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学的观点探讨法律及日常生活中会面对到的种种问题,将一般人感觉难以亲近的经济学,以极平易近人的方式融入生活,希望能烘托出经济学的趣味以及经济分析的特殊视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经济学。
除了作为一般性的阅读之外, 也适合作为公共政策、法律经济学或经济学等课程的讨论材料。
作者简介:
熊秉元,台大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经济学博士,台大经济系暨研究所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经济及金融系高级研究员、客座教授,曾任法务部司法官训练所讲座。
是经济学者也是散文家,作品被国内知名文化评论家南方朔赞誉为「熊氏散文」。
出版过多本经济散文:《熊秉元漫步经济》、《寻找心中那把尺》、《灯塔的故事》、《大家都站着》等,其中有两篇散文被选为高职国文课本课文。
第 1 章和小朋友谈经济学
和小朋友谈经济学 第一堂星期五的课 经济学的使命 经济学和人性之辨
第 2 章大象国有化之我见
向女王说不 警察捉小偷的故事 大象国有化之我见 是非的边际
第 3 章卖桔者言
香港精神 看卖桔者言-之一、之二 香港的SARS和台湾的SARS
第 4 章翠玉白菜值多少钱?
牛奶和真理 一以贯之的道 你说奇怪不奇怪 翠玉白菜值多少钱?
第 5 章敬鬼神
敬鬼神-之一、之二、之三 宋七力小小传
第 6 章真正的「新中间路线」
真正的「新中间路线」 最高指导原则 什么是专业伦理? 用人唯才、要分党派
第 7 章施明德与经济学
施明德与经济学 施明德的开场白 施明德的智慧 台湾之子林毅夫与施明德
第 8 章道德情操论
买路钱的曲折 嘿嘿嘿、何不食肉糜? 法律的轨迹 乐透乐透-台湾恋曲2002
第 9章本党英名
本党英名 为什么不可以用分身? 假米酒的故事 易子而教的意外
第 10章一个中华、两个民国
旁观者迷 寇斯定理与台海冲突 一个中华、两个民国之一、之二
第 11章经济分析的深层意义
经济学的困窘 经济分析的深层意义 经济学的原理-之一、之二
第 12 章美女与野兽
司法女神的容颜 杀人偿命,毁了骨灰罈怎么办? 高尔夫与言论自由 美女与野兽
第 13章特别来的不速之客
不得好死难道不行 特别来的不速之客 救活以就死 窃钩者当诛?
第 14章没有家的厨房
快乐的一天 历史的一角 没有家的厨房 以文会友
《经济学者的十四堂法学课》真的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我原本以为法学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科,但这本书却用非常亲民的方式,将它带到了我们身边。作者巧妙地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读法律的运作。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博弈论”在法律中的应用,比如在“合同法”和“谈判”的部分,让我理解到,很多法律纠纷的产生,其实是参与者在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下的策略选择。这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僵局”有了新的理解。他还深入分析了“公平”的经济学含义,以及法律如何在效率和公平之间进行权衡。这让我对台湾社会一直存在的贫富差距和资源分配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让我不再是停留在“应不应该”的层面,而是去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以及“成本和收益的取舍”。
评分《经济学者的十四堂法学课》对我来说,是一次“思维升级”的绝佳机会。我一直以为法律就是一套死的条文,但作者通过经济学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法律的“生命力”。他将法律看作是一种“激励机制”,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福利的方向发展。我特别喜欢他分析“税收”的部分,不再是简单的“政府收钱”,而是探讨了不同税种的设计,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投资和工作意愿。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缴纳的每一分税款,其背后都有复杂的经济学考量。再比如,关于“环境法”的讨论,作者用“科斯定理”来解释,即使存在外部性,在某些条件下,市场也能通过交易来解决。这让我对政府的干预范围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律的制定,并非是随意的,而是基于对人类行为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追求。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法律约束的公民,而是开始尝试理解法律背后的“为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法学课程,对我而言,简直就像是给我的生活注入了一剂“理性”的强心针。长期以来,我在处理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总是容易陷入情绪化的判断,比如看到一些社会不公的事件,很容易就产生“应该怎么样”的激进想法。然而,《经济学者的十四堂法学课》通过经济学的分析,让我看到很多事情的背后,其实存在着许多复杂的权衡和取舍。作者在讨论“犯罪与惩罚”这个章节时,就引入了“机会成本”的概念,让我理解到,刑罚的设定,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罪犯,更重要的是要让犯罪的机会成本高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从而达到威慑的效果。这比单纯的“惩恶扬善”的道德说教,来得更加实在和具有说服力。再比如,关于“政府管制”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干预的利弊。这让我联想到台湾社会对于某些行业过度保护的争论,以及一些行业管制是否反而扼杀了创新和竞争。书中对于“外部性”的阐释,也让我豁然开朗。过去我可能只觉得污染环境是“坏”的,但作者通过经济学模型,解释了为什么会产生负外部性,以及如何通过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来解决。这种分析方式,让我不再局限于“对错”的二元判断,而是开始思考“最优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对法律认知的“颠覆”。我一直觉得法律是冰冷的,是高高在上的,但《经济学者的十四堂法学课》却用经济学的视角,让法律变得“有温度”,并且“有逻辑”。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解释了法律条文背后隐藏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在讲到“劳动法”的时候,他分析了最低工资的设定,是如何影响就业和企业成本的。这让我对台湾劳资双方的博弈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还深入探讨了“产权”的经济学意义,让我意识到,清晰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土地开发和资源利用的争议。这本书让我开始用一种“经济学思维”去审视法律,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激励。
评分阅读《经济学者的十四堂法学课》的过程,是一种非常愉悦的“解谜”体验。作者并没有用晦涩的专业术语轰炸读者,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经济学。我一直觉得经济学很神奇,它能把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用简洁的原理来解释。当作者把经济学的原理应用到法学上时,我才发现,原来法律的逻辑,竟然如此“经济”!比如,在讲到“诉讼”的时候,作者分析了诉讼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和解”的经济学意义。这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一个小小的争执,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打官司,而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一定能如愿。而“和解”,就像是一种“止损”的策略,在成本效益分析下,往往是更理性的选择。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法律不仅仅是“权利”的保护,更是“成本”的考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比如在讲到“知识产权”时,他分析了专利和版权的经济学激励作用,让创新者愿意投入时间和资源去创造,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回报。这与我之前认为的“知识产权就是为了限制抄袭”的简单认知,完全不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就是让我看到了法律的“经济学美感”。作者的叙述非常流畅,而且总能找到非常贴切的例子,将复杂的法学理论变得引人入胜。我一直对“犯罪经济学”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深刻的见解。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犯罪可耻”的道德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犯罪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法律来改变这种“计算”。比如,关于“盗窃”的分析,作者探讨了为什么提高被抓获的概率和加重惩罚,能够有效遏制犯罪。这让我联想到台湾社会治安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从经济学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他还讨论了“知识产权”的经济学意义,让我理解到,保护创新者的权益,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创新,从而推动社会进步。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法律不仅仅是社会的“规则”,更是社会“激励”和“优化”的强大工具。
评分《经济学者的十四堂法学课》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我一直对台湾社会的一些现象感到困惑,比如为什么有些政策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或者为什么有些问题屡禁不止。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很多时候,这些现象背后都有深刻的经济学原因。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经济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对法律的解读中。我特别喜欢他分析“垄断”和“竞争”的部分,让我理解到,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持市场秩序,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这让我对台湾一些关于“大企业”和“小企业”的讨论有了新的视角。他还深入探讨了“信息不对称”在法律中的影响,比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为什么需要法律来保护消费者。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律不仅仅是规则,更是社会“激励”和“约束”的设计,是为了引导人们做出更优的选择。
评分这本《经济学者的十四堂法学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我,平时接触到的法律知识大多是从新闻事件、或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细枝末节。比如,上次家里的邻居因为一点小纠纷,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闹到社区调解委员会,整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背后也牵扯着一套完整的法律逻辑和处理机制。而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深奥的法学理论抽丝剥茧,用经济学的视角去解读。我一直觉得法律条文冷冰冰的,难以理解,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法律的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经济学道理。比如,关于产权的界定,作者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也茅塞顿开。产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有产权?产权的界定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资源的配置?这些问题,书中都有非常精彩的阐释。读到关于合同的部分,我更是联想到我自己在买房、买车时签的各种合同,以前只是被动地签字,现在才意识到,合同的背后其实是双方权利义务的清晰划分,以及违约责任的预设,这都是为了保障交易的稳定性和效率。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法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规则”,而是“激励”和“约束”的集合体,是社会运行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我多年来对社会规则模糊认知的“点亮之灯”。我一直觉得法律是个很遥远、很复杂的领域,平时很少主动去了解。直到读了《经济学者的十四堂法学课》,我才发现,原来法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其背后有着非常清晰的经济学逻辑。作者以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一些原本枯燥的法律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到“所有权”的时候,他用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关于“野兔”的所有权,让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先占”的原则,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的局限性。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很多关于“谁拥有”的模糊界限,比如共享单车乱停放的问题,就涉及到公共空间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书中关于“侵权责任”的分析,也让我豁然开朗。我以前只知道“撞坏了东西要赔”,但作者通过“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的区分,以及“损害赔偿”的经济学原理,让我理解到,法律不仅仅是为了弥补损失,更重要的是要“预防”损失的发生。这种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让我对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思路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开篇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我本身就对社会运作的逻辑充满好奇,而《经济学者的十四堂法学课》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法律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法律为什么是这样”。他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解释了法律条文背后的“理性”选择。举个例子,在讲到“交通法规”时,我一直认为超速罚款就是为了惩罚,但作者解释了,超速罚款的设计,是为了让驾驶者在追求速度带来的“收益”时,不得不承担更高的“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事故发生率的目的。这种“激励”和“约束”的分析,让我对很多日常的法规有了全新的理解。我还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反垄断法”的时候,没有简单地将企业之间的竞争妖魔化,而是探讨了在什么情况下,竞争会失效,以及政府应该如何介入,以促进整体经济的福利。这让我联想到台湾一些大型企业的市场地位,以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这本书让我学会用一种更宏观、更理性的方式去审视社会现象,不再仅仅看到表面的“好”与“坏”,而是去理解其背后的“效率”与“代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