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1931)出生于黎巴嫩,生长在一个宗教气息浓厚的家庭中。童年时期,纪伯伦似乎不怎么听话,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我实在不是个好孩子,因为我从来没有安静过,且一直感到陌生和迷惘,无法找到自己的路」。曾经随着母亲与妹妹移居美国波斯顿,十五岁那年回到祖国贝鲁特教会大学研读阿拉伯文、法文、医学、宗教史。
年轻的纪伯伦曾至中东各地旅游,徜徉在青山绿水间,畅饮大地灵新空气和群树芬芳,心灵豁达开展,开始以丰富的思维和充沛的情感架构自己的生命。在此时期,纪伯伦以阿拉伯文写下《先知》的初稿。1900年他开始热衷于会话,并依据自己的想像力,画出多幅早期回教诗人的画像,还前往巴黎学画。这位集诗人、哲学家、画家于一身的天才作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如《先知》、《先知园》、《疯人》、《先驱》、《沙与沫》、《大地之神》等书。
纪伯伦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旗手,他以阿拉伯文开创了独道的散文诗,并形成新的艺术流派,影响深远,无论是阿拉伯语系或英语系民族都知道他。在上个世纪初,为东方赢得很高的荣誉。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称赞他说:「纪伯伦是东方刮起的头一次风暴,席卷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我得承认,一开始接触《纪伯伦全集》,是被他诗意的语言所吸引,但真正让我沉迷的,是文字背后那种宁静而深邃的力量。尤其是《大丈夫》这部分,它探讨的“生命”与“死亡”,“爱”与“失去”,都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他写“你们想要的是生命,而生命是永远不会死的。”,这句话,让我对生命的看法,有了更宏观的视角。当我遇到困难,或者感到沮丧的时候,我就会翻开这套书,总能在他的文字里找到一丝慰藉,找到一种继续前行的勇气。他不是那种励志鸡汤式的灌输,而是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触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你重新找回力量。
评分我特别喜欢《流浪者》这本。或许是因为我本身也经历过一些漂泊不定,所以对书中的主角,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他笔下的“流浪者”,不是简单的旅人,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质疑世俗的定义,寻找真正的自由,并在旅途中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书中的“爱,与其说是情欲,不如说是灵魂的相遇。”,这句话,让我对爱情的理解,从表面的吸引,上升到了更深的层面。他写到,“一个人,只有当他失落的时候,才能找到自己。”,这句,真是直击人心。有时候,我们执着于眼前的得失,反而迷失了方向,只有在经历一些“失落”,一些“离开”,才能重新审视自己,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
评分《沙与沫》这本书,我常常会随机翻开一页,然后静静地读上一段。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生命就是一场经历,而不是一个终点。”,这句话,提醒我要活在当下,享受过程,而不是过分纠结于未来的目标。还有“我们越是靠近真理,就越是觉得孤独。”,这句,让我理解了那些坚持自己信念,但却不被世人理解的人们。纪伯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这种“留白”,反而让读者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想象,去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评分这套《纪伯伦全集》,我真的从年轻追到现在的“老朋友”了。记得刚接触纪伯伦的时候,还是高中生,那时的我,对人生充满了迷茫与憧憬,总觉得文字里藏着一种能够点亮内心黑暗的智慧。翻开这套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先知》。“论爱”、“论婚姻”、“论子女”,这些篇章,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就是一种启迪。他用诗意的语言,将最深奥的人生哲理,阐述得如此浅显易懂,又那么触动人心。比如,他谈到“爱”,不是占有,而是“一起站在那里,但彼此之间留有空间”,这句话,让我在懵懂的情感世界里,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角度。又比如,“子女是你心灵的弓箭,而射出他们的是你”。这句,更是让我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几年,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我重新捧起这套《纪伯伦全集》,才发现,他的文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光彩。最近一次读到《沙与沫》,感觉就和年轻时完全不一样了。以前觉得那些句子很抽象,有些伤感,但现在,我从中看到了太多生活的真相。他写“如果你想知道你是否还活着,那么,试着去爱。”,这句话,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已经太久没有敞开心扉去感受爱了。还有“所谓的美,就是我们所爱的。”,这简单的道理,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更让我震撼的是“没有比失落的土地更肥沃的土地。”,这句话,道出了人生中的苦难,往往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我常常觉得,纪伯伦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