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证系列(17)《楞严经》之一:七处征心

佛法修证系列(17)《楞严经》之一:七处征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学
  • 楞严经
  • 七处征心
  • 修证
  • 佛法
  • 经文
  • 禅修
  • 心性
  • 佛教
  • 自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所有佛法经典里,《楞严经》称得上最特殊的一部,他的殊胜在于:
  一、《楞严经》是从食、色谈起的佛法大乘经典。
  二、不论大乘、小乘、般若、唯识等,他全部含藏在内,光是这二点,《楞严经》与其他经典相较,就显出十足特异了。

  「七处征心」是《楞严经》探讨的第一个主题:
  心在何处?
  你用的是什么心?
  本书里,林中治先生採用民初圆瑛法师以及明朝曾凤仪居士註解的两大版本,理入、行入一併探讨,内容十分精彩。

  另外林先生也将他个人三十多年的修证经验,配合了生命的缘起、现象、作用等等,来让我们体悟主人公何在。

  人类是「欲」界众生,「欲」是人道生命现象的原动力,林中治先生更透过道家经典及达摩祖师《血脉论》,给予修行人诚恳的建言,从「欲」心明「悟」,盼望读友能珍惜此书因缘,更能当下受用佛法。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楞严经》之一:七处征心”内容的,关于“佛法修证系列”中其他卷目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 --- 佛法修证系列(全系列概述) 本系列丛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佛教大乘佛法修证的次第与精要,为发心修行者提供一条清晰、稳固的解脱之道。我们力求摆脱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紧扣佛陀教法的核心——止观双运,从基础的信解行证,逐步深入到对心性本源的体察与圆满的觉悟。本系列覆盖了从发心立愿、次第闻思修,到具体禅定观行、般若体悟等多个层面,力求将佛法的修行实践与理论洞察融为一体。 --- 卷目精选介绍(不含《楞严经》之一:七处征心) 佛法修证系列 (01) 《发心立愿:入道之基与次第》 本书聚焦于修行之初的关键步骤——发菩提心与建立正确的出离心。修行的根基稳固与否,决定了后续行持的深度与广度。卷一详细阐述了如何理解世出世间的苦谛,认识到生命轮回的无常与非我本质,从而生起强烈的出离之欲。在此基础上,引申至发四宏誓愿,确立大乘菩萨道的行持方向。书中深入剖析了“信、进、誓、愿”的次第关系,强调发心不仅是口头表达,更是心行上的实际转化。内容涵盖了对三宝的深信、对佛法的正见,以及如何通过每日的功课来巩固这份初发心,使其成为穿越修行种种境界与诱惑的坚固动力。 佛法修证系列 (02) 《闻思修次第:正知见与辨惑》 修行若无正知见引导,极易落入歧途或产生偏差。本书作为修行的第二阶段,重点在于“闻”与“思”的转化。我们详细辨析了佛法中的核心概念,如缘起性空、唯识法相等,并明确指出这些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作用。书中特别设置了“辨惑”章节,针对修行中常见的法执、我执的变现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对神通、境界的误解,对禅定安乐的贪恋等。通过严谨的逻辑推演和对经典教义的精准把握,帮助行者建立起清晰的辨别能力,确保“思辨”能够有效导向“实修”,避免在浩瀚的佛法海洋中迷失方向。 佛法修证系列 (03) 《戒律持守:身语意之规范》 戒律是修行的骨架,是止息诸恶、成就定慧的前提。本书从大乘菩萨戒的角度出发,细致阐述了戒律在现代修行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方式。我们着重探讨了“戒律的意义”——它并非僵化的束缚,而是保护我们内心清净、不造新业的方便法门。内容涵盖了对身业、口业、意业的详细规范,尤其强调了“意业清净”的重要性,指出妄念、恶欲的潜伏性。书中结合止观的修持,说明如何通过日常的觉察力,将戒律的要求内化为一种自然的行为模式,使身语意三业清净,为后续的禅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佛法修证系列 (04) 《安般守意:止息妄念的初步》 本书是系列中关于“定力培养”的入门之作。我们选取了古来多用且易于上手的“数息观”(安般)作为核心方法。详细指导读者如何调整坐姿、呼吸,如何正确地“数”与“止”。重点不在于追求禅悦或特殊的入定体验,而在于训练心念的专注力,使其从散乱状态逐步收摄于一境。书中细致描述了初学者容易遇到的呼吸不调、杂念纷飞等障碍,并提供了针对性的调整方法。通过长期稳定的安般练习,行者得以初步体验到心念的沉静与安定,这是深入体悟般若智慧的必要前提。 佛法修证系列 (05) 《四禅八定:定境的层次与体验》 在具备了初步的止息能力后,本卷引导读者进一步深入禅定的境界。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四禅(色界定)和四无色定(无色界定)的次第、标志性的心境特征以及相应的禅悦境界。我们强调,禅定乃是修习般若的“工具”而非“目标”。因此,书中不仅详述了如何依循次第进入各级禅定,更着重于如何保持“正念”,不为禅悦境界所迷惑。通过对不同定境中“心所”的细致分析,帮助修行者清晰认识到,这些境界终究是依因缘和合而生,仍不离生灭,从而为下一步的观照铺平道路。 佛法修证系列 (06) 《五蕴观照:破除我执的利器》 本书是转入“观”的阶段的关键篇章。针对众生执着于“我”的根本烦恼,我们选取了最直接的观照对象——五蕴(色、受、想、行、识)。每一蕴的观照都配以详尽的步骤和实例分析。例如,如何观察“色蕴”的成坏,体会物质现象的不可保持性;如何观“受蕴”,察觉苦乐舍的瞬息万变;如何观“识蕴”,揭示心识活动的不自主性。通过这种彻底的、不带评判的内观,行者得以亲身体会到五蕴和合的本质是空性,从而逐步瓦解“我所执”和“人我执”,为证得人无我智慧奠定基础。 佛法修证系列 (07) 《十二因缘:生命流转的机制》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生死轮回的机制,本卷深入阐释了十二因缘(缘起支)的运作规律。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讲解,更侧重于十二因缘在个体生命中的即时显现。读者将学习如何从当下的一个念头、一种情绪中,观察到“无明”如何引发“行”,乃至“生”与“老死”。这种将缘起法落实到日常经验的训练,有助于行者彻底了知烦恼的根源,并找到逆转生死流转(还灭之道)的切实路径,使修行不再是遥远的彼岸,而是当下即刻可以运作的生命工程。 佛法修证系列 (08) 《六度实践:菩萨道的圆满行持》 当止观双运的功夫渐次成熟后,如何将这份清净智慧导向利他事业,是本卷的核心内容。本书系统阐述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的次第与互相关联性。特别强调在“般若”指导下的“前五度”的实践,确保行持不会成为世间的福报积累或执着于神通的方便法门。书中提供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如何如法地实践布施而不生分别心,如何在逆境中安住忍辱,以及如何将精进转化为持续不懈的法流。此卷旨在将觉悟者的智慧落实于广阔的悲心之中,成就真正的菩萨行。 --- (注:此系列后续卷目将继续深入探讨佛法修证的更深层次,包括不二法门、空性体认、法身显现等,敬请期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楞嚴經》的導讀,簡直就像是在我多年的佛學知識庫裡,注入了一股全新的、顛覆性的能量。我一直對《楞嚴經》這部經典敬畏有加,但也總覺得它高深莫測,難以觸及。直到遇見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這麼偉大的經典,也能被如此貼切、如此巧妙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沒有按照順序,直接開始講述經文的字面意思,而是先從我們最熟悉的「現象」入手,然後層層剝離,引導我們去探究「心」的本質。他會提出一系列看似簡單,實則直擊核心的問題,例如「我們的眼睛看東西,這個『看』是誰在看?」、「我們的耳朵聽聲音,這個『聽』又在哪裡?」這些問題,看似日常,卻能引發我們對自身感官和意識的深刻反思。 作者透過對《楞嚴經》「七處征心」的深入闡釋,徹底打碎了我過去對「心」的各種錯誤認知。我之前總以為「心」就是在大腦裡,或者是在胸腔裡,又或者是在某個特定的生理器官。但是,書中透過精闢的分析,一一否定了這些執著,讓我明白,原來我們一直在尋找的「心」,並非一個有形有相、固定在哪裡的「東西」,而是一種超越時空的「覺性」。 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流暢和藝術感。作者善於運用各種譬喻,比如用「水」的流動來比喻心的生滅,用「鏡子」的反射來比喻心的作用,這些生動的譬喻,讓原本抽象的佛法變得具象化,極易理解。我常常讀到一半,就會停下來,對照自己的心念,進行一番深入的自我覺察。 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經典的解析,更是一本「人生使用手冊」。它教我們如何辨識自己內心的虛妄,如何從煩惱的泥沼中解脫出來,找到內心真正的平靜和自在。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渴望在人生旅途中,尋求智慧指引,或者想要真正認識自己、超越自我的朋友。它絕對會是你生命中一份珍貴的財富。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出現,完全是我的「意外驚喜」。我平時對於佛法的涉獵,更多是停留在一些基礎的教義和感性的層面,對於像《楞嚴經》這樣被稱為「佛門第一經」的經典,我一直抱著一種「高山仰止」的心態,覺得它離我的生活太遠了。但這本導讀,卻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 作者在書中,對於「心」的探討,我只能用「精闢入骨」來形容。他沒有使用任何艱澀的術語,而是用一種極其貼近我們日常思考邏輯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導我們去認識那個「無所不在」又「無處可尋」的「心」。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部分,是關於「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意知」這六根的作用,作者將其與「心」的關係,解析得淋漓盡致。 他提出,我們之所以總是找不到「心」,是因為我們習慣用「根」來尋找「主」。也就是說,我們用眼睛去尋找「心」,用耳朵去尋找「心」,用意識去尋找「心」。但是,這六根本身,都只是「心」的功能,或者說,是「心」的顯現。書中反覆強調,我們要超越對「根」的執著,才能觸及到那個真正的主宰。 這種「功能」與「本體」的區別,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之一。它讓我明白,原來我們一直在與自己的「妄心」為伍,而對那個真正能見、能聞、能知,卻又不生不滅的「真心」渾然不知。書中對於「七處征心」的解說,就像是在為我打開一扇扇塵封已久的窗戶,讓我看到過去被我忽略的,最真實的風景。 作者的文筆,我必須讚賞,他將《楞嚴經》的博大精深,化為了一篇篇充滿智慧卻又引人入勝的篇章。他沒有用說教的方式,而是用引導、用啟發,讓我自己去發現、去證悟。讀這本書的過程,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經歷一場心靈的淨化之旅,每一次閱讀,都讓我對「自我」的認知,有更深的層次。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並珍藏的佛學入門和進階之作。

评分

這本書,用一個「震驚」來形容,絕對不為過!我一直以為自己對佛教多少有些了解,看過一些基礎的經典,也參加過一些共修活動,但自從讀了這本《楞嚴經》的解析後,我才明白,原來我過去所學的,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這本書對於「心」的探討,簡直是把我的腦袋瓜給徹底翻了個邊,又重新組合了一遍。 作者在書中,非常系統性地,把《楞嚴經》中關於「心」的論述,一條一條地剖析開來。他沒有直接丟給你一堆名詞術語,而是從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出發,一步步引導我們去質疑、去探索。我記得書中有一段,是在講述我們經常會在白天、在晚上、在動、在靜的時候去尋找這個「心」,結果總是遍尋不著。作者就藉此點破,我們之所以找不到,是因為我們一直用一個「能見、能聞、能思」的「功能心」去尋找一個「實體心」,這本身就是一個根本的錯誤。 這種「功能心」和「實體心」的區別,真的讓我茅塞頓開。我之前一直以為「心」就是那個能思考、能感受、能決定的東西,但作者透過《楞嚴經》的無上妙理,讓我明白,原來我們執著的那一部分,其實只是生滅無常的「妄想」,而那個真正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真心」,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書中透過大量的譬喻和反覆的詰問,讓我一次又一次地審視自己內心的運作模式。 而且,作者在解析的過程中,還會時不時地引用一些禪宗的公案,或者佛教史上的公案,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這些公案雖然簡短,但卻充滿了智慧的閃光,與《楞嚴經》的論述相輔相成,讓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樣的道理。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一步一步地引導我穿越內心的迷霧,看到那耀眼的真相。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一直以來,都在用一個「影子」來尋找「本尊」。這本書,就是幫助我們放下對影子的執著,去認識那個真正永恆的「本尊」。這絕對是一本改變我學佛觀念的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心」的奧秘感到好奇,或者是在學佛的道路上感到迷茫的師兄師姐。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评分

哇,這本書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身為一個常在佛堂聽聞佛法,但總覺得好像抓不太到重點的佛教徒,這次能有機會接觸《楞嚴經》這麼重要的經典,而且還是用這麼深入淺出的方式來解析,真是太幸運了。這本書的作者,我必須說,他對佛法的理解絕對是深厚到不行,而且他能將這麼複雜的道理,用非常貼近生活、貼近我們日常所思所想的方式來呈現。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心」的探討,以前總覺得心好像就是腦袋裡的念頭,或是情緒的起伏,但作者透過《楞嚴經》的引導,讓我發現原來「心」的層次是如此的豐富,甚至可以說,我們過去對「心」的認知,可能連冰山一角都不到!書裡一步步地引導我們去覺察,去辨識,去釐清我們內心裡種種的虛妄,讓我們知道什麼是真實的「真心」,什麼又只是生滅無常的「妄心」。這種剝洋蔥式的解讀,讓我讀起來非常有成就感,好像在一步步地淨化自己的心靈。 而且,書中的例子也相當生動,不會只是枯燥的學術探討。作者會用很多生活中的小故事,或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困境來做比喻,讓我很容易就能將書中的道理連結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我發現,原來很多困擾我的煩惱,很多我執著不放的觀念,很多我以為是「我」的那個東西,其實都只是「妄心」的產物。書中的觀點,真的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讓我對自己、對人生有了全新的認識。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也很吸引人,不會像有些佛學書籍一樣,讓人讀了就想睡覺。作者的文字充滿了智慧和慈悲,讀起來就像是一位長者在細心地引導你,告訴你一條明路。他不會強迫你接受任何觀念,而是讓你透過自己的覺察和思考,自己去體會、去證悟。這種引導方式,真的非常適合我們這些仍在修行的路上,需要被溫柔指引的學佛人。 總之,如果你也對佛法有興趣,但覺得《楞嚴經》太深奧,或者不知道從何下手,我真心推薦這本書。它絕對能讓你對「心」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佛法的修行有更清晰的方向。這不僅僅是一本佛經的解析,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安頓自心的寶典。我會把它推薦給身邊所有對生命有疑惑,想尋求真正平靜的朋友們。

评分

說實在話,這本書的內容,絕對不是我這種「半吊子」學佛人能輕易消化的,但卻又著實讓我著迷得不行!它給了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一種對「心」的全新認知。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心」的理解,大概就是情緒、念頭、思想這些東西,但這本書,卻讓我明白,「心」的層次,遠比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也深刻得多。 作者在書中,就著《楞嚴經》的「七處征心」,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入剖析。他沒有直接給你答案,而是不斷地拋出問題,引導你去思考,去辨別。我記得書中提到,我們常常會在「眼所見處」、「耳所聞處」、「鼻所嗅處」等等地方去尋找「心」,結果總是徒勞無功。這正是因為,我們執著於「功能」,卻忽略了「本體」。 這本書最讓我佩服的地方,就是它能夠把《楞嚴經》這樣一部深奧的經典,用一種極為通俗易懂,卻又不失其精髓的方式來呈現。作者的語言,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著我們穿越迷霧,看到那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真實。他會用各種生活化的例子,來印證《楞嚴經》的道理,讓我覺得,原來佛法,真的就蘊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書中對於「真心」與「妄心」的辨析,讓我受益匪淺。我過去常常被各種煩惱和執著所困擾,總以為這就是「我」。但是,書中讓我明白,這些都只是「妄心」的產物,而我真正的主宰,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真心」,其實一直都在,只是被我無始劫來的無明所遮蔽。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認識自己的門。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次對我心靈的深度洗禮。它不僅讓我對《楞嚴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心」有了更為清晰、更為正確的理解。我會把它推薦給所有對佛法感到好奇,或者是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想要尋求內心平靜的朋友。它絕對會是一本讓你脫胎換骨的經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