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颱灣,擁有一間木建築幾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長期受牢籠空間製約、習於與汙染、灰樸、單調的鋼筋混凝土為伍的我們,一生都不敢奢望住進阿爾卑斯山式的小木屋裏。颱灣溼氣重、地震頻、人口稠密、氣候燥熱,一般認為是木建築在颱灣不易發展的原因,然而這些都是錯誤的成見。根據最新研究顯示,木建築不但耐震抗壓、防火功能遠優於其他建材,且採最天然的再生材料,因此具有節能、環保、益於人體健康等優點,完全符閤「綠建築」、「生態建築」的永續精神。
近年來,不論是設計者迴歸自然的心性使然,還是木材本身輕質、環保、利於迴收的優質性領導潮流,越來越多由木材構築成的單一建築、集閤住宅和大型公共建設紛紛躍昇至國際舞颱,木建築儼然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建築新寵。
木書深入淺齣廣介木建築的曆史發展、地理分布、材質特性、構造方式和用途,並列舉國際新近的木建築案例,逐一述解木建築和防火、基地、採光、營建間兼容並蓄的和諧關係,以及在功能和美學上的淋灕錶現。書末附作者巴黎行旅一文,見證法國古蹟木建築維修的近況、技術及相關建築教育,適閤有心人參考。
國內第一本完整介紹木建築的書籍,深入淺齣,為木建築最佳入門
作者簡介
陳啓仁
1962年生,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工學博士。旅居瑞士十一年,專攻木建築,隨歐洲木建築權威德籍教授Julius Natterer(EPFL)研習工程技術,及法國著名建築教授Roland Schweitzer(Uni. Paris, Tobiac)研習建築理論及設計。現任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及建築設計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建築係兼任助理教授。
張紋韶
1975年生,高雄旗山人,現為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常常因為意外而有機會到世界各地遊玩,九二一地震後專心於古蹟修復技術相關研究,近來研究興趣集中在木結構相關領域。個人網頁:http://home.kimo.com.tw/wen_shao_chang/。
最近幾年,我一直對“綠色建築”這個概念很感興趣,而木材作為一種可再生、低碳的建築材料,在綠色建築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木建築在環保方麵的優勢?比如,它如何有助於減少建築碳排放?在材料的可持續性方麵,木建築又有哪些獨特的貢獻?另外,我也想瞭解,在颱灣,我們是否已經有瞭一些成熟的綠色木建築發展模式?或者有哪些相關的政策和規範在推動木建築的普及?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選擇木建築,究竟能為我們帶來哪些實際的環保效益?這些都是我非常想知道的問題。
评分我一直認為,建築的魅力不僅在於宏偉的外觀,更在於它所營造的“空間感”。木建築,尤其是在室內空間的處理上,總能帶給人一種獨特的溫暖和舒適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分析木材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探討不同的木材種類、紋理、以及色彩如何影響空間的氛圍。例如,不同木材的質感如何營造齣不同的居傢風格?又如何在采光、通風等方麵,發揮木材的優勢,創造齣更加宜居的空間?我尤其關心,如何通過木建築的設計,來提升居住者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質?有沒有一些具體的案例,可以讓我們看到,木建築是如何將功能性與美學性完美結閤,創造齣令人心曠神怡的居住環境。
评分這本書的篇幅和內容似乎非常豐富,我期待它能帶我踏上一場關於木建築的“探索之旅”。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不僅僅是學到知識,更能點燃我對木建築的熱情,甚至激發我對於居傢空間的更多想象。或許,在讀完這本書後,我能夠更自信地去挑選、去欣賞,甚至在未來,能夠為自己打造一個充滿木質溫情的傢。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讓我看到木建築在颱灣乃至全球的發展趨勢,並且能夠啓發我思考,在未來的城市發展中,木建築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是一次知識的獲取,更可能是一次生活態度的覺醒。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很佩服那些能夠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巧妙結閤的匠人。在木建築領域,這種匠人精神尤為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介紹一些颱灣本土的木建築匠人,或者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木建築工作室,展現他們如何秉持匠心,用雙手和智慧打造齣獨一無二的木建築作品。我很好奇,在他們眼中,木頭是一種怎樣的材料?他們又是如何與木頭“對話”,賦予它生命力的?同時,我也想瞭解,在現代建築行業中,傳統木建築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麵臨著哪些挑戰?這本書是否能為我們揭示一些匠人故事,讓我們感受到木建築背後那份堅守與創新?
评分剛拿到這本《認識木建築》的時候,我內心是既期待又有點忐忑的。期待是因為,我們颱灣這片土地上,木造建築的痕跡其實是不少的,從古老的廟宇、日式宿捨,到現代許多注重環保和美學的住宅,木頭作為建築材料,總能散發齣一種溫暖而親切的質感。但忐忑之處也在於,雖然我常常被木建築的美麗所吸引,但對於它背後蘊含的工藝、結構、甚至曆史文化,我一直覺得隔著一層紗,摸不著門道。我總是在想,為什麼有些老木屋能屹立百年不倒,又是什麼讓現代的木建築如此富有生命力?是不是木頭本身的特性,加上匠人的巧手,纔能創造齣如此令人驚嘆的空間?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把鑰匙,我希望它能為我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讓我真正“認識”木建築,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看”的層麵。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會如何引導我一步步走進這個充滿故事的領域。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很有意思,封麵采用瞭一種帶有木紋肌理的紙張,觸感非常實在,仿佛真的捧著一塊未經雕琢的原木。翻開第一頁,我首先被吸引住的,是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一個觀點:木建築不僅僅是“材料”的選擇,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體現。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有共鳴。在颱灣,我們許多人對於“傢”的定義,往往離不開那份溫暖、天然的感覺,而木頭恰恰能提供這種感受。我一直覺得,木建築之所以吸引人,不隻是因為它漂亮,更重要的是它能與自然和諧共處,為居住者帶來一種寜靜、放鬆的氛圍。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木建築與人文、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講解,更希望能觸及到它所承載的情感和價值觀,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人文關懷。
评分最近幾年,我注意到颱灣齣現越來越多以清水木結構為主的現代住宅,它們摒棄瞭繁復的裝飾,將木材本身的紋理、色澤展露無遺,看起來既簡約又富有設計感。我很好奇,這些現代木建築是如何剋服傳統木建築的一些弊端,比如防火、防蟲、以及維護成本高等問題的?它們在結構設計上又有哪些創新?是否引入瞭新的木材處理技術或復閤材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這方麵的專業知識,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現代木建築的技術發展和設計理念。我也很想知道,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去認識和欣賞這些現代木建築?是否有一些可以參考的建築案例,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它們的美學價值和實用性。
评分在颱灣,廟宇是木造建築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許多古老的廟宇都以精湛的木雕技藝聞名,其鬥拱、梁柱、屋頂等構件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我一直覺得,這些廟宇不僅是宗教場所,更是一座座活著的藝術品,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木結構在颱灣傳統廟宇中的應用,介紹那些具有代錶性的廟宇建築,並分析其結構特點、木雕藝術以及工藝流程。當然,如果能提及一些關於木材選擇、防腐、以及長期維護的傳統智慧,那就更好瞭。畢竟,這些古老的木建築能夠傳承至今,離不開前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
评分雖然我對木建築充滿好感,但現實生活中,我對於木結構的維護和保養確實瞭解不多。我擔心,如果想要擁有一個木房子,後續的維護工作會不會很麻煩?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木材保養、防蟲、防潮等方麵的實用建議?例如,在颱灣這樣的亞熱帶氣候下,哪些木材更適閤用於建築?又有哪些有效的保養方法,可以延長木建築的使用壽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木建築的“維護成本”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並且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保養技巧,讓我們在欣賞木建築之美的同時,也能確保它的持久性。
评分我一直對颱灣早期的日式木造宿捨情有獨鍾,那種帶有廊道、木格窗、以及榻榻米的居傢空間,總能勾起我兒時的一些模糊記憶,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建築美學充滿瞭好奇。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涉及到這方麵的內容?如果能詳細介紹一下日式木造建築在颱灣的發展和演變,以及它們是如何融入本地氣候和文化,那就太棒瞭。我很好奇,當初引進這些建築風格的時候,是如何因地製宜地進行調整的?又有哪些傳統工藝是在颱灣的日式木造建築中得以保留或發展齣來的?畢竟,颱灣的地理環境和日本有所不同,我們需要考慮防潮、防蟲、以及更強的抗震性。所以,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世界各地的木建築,也能有足夠篇幅去關注我們身邊的木造曆史,讓我們可以從本土齣發,去理解木建築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