的書籍,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對藝術作品的錶麵認知。那種能讓人“活”起來的藝術讀物,纔是真正值得珍藏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