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五年四月,出身新英格兰的船长约书亚.史洛坎独自驾着三十六呎长单桅帆船「浪花号」从波士顿出航,展开历来首次单人环球航行;花了三年两个月又两天时间,航过四万六千多哩汪洋后,这位不屈不挠的船长于一八九八年六月底平安返回了纽约。
在这趟海上历险中,史洛坎遭遇无数困难险阻,也经历多场海上暴风雨的考验。一开始,史洛坎横渡大西洋,却在直布罗陀外海遭摩尔海盗追逐,他当下改变航线,舍红海朝合恩角航行。接下来,他在非洲海岸遇上沙尘暴,更在巴塔哥尼亚海岸险些被巨浪淹没。船行到火地岛时,一队野人小舟围攻他,他还碰上恶名昭彰的杀人兇手「黑派卓」;而这场合恩角灾难远不止于此,他好不容易出了麦哲伦海崃,却在风力胁迫下又绕着火地岛最荒凉偏僻的地区航行了一圈他在澳洲遇上「血雨」,在南海险些撞上珊瑚礁,在好望角差点船首朝下倒立起来,在马纬度无风带受困八天,最后又在纽约外海遭遇这趟航程所碰到的威力最强的飓风暴。
史洛坎归国后亲笔撰述了这趟历史性航程,于一九OO年出版,马上得到读者热烈回响。这是一场结合勇气、技术和毅力的海上唐吉诃德式旅行,史洛坎生动活泼的叙事文风、机智诙谐的观察,更使这本游记增色不少。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航海纪录,也可说是历来最引人入胜的海上冒险故事。
作者简介
约书亚.史洛坎,一八四四年生于加拿大新斯科细亚省。十岁时就被安排至家中的制靴店工作,十四岁时为摆脱父亲高压式管教而逃家,最初参加家乡当地渔船队,之后登上英国商船担任正规船员。一八六O年代中期升为大副,并入籍美国。一八七一年娶了澳洲女子维琴妮亚.华克为妻,婚后其妻伴他航遍全球,为他生育四个子女,并以海上生涯的艰辛与冒险犯难为乐。维琴妮亚于一八八四年去世后,史洛肯的事业开始一落千丈。一八八七年他最后一次担任商船船长,他的船却在巴西海岸失事。事故发生后,身无分文的史洛肯利用失事船只残骸为材料造了艘小船,带着数月前再婚的妻子-表妹涵蕊塔.艾略特及两个儿子返回美国。返美后,史洛肯谋不到船长差事,却在因缘际会下重建了「浪花号」,并完成历来首次单人环球航行的壮举。这项环球航程让史洛肯大享盛名,但他始终无法完全忘情海洋,数度独自驾着「浪花号」往返美国海岸与加勒比海。一九O九年,年事渐高的史洛肯船长再度南下航行,可惜这次出航后,「浪花号」再无下文。
导读
詹宏志
航海人史洛坎
第一位实践航行地球一周的人是谁?那是充满想像力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 1480-1521);但他其实没有完成愿望,半途就死在菲律宾,是他的船员继续前进,完成了绕行地球一周的航行。
另一位周游地球三大洋五大洲的大探险家则是有名的英国航海家詹姆士.库克船长(Capitan James Cook, 1728-1779),他几乎是一个人完成了我们今日所了解的地球上陆地与海洋分佈的知识,也难怪你在世界各个奇怪的角落都要看到他的踪迹,和许多以他为名的各种地理名词(譬如说阿拉斯加的库克内湾、纽西兰的库克海崃、南太平洋的库克群岛等等)。
但是,前两位历史名人都是舰艇成队、水手成群的航海指挥官,你知道第一位「一个人」独自完成环游地球一周的人是谁吗?我说的真的是「一个人」,只手空拳,别无其他同伴或助手;我说的也只是「一艘船」,除了风帆别无其他凭借或动力(没有风或者闯入无风带,它就要陷入停摆的窘境)。这艘手工木造船的全长不过三十七呎,也别无其他接驳或补给,在大洋之中不啻是所谓的沧海一粟,渺不可闻。这样个人只船的环球孤航,是何等的勇气魄力,又是何等的技术成就?完成这项壮举的是一位美国船人约书亚.史洛坎(Joshua Slocum,1844-1909),他所使用的船只命名「浪花号」(Spray),是一艘史洛坎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单桅帆船。
史洛坎生在今天加拿大新斯科细亚(Nova Scotia)的威尔莫特(Wilmot),父母亲双方的祖先都是海上讨生活的人;但他的父亲后来却在陆地上开了修鞋店,十岁以后的约书亚.史洛坎就被要求辍学在家修鞋。似乎海洋仍是小史洛坎体内一种自然的召唤,十二岁时他就逃家上了近海捕鱼的渔船。十六岁时他的母亲过世,他更加心无牵挂,改走远洋商船,流浪于欧、亚两陆之间,足迹遍及巴塔维亚(即今印尼雅加达)、摩鹿加群岛、马尼拉、西贡、香港、新加坡等地。在船上,他学尽了各种行船的技能,十八岁就成了领有执照的船上大副。
一八六七年美国政府从俄罗斯手中买下阿拉斯加(后来──迟至一九五九年──才成为美国的四十九州),并鼓励美国年轻人以西部拓荒精神前往开辟各种可能的经济活动,史洛坎受了感召,也第一次得到船长职位,主持一场前往阿拉斯加捕鲑鱼的探险之旅。史洛坎任船长的「华盛顿号」(Washington)因而成了第一艘航进库克内湾的美籍船,他试验性质的鲑鱼网捕大获成功,但船只却因为下锚失误而损失了;史洛坎干练地保住了渔获,并为「华盛顿号」船主获得鉅利。船主不怪他损失了船,反而让他担任另一艘船「宪法号」(Constitution)的船长。此后,他以船长身分,穿梭旧金山、澳洲、墨西哥、南海等地,累积了无数航海经验,并赚得第一艘属于自己的九十吨多桅帆船。
史洛坎后来的船人生涯让我们看到两件事,一、他显然是一位出色的生意人,他不断找到市场的新需求(捕鱼、运木材),送到价钱最好的地方(足迹遍及马尼拉、檀香山、长崎、上海、海参崴等埠),而且他一赚到钱就卖掉原来的船,买进更大更好的船;二、他似乎对写作生涯发生了兴趣,在航海旅程中他兼为旧金山蜂报(Bee)担任特派员,一心想要成为一位作家(这件事当然与我们今天会读到这本书有关)。
单桅船浪花号
也许我不能在此尽述史洛坎漫长、波折、多彩的海上人生,总之,他有了船,又失去了(一次船难就失去了全部),然后又有了船,然后又失去了。一八九二年,他已是历经沧桑的老船人(四十八岁),人生又搁浅在陆地上一段时间,他正在盘桓思索是要重新替他人领船、还是在岸上船坞找个工作?一个因缘际会使他得到一艘必须大部分重修的小船,他因而发雄心亲手重建打造,不料竟造就了一艘将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单桅小船来。
后来的故事,想来你已经知道,这艘船就是伴随他完成週游地球壮举的「浪花号」;史洛坎在波士顿邻近港口费哈芬(Fairhaven)的岸边,花了十三个月,从龙骨到油漆,一木一钉不假他人,亲手打造了这艘长三十六呎九吋,宽十四呎二吋,船舱深四呎二吋的单桅帆船,净重九吨,载重十二点七一吨,材料一共只花了他五百多块。顺便一提,费哈芬和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1819-1891)小说《白鲸记》(Moby Dick)的舞台捕鲸港口新贝德福(New Bedford)只隔一条河,我曾经去过新贝德福,昔日港口的砖造仓库,如今藏有一座非常好看的捕鲸博物馆,水手以实玛利去讲道的教室也还在,而信步过了一座桥,就是昔日史洛坎手造浪花号的费哈芬。
史洛坎用这艘船捕鱼载货,过了一段日子。一八九五年四月二十四日,那天风和日丽,按照作者的说法,他早就想要驾船环绕世界,看那天早上风好,遂起意扬帆出发,一副是要到附近公园散步的口吻。但这一天驶离波士顿港,再回来将是一千一百六十个日子以后(一八九八年六月二十七日,他航返罗德岛的新港),史洛坎此程一共航行了四万六千哩(七万四千公里),历时逾三年,并创下单人扬帆环绕世界的纪录来。
航行当然不是风平浪静,也不是全无周折。事实上,他刚刚横跨大西洋来到直布罗陀海崃,就遇上了意欲打劫的海盗,在千钧一发的追猎脱逃之间,他把心一横,决定掉转船头,返回美洲,改从南美洲最南端通过,取道南太平洋,越过澳洲和印度洋,再经南非好望角,穿越大西洋向北折回美国。这种毫无计画,全凭灵感与勇气的行径,让人不得不惊讶而佩服。
凭着超越凡俗的航海技术与胆识,史洛坎在海上历经海盗、飓风、大雨等困难,百劫归来,成为大英雄。他把自己的经历,自撰成书,先分两年连载完毕,一九○○年正式出版,也就是本书《孤帆独航绕地球》(Sailing Alone Around the World);书出之后大受欢迎,一时洛阳纸贵,也完成了他成为大作家的梦想。他的故事,带有励志意味,因而载入美国孩童的教科书中,至今诵读不歇,史洛坎也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字。
史洛坎写的书,出奇地浅白易读,节奏明快,叙事幽默,读来全不费力气,令人惊讶于他根本没受过多少正式教育,这可能是此书经过百年还能继续再版、读者不间断的原因。
成名后的史洛坎,靠版税买了他在陆地上第一个住家,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是且慢,真实世界很少有这样的结局。我们故事中的主人翁在演讲、写作之余,仍然不能忘情于大洋,陆续还有几次冒险犯难的单人航行(照他的说法,那是「冬天的度假」)。史洛坎一生航行有多次遇难,但都能逢凶化吉,安全归来。一九○九年,他像往常一样,看那日风好,独自驾着「浪花号」出航,就像西方人所说的「好运有用完之时」,史洛坎和「浪花号」这一次一去不返,没有人再看到他,没有人知道这一次他去了那里。
编辑前言
詹宏志
.探险家的事业
探险家的事业并不是从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才开始的,至少,早在哥伦布向西航行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大探险家法显(319-414)就已经完成了一项轰轰烈烈的壮举,书上记载说:「法显发长安,六年到中国(编按:指今日的中印度),停六年,还三年,达青州,凡所游历,减三十国。」法显旅行中所克服的困难并不比后代探险家稍有逊色,我们看他留下的「度沙河」(穿越戈壁沙漠)记录说:「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这个记载,又与一千五百年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穿越戈壁的记录何其相似?从法显,到玄奘,再到郑和,探险旅行的大行动,本来中国人是不遑多让的。
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探险旅行,多半是带回知识与文化,改变了「自己」;但近代西方探险旅行却是输出了殖民和帝国,改变了「别人」。(中国历史不能说没有这样的例子,也许班超的「武装使节团」就是一路结盟一路打,霸权行径近乎近代的帝国主义。)何以中西探险文化态度有此根本差异,应该是旅行史上一个有趣的题目。
哥伦布以降的近代探险旅行(所谓的「大发现」),是「强国」的事业,华人不与焉。使得一个对世界知识高速进步的时代,我们瞠乎其后;过去几百年间,西方探险英雄行走八方,留下的「探险文献」波澜壮阔,我们徒然在这个「大行动」里,成了静态的「被观看者」,无力起而观看别人。又因为这「被观看」的地位,让我们在阅读那些「发现者」的描述文章时,并不完全感到舒适(他们所说的蛮荒,有时就是我们的家乡);现在,通过知识家的解构努力,我们终于知道使我们不舒适的其中一个解释,就是萨依德(Edward W. Said)所说的「东方幻想」(Orientalism)。这可能是过去百年来,中文世界对「西方探险经典」译介工作并不热衷的原因吧?或者是因为透过异文化的眼睛,我们也看到颓唐的自己,情何以堪吧?
.编辑人的志业
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探险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大内容;不了解近两百年的探险经典,就不容易体会西方文化中闯入、突破、征服的内在特质。而近两百年的探险行动,也的确是人类活动中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当旅行被逼到极限时,许多人的能力、品性,都将以另种方式呈现,那个时候,我们也才知道,人的鄙下和高贵可以伸展到什么地步。
西方的旅行文学也不只是穿破、征服这一条路线,另一个在异文化观照下逐步认识自己的「旅行文学」传统,也是使我们值得重新认识西方旅行文学的理由。也许可以从金雷克(Alexander W. Kinglake, 1809-1891)的<日昇之处>(Eothen, 1844)开始起算,标示着一种谦卑观看别人,悄悄了解自己的旅行文学的进展。这个传统,一直也藏在某些品质独特的旅行家身上,譬如流浪于阿拉伯沙漠,写下不朽的<古沙国游记>(Arabia Deserta, 1888)的旅行家查尔士.道谛(Charles Doughty, 1843-1926),就是一位向沙漠民族学习的人。而当代的旅行探险家,更是深受这个传统影响,「新的旅行家像是一个来去孤单的影子,对旅行地没有重量,也不留下影响。大部分的旅行内容发生在内在,不发生在外部。现代旅行文学比起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深刻而丰富,因为积累已厚,了解遂深,载诸文字也就渐渐脱离了猎奇采风,进入意蕴无穷之境。」这些话,我已经说过了。
现在,被观看者的苦楚情势已变,轮到我们要去观看别人了。且慢,在我们出发之前,我们知道过去那些凿空探险的人曾经想过什么吗?我们知道那些善于行走、善于反省的旅行家们说过什么吗?现在,是轮到我们阅读、我们思考、我们书写的时候。
在这样的时候,是不是<旅行与探险经典>的工作已经成熟?是不是该有人把他读了二十年的书整理出一条线索,就像前面的探险者为后来者画地图一样?通过这个工作,一方面是知识,一方面是乐趣,让我们都得以按图索骥,安然穿越大漠?
这当然是填补过去中文出版空白的工作,它的前驱性格也势必带来争议。好在前行的编辑者已为我做好心理建设,旅行家艾瑞克.纽比(Eric Newby, 1919- )在编<旅行家故事集>(A Book of Traveller’s Tales, 1985)时,就转引别人的话说:「别退却,别解释,把事做成,笑吠由他。」(Never retreat. Never explain. Get it done and let them howl.)
这千万字的编辑工作又何其漫长,我们必须拥有在大海上漂流的决心、坚信和坚忍,才能有一天重见陆地。让我们每天都持续工作,一如哥伦布的航海日记所记:「今天我们继续航行,方向西南西。」
这本《孤帆独航绕地球》的题目,对我来说,有着一种特别的浪漫主义色彩。我经常想象,在夜空中繁星点点的夜晚,远离城市的光污染,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船舱里,听着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抬头就能看到整片璀璨的星河。这种景象,是都市生活中难以企及的美好。我好奇,作者在这样的时刻,是否有机会捕捉到一些难以言喻的哲学思考?比如,宇宙的浩瀚与个人的渺小,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书中会不会描绘一些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例如,穿越赤道的瞬间,或者在南极看到冰山融化的壮丽景象?航行途中,有没有遇到过其他船只,又发生过怎样的互动?人类在广袤的海洋面前,是否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之情?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一些作者个人的情感抒发,分享他在漫长旅途中,内心的起伏跌宕。也许是思念远方的亲友,也许是对生命的热爱,又或者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透过作者的眼睛,去感受这个世界的辽阔与美丽,同时也探索自我内心深处的世界。
评分《孤帆独航绕地球》这个书名,就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息,仿佛一股清流,涤荡着我已经被日常琐碎淹没的心灵。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敢于打破常规,追求极致体验的人们充满敬意,而一个人驾船环绕地球,这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冒险之一。我好奇,作者在出发前,是否真的清楚自己将要面对什么?那种未知的恐惧,又如何被克服?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航海技巧的描写,比如如何利用风向,如何辨别星辰,如何在大海上进行简单的维修。这些专业知识,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更吸引我的是,在那样一个孤独的环境中,作者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积极?会不会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刻,又是如何重新振作的?我特别想知道,在旅途中,作者是否会有机会与野生动物进行近距离的接触,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感觉,一定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远征,更像是一次对生命可能性的探索,它让我相信,人类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我们敢于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评分我对《孤帆独航绕地球》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对冒险精神的向往。我总觉得,现代生活太过安逸,很多时候我们被各种便利的设施包围,却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挑战自我的机会。一个人独自行驶在广阔的海洋上,这绝对是对体能、智力、心理素质的全方位考验。我猜想,书中一定充满了各种惊心动魄的瞬间,比如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风暴,如何精准地计算航线,如何在食物和淡水有限的情况下生存。这些细节,想想就让人肾上腺素飙升!而且,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航海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保障安全。我很好奇,他/她是如何学习这些技能的?有没有遇到过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孤独的旅行,会不会让人产生一种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反思?在远离文明的世界里,一个人会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生命在于运动”的感悟,鼓励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敢于突破舒适区,去尝试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只是生活中的小冒险,也能从中获得成长。
评分说实话,当我在书店看到《孤帆独航绕地球》这个书名的时候,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一种“侠客”的形象。一个人,一艘船,一腔孤勇,挑战整个地球,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浪迹天涯”。我个人对这类带有极限挑战和个人奋斗色彩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我猜想,作者在旅途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许是设备故障,也许是遭遇海盗,又或者是迷失方向。这些情节,绝对能让读者心跳加速。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准备这次航行的?从船只的选择,到物资的储备,再到航海技术的学习,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描述,让我了解一个人是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实现这样宏伟的目标的。更让我好奇的是,在完成这样一项壮举之后,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他/她是否会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自己了?或者,反而因为经历过极端,更加珍惜平凡的生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勇气,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评分这本《孤帆独航绕地球》的书名,光是念出来就有一种辽阔又带着点孤寂的诗意,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海边看海鸥飞翔,总觉得它们能飞到很远的地方,去我们看不见的世界。最近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带我逃离日常琐碎,去体验不一样人生的书,也许这本就是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一个人,驾着一艘小小的帆船,去征服浩瀚无垠的海洋的?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勇气和毅力啊!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有风平浪静时,海面如同镜子般映照着蓝天白云,也有惊涛骇浪时,巨浪拍打着船身,仿佛要把一切吞噬。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是恐惧,是兴奋,还是与自然的搏斗带来的渺小感?我特别想知道,在漫长的旅途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特别的时刻?比如,看到鲸鱼跃出水面,或者与海豚一同航行?或者,在某个孤岛上停留,遇见了当地淳朴的人们?当然,最让我好奇的是,当一个人长时间面对大海,面对自己的时候,内心的感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会不会有孤独,会有对家人的思念,但同时也会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自我认知?这本书,我觉得不仅仅是关于一次航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极限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