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写之目的,在提供一完整而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将其原理与实用做一描述,以作为入门的心理学书籍,不但适合大专院校的通识课程教本,亦适合社会大众阅读。
期盼本书对读者在家庭、婚姻、人际关系、身心调适及生命规划有极大的助益。
作者简介:杨钖林
现职-建国技术学院学生辅导中心主任、学历-中原大学心理系硕士、经历-中原大学心理系系主任;中原大学心理系教授
蔡卢浚:现职-台北市立中兴医院精神科医师、学历-中山大学医学院学士
这本《心理与生活》真的颠覆了我对“心理学”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那些深奥晦涩的理论,什么弗洛伊德的梦境解析,荣格的原型意象,这些听起来就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术语,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场景入手,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在某个熟悉的地方感到莫名的熟悉感,为什么有些人会轻易地被广告所打动,甚至是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某个特定的咖啡馆而不是另一个。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原理,比如认知偏差、社会影响力、依恋理论等,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揭开,让我们在恍然大悟中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确认偏误”的部分,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我们亲身体验到自己是如何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反驳的证据。这种“就发生在身边”的讲解方式,让那些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心理学概念,瞬间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想法和行为,仿佛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角落,原来我们并非“孤岛”,而是被无数看不见的心理力量所塑造和影响着。
评分我对《心理与生活》的体验,更多的是在理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我们每天都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但很多时候,沟通的障碍、误解的产生,让我们感到疲惫和挫败。这本书就像一个“人际关系解码器”,它剖析了我们在沟通中的各种“潜规则”,比如非语言信号的重要性,同理心的力量,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倾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依恋理论”的讲解,作者将童年时期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如何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解释得非常透彻。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自己有时会过度依赖伴侣,有时又会因为害怕被伤害而刻意保持距离,这些行为模式原来都有迹可循,都与早期的依恋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建立健康、稳定关系的建议,比如如何表达需求,如何处理冲突,如何设定界限。这些建议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真实案例,让我能够学以致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拥有了一副“透视眼镜”,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动态,也更有信心去化解矛盾,建立更深层次、更真诚的连接。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幸福”的书。《心理与生活》并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关于“应该如何幸福”的教条,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了幸福的构成要素,以及影响我们幸福感的心理因素。我曾经以为幸福就是物质上的富足,或者拥有很多成就,但这本书告诉我,幸福更多是一种内在的状态,与我们的感恩之心、积极心态、以及对生活的意义感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对“心流”体验的描述,让我理解了投入到一项有挑战性又感兴趣的活动中,那种忘我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深层的幸福。书中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培养感恩、乐观、希望等品质,来提升整体的幸福感。我开始尝试每天记录几件值得感恩的事情,即使是很小的瞬间,比如一杯温暖的咖啡,一个微笑的陌生人。这种简单的练习,让我更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积极的期待。这本书让我明白,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积极的态度之中,需要我们去用心体会和培养。
评分《心理与生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在于它对“动机”和“目标设定”的独到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追求成功的动力。我一直以为只要努力,目标就能实现,但书中却揭示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以及它们对我们行为的持久影响。作者分析了为什么有些目标我们坚持不下去,而另一些却能让我们乐此不疲,这与我们对目标的认知、目标与个人价值观的契合度,以及我们能否从中获得成就感息息相关。让我茅塞顿开的是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它告诉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是成功的重要前提。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方法,比如将大目标分解成小步骤,庆祝每一个微小的成功,以及从成功经验中学习。我开始尝试用书中提到的“SMART原则”来设定我的学习和工作目标,并且更加关注过程中的成长和体验,而不是仅仅盯着最终的结果。这种从“为什么出发”到“如何去做”的转变,让我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也更有动力去付诸行动。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达到一个目标,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评分《心理与生活》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情绪管理”这一主题的深度挖掘和实践指导。我一直觉得情绪就像野马,失控起来常常搞得一团糟,事后又懊悔不已。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要“控制情绪”,而是深入分析了情绪产生的根源,包括我们身体的生理反应、思维模式的影响,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它区分了不同的情绪类型,比如愤怒、焦虑、悲伤,并为每一种情绪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认知重评”的部分,作者教我们如何去挑战那些导致负面情绪的非理性想法,用更积极、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比如,当我因为一次工作上的小失误而感到沮丧时,我会想起书中提到的“灾难化思维”陷阱,然后问自己:“这真的像我想的那么糟糕吗?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我真的无法应对吗?” 这种自我对话的方式,帮助我及时阻止了负面情绪的蔓延,让我能够更冷静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此外,书中关于“正念”练习的指导也非常实用,通过引导我们关注当下,感受身体的信号,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好地察觉到情绪的细微变化,并在情绪升级之前就进行干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而智慧的朋友,在我迷失在情绪的海洋时,伸出了援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