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入门的中国美术史,从上古玉石青铜,讲到宋元书画,一直到明末清初市民美术的兴起;是可以贯穿中国美术断代的记事,同时也是作者蒋勋对源远流长的美的讯息传递一点个人的沈思,并试图建立起中国美学的几个基本观念,为中国艺术研究发掘一个新的天地。
《美的沈思》彩色珍藏版收录四百多张彩图,并增录了中国美术年表及画家索引,重新编排,全本彩色精印,希望提供读者更赏心的视觉经验,更悦目的美的探索!
作者简介
蒋勋
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专攻中西洋艺术史研究,亦从事绘画创作。 曾任《雄狮美术》月刊总编辑、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警察广播电台「文化广场」节目主持人、时报会馆讲师,着有《徐悲鸿研究》、《艺术手记》、《少年中 国》、《母亲》、《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大度.山》、《多情应笑我》、《祝福》、《因为孤独的缘故》、《新传说》、《西洋美术史》……等书。
引言∕蒋勋
第一章 艺术的原始公式
第一节 关于「艺」这个字
第二节 「工艺」与「艺术」
第三节 「工艺」与「艺术」分离的历史线索
第二章 初民之美--岩石与泥土
第一节 形状的辨别、利用和创造
第二节 石器时代的感官经验
第三节 泥土与手--物质、技术、观念
第三章 安土敦仁--史前陶器的种种
第一节 中国史前陶器的造形与纹样
第二节 围绕图腾符号的一些问题
第四章 青铜时代
第一节 青铜器的起源
第二节 青铜器的分期
第三节 青铜器的成分
第四节 关于「饕餮」
第五节 从巫术之美到理性人文精神的建立
第五章 民之初生--人像背后的美学观念
第一节 人像艺术的萌芽(一)--几个古老民族的例子
第二节 人像艺术的萌芽(一)--关于中国
第六章 龙蛇相斗的战国之美
第一节 春秋工艺的主题
第二节 工艺上的地方色彩
第七章 「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
第一节 关于「文化符号」
第二节 「文化符号」的形成
第三节 「文化符号」的举证
第四节 汉代隶书的「水平」与「波磔」
第五节 横向水平结构的强调有没有审美上的特殊意义?
第六节 书法上的「水平」与「波磔」与建筑上的「反宇」「重檐」
第八章 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
第一节 天圆地方--汉镜的世界
第二节 再论「方」与「圆」--基形的寻找
第三节 庶民世界
第九章 唯美的时代--魏晋名士风流
第一节 文人艺术的勃兴
第二节 书法.绘画.美学
第十章 石块里的菩萨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艺术
第一节 五胡「乱」华
第二节 北朝石窟
第三节 云岗
第四节 石雕艺术在中国的历史
第五节 菩萨之笑
第十一章 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
第一节 敦煌的开窟
第二节 北魏壁画的特征
第三节 激情与悲愿
第四节 流动飞扬的西魏风格
第十二章 大唐世界
第一节 敦煌彩塑--菩萨、迦叶与阿难
第二节 规则与叛逆--大唐美学
第三节 色彩的迸放--唐三彩器
第四节 肖像画的高峰
第五节 奉御画家--阎立本、张萱、周昉
第十三章 山高水长
第一节 山水的初始
第二节 荆、关、董、巨
第三节 笔墨与诗意
第十四章 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
第一节 绘画升高为哲学
第二节 色彩褪淡的历史
第三节 南宋绘画与墨的解放
第四节 前卫的水墨革命者--梁楷、牧谿、玉涧
第五节 无色之色
第十五章 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一)--长卷与立轴绘画的美学意义
第一节 绘画形式的省思
第二节 移动视点与卷轴画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绘画卷收与展放中的时空意义
第四节 几件唐、五代长卷的形式分析
第十六章 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二)--「无限」与「未完成」
第一节 庄子哲学的时空观
第二节 章回小说与戏剧的结构形式
第十七章 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三)--「无限」与「未完成」
第一节 「空白」的哲学内涵
第二节 建筑与舞台中的空白
第三节 宋元以后绘画中空白的发展
第四节 卷轴中的「诗堂」、「引首」与「跋扈」
第十八章 文人画--意境与书法
第一节 赵孟頫与元四大家
第二节 意境与书法的结合
第三节 院体与文人画的激盪
第十九章 市民绘画的迂回之路
第一节 宋代城市风俗画的发轫
第二节 明代市民绘画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扬州画派到海上画派
附录 美是历史的加法
书画家人名索引
画论及着者索引
中国美术简表与图片索引
参考书目
这套书我关注很久了,一直没有下手。最近听朋友推荐,说里面的插图质量非常高,而且内容讲解得也很透彻。我之前看过一些关于中国艺术史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有些枯燥,而且图片也大多是黑白的,无法真实地展现艺术品的色彩和细节。而这本书的“彩色珍藏版”这几个字,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对于细节的呈现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希望能看到原作的色彩、质感,甚至是一些微小的笔触。我尤其想了解书中对宋代山水画的解读,那是我最痴迷的时代。我总觉得宋代山水画不仅仅是描绘自然风光,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追求。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和儒家伦理?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水墨中的哲学秘密,让我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那些经典的画作。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的封面设计太吸引人了。那种古典而又充满现代感的结合,让我一眼就觉得“这本书不简单”。我平时对艺术史方面的知识涉猎不深,但对美的东西总是有天然的敏感。我常常会因为一幅画、一件瓷器而驻足良久,试图去捕捉那种打动我的瞬间。这本书的标题《美的沈思》就给我一种很深的共鸣,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一种关于美的思考,一种内省式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中国艺术的思想内核,而不是让我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我不太懂什么是“刍论”,但感觉它是一种初步的、抛砖引玉式的探讨,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对中国艺术的初步认知,能够带着更开阔的视野去欣赏那些我曾经只看个热闹的艺术品。
评分我是一名美术院校的学生,最近在准备我的毕业论文,需要查找大量关于中国艺术理论的资料。市面上关于中国艺术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给我带来启发,并且观点新颖的书却并不多。我注意到《美的沈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彩色珍藏版)》这个书名,感觉它应该是一本有深度、有见解的著作。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比较前沿的艺术理论,或者对中国艺术思想进行一些新的诠释。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角度的思考,能够帮助我跳出既有的框架,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彩色珍藏版这个定位也暗示了这本书在图片资料上的考究,这对于我们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迫切地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支撑我论文论点的论据,并且能够开阔我的学术视野。
评分初拿到这本《美的沈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彩色珍藏版)》,就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沉甸甸的纸张,温润的触感,以及封面那幅意境悠远的画作,都仿佛在预示着一场触及灵魂的艺术之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从水墨山水的泼墨写意,到青铜器上神秘的纹饰,再到陶瓷器温润的光泽,都让我着迷。我常常思考,这些艺术作品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哲学思想?艺术家们是如何看待美、如何表达美的?这本书的名字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它承诺的“中国艺术思想刍论”正是我所渴求的答案。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气韵生动”和“意境”的阐述,这两个概念在中国艺术评论中屡屡出现,却又常常难以言传,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清晰的解读。而且,我非常喜欢彩色版的书籍,因为艺术品本身就充满了色彩,能够直观地欣赏色彩的运用,对于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至关重要。看到“珍藏版”三个字,我更是觉得这次的投入物有所值,相信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一定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能够带给我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是一个退休的老先生,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舞文弄墨,虽然没有真正成为艺术家,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一直没有减退。最近老伴给我买来这本《美的沈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彩色珍藏版)》,说是让我打发时间,但我一翻开,就爱不释手了。我一直觉得中国艺术里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但就是能触动人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这些感觉,用更清晰的思路去理解这种“意境”、“神韵”到底是怎么来的。书中讲的“刍论”我不太懂,但感觉它是一种初步的探索,这很好,太深刻的理论我怕我理解不了。我更喜欢看那些图文并茂的书,尤其是色彩鲜艳的,这样才能看得清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温习我年轻时候的爱好,用一种更深刻的眼光去欣赏那些我熟悉的传统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