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的教学,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涉及许多专业知识如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资讯科学的应用。
目前台湾的对外汉语教学尚未步入正轨,相对于大陆积极设立汉语水平测验中心,甚至把对外汉语教学视为国民外交的重点工作项目之一,我们如何培养更多心理测验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才,使中文程度测验的设计更具科学的根据,这些努力方向都能提高向心力,使国外人士来台学习汉语文有较高的动机性和目的性。
本书由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验及语言教学等不同领域专长的作者:柯华葳、钟荣富、张郁雯、幸曼玲、宋如瑜,透过编制华语文能力测验的研究经验,说明语文测验编制过程及需注意事项。
内容除了包含测验编制时的一般性考虑,词汇分级,和语法如何透过研究操作性的定义来分级,另外也探讨了华语的特性、文化情境和语言、文化适应和语言学习等议题,最后提出语文能力测验编制的原则与范例。
依此结构与内容所编制的华语文能力测验,可以用来测量学习者的程度、筛选学生、评鑑课程、教学与教材以及推动对外华语文教学改革。本书极具参考与研讨的价值,对华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份重要参考文献。其实不只是对外籍学生的华语教学,也是我们考虑本国学生语文程度与测试的一个起点。
集合专家一起讨论语文程度、语文测试和语文教学等议题,相信将有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一个科学化的研究领域,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更上一层楼。
拿到《華語文能力測驗編制:研究與實務》這本書,我當時的想法是,也許裡面會有不少關於提升我們日常中文表達和理解能力的小撇步,畢竟「華語文能力」聽起來就跟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語言息息相關。然而,這本書的重點完全不在於「如何學習」或「如何練習」,而是聚焦在「如何『編制』測驗」。我對書中探討「測驗工具的開發與驗證」的部分感到特別有趣。它詳細說明了從初步構想、試題草擬,到進行預試、分析數據,再到最終形成正式測驗的整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讓我想起,我們在參加各種測驗時,經常會遇到一些「怪怪的」題目,有時候覺得出得很好,有時候又覺得有點匪夷所思。原來,這些都是有嚴謹的編制和驗證過程在背後。書中提到的「項目反應理論」和「古典測驗理論」等,雖然聽起來很專業,但作者用比較清晰的方式去解釋,讓我大概能理解為何不同的題目會有不同的權重,為何有些題目能更精確地衡量出考生的能力。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這部分內容的專業性確實很高,但它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語言能力測驗,理解其背後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评分說實話,我對這本《華語文能力測驗編制:研究與實務》一開始的期待,是希望它能讓我更有效率地準備那些需要檢定華語文能力的考試,畢竟在台灣,不論是升學還是求職,有些時候這類測驗的成績都會派上用場。但這本書的切入點很不一樣,它沒有直接提供「如何考高分」的錦囊妙計,反而更像是揭示了「華語文能力測驗」這個體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我對書中關於「測驗內容發展」的論述印象深刻,它不僅談論了如何從語言學、教育學的角度去界定「華語文能力」的範疇,更詳細探討了如何將這些抽象的能力轉化為具體的測驗項目。這讓我思考,我們平常學的寫作、閱讀、聽力、口語,究竟在測驗裡是如何被拆解和衡量的?書中提到了「題庫建置」和「試題研發」的流程,這背後有著龐大的工作量和嚴謹的學術支持,讓我對我們所熟知的測驗背後,原來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感到驚訝。尤其是在提到「測驗的標準化」時,它闡述了如何確保不同批次的測驗結果具有可比性,這對於測驗的公平性和客觀性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內容,對於那些對語言測驗編制有濃厚興趣,或者希望更深入理解語言評量背後的原理的人來說,會非常有價值。它讓我從一個「應試者」的角度,轉變為一個對「考試本身」產生好奇和理解的旁觀者。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我看到《華語文能力測驗編制:研究與實務》這書名,以為是那種教你如何準備通過某些特定語言能力檢定的實用手冊,畢竟在台灣,像是多益、托福這類的語言檢定,或是像我們自己的華語文能力測驗,在求職或升學上經常會被要求。不過,這本書的走向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它不是提供應試技巧,而是深入探討了「如何製造」這些測驗。我對書中關於「測驗的效標關聯效度」和「內容效度」的討論特別有啟發。它解釋了為什麼一個測驗需要去衡量它真正要測量的東西,而且這些測驗結果還需要和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像是工作上的語言應用能力)有所關聯。這讓我聯想到,有時候我們考過的某些測驗,考得很高分,但實際應用起來卻好像不太行,這可能就是測驗在效度上的問題。書中還介紹了不同類型的華語文能力指標,以及如何將這些指標轉化為具體的測驗題目,這背後的工作量和專業度,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的。它讓我理解,為什麼有些測驗會被認為是「黃金標準」,而有些則可能存在爭議。這本書的內容確實非常學術化,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來說,需要花很多心思去理解,但它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讓我得以一窺語言測驗編制背後的學術殿堂,看到其嚴謹的學術思維和實務操作。
评分拿到《華語文能力測驗編制:研究與實務》這本書,我心裡想的是,是不是能從裡面學到一些能讓我的國語文能力突飛猛進的訣竅,畢竟「華語文能力」聽起來就像是我們日常溝通和學習的基礎,在台灣,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大家都有目共睹。但這本書的重點,卻完全不在於「如何提升」個人能力,而是將焦點放在「如何設計」出衡量這些能力的測驗。我對書中關於「測驗實施與管理」的部分,感到特別有意思。它詳細探討了在測驗進行過程中,如何確保公平性、如何處理突發狀況、以及測驗成績的報告與解讀。這讓我想起,我們在考場裡經歷過的各種細節,原來背後都有標準化的流程和規範,並不是單純的「考一次試」那麼簡單。書中還提到了一些關於「測驗編制的倫理議題」,像是如何避免偏見、如何保護考生隱私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應試時比較少會去思考的面向。這本書的學術深度相當可觀,對我這樣對測驗編制沒有背景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確實有些挑戰,但它提供了一個極為難得的機會,讓我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去理解「華語文能力測驗」這個龐大系統的運作邏輯,以及它背後所蘊含的專業知識和嚴謹態度。
评分哇,拿到這本《華語文能力測驗編制:研究與實務》時,我還以為是關於國考準備的秘笈,畢竟「華語文能力測驗」這幾個字,對很多和我一樣想在台灣找份好工作的人來說,絕對是個繞不開的關鍵詞。書一翻開,才發現它完全不是那種「題庫詳解」或「解題技巧」的類型,而是更深一層的學術探討,像是剖析一個巨大工程的骨架和脈絡。我對裡面的「測驗設計原則」那部分特別有感觸,畢竟我們常常考試,但很少去想,為什麼會有這些題目,這些題目又是怎麼被「設計」出來的?書裡面詳細講述了信效度、試題鑑別度、難度分析等等,這些聽起來很學術的詞彙,在書中被拆解成可以理解的概念,甚至還能聯想到一些我們實際在考試時遇到的情況。例如,為什麼有時候覺得某些題目特別難,而有些又異常簡單?這背後都有理論支撐。而且,它還提到了不同類型測驗(像是選擇題、填充題、寫作題)的編制考量,這讓我對這些考試形式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不再只是單純地「做題」。老實說,對於一般考生來說,這本書的理論性確實比較強,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閱讀和消化,但如果你想從根本上理解華語文能力測驗的「為什麼」,而不只是被動地去「應考」,那這本書絕對能給你一個全新的視角。它讓我明白,每一個被放在考卷上的題目,都承載著出題者的巧思和嚴謹的學術訓練,而不僅僅是隨意拼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