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自1976年创立以来,进行过大大小的变革,此书是1996年天下文化出版了《再造宏碁》之后,施振荣再度现身说法,将宏碁集团第二次再造的历程,以及他三十三年产业经历所累积的经营管理智慧,完整、毫不藏私地与读者分享。
即将在今年底退休的施振荣,一路走来,一直在走一条不一样的路,他不断地创造价值、创新典范、创立新模式,在他的带领下,ABW家族各自拥有自己的一片天,脱胎换骨、展现新貌。
此书是施振荣退休前的重要献礼之一,书中内容绝非纸上谈兵,都是可以真正应用的,读者将可从施振荣分享的价值中,找寻并开创出自己的价值。
作者简介
施振荣
台湾省彰化县人。国立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硕士。现为宏碁集团董事长。�
宏碁集团在其带领之下,成为台湾最大的自创品牌厂商,以及全球第七大个人电脑公司;并因此而广受世界媒体称誉。美国的《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称宏碁集团为「能够持续企业开创精神的亚洲新巨人」;而《世界经理人文摘》(World Executive’s Digest)则指施振荣本人为「全球十五位最能创造时势的企业家。」�
施振荣的优异表现获各方肯定︰一九七六年,获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一九八一年,当选全国青年创业楷模。一九八七年,获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颁发「中国工程师杰出成就奖」。一九九三年,获颁国立交通大学名誉博士。
并曾受邀于总统府月会演讲,为其「科技岛与世界公民」定位;是民间企业中,推动台湾产业升级及国际化不遗余力的企业人士。
1944年出生于台湾鹿港。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毕业。1971年进入环宇电子公司服务,开发出台湾第一台桌上型电算器;次年进入荣泰电子公司,又先后领导开发出台湾第一台手上型电子计算机与世界第一支电子笔表。对台湾的技术提升与外销拓展有所贡献。1976年,基于推广微处理机技术的理想,与夫人叶紫华女士和其他三位伙伴创立宏碁,至今服务于宏碁集团已28年,是目前全球高科技产业在位最久的CEO。现为宏碁集团董事长,预计2004年年底退休。
採访者简介
张玉文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新闻硕士。1989年开始投入新闻工作,主跑科技、财经路线,曾担任《天下杂志》记者,《联合报》记者,《远见杂志》资深记者、副总编辑,《天下文化》特约资深撰述。2002年离开新闻工作岗位,现专事翻译。
序 传承之心 叶紫华
自 序 我的龙梦之旅 施振荣
前 言 回首来时路
第一部 泛宏碁集团展新貌
第二部 鲜活新思维
第三部 大部向前,退而不休──施振荣的成绩单
结语 不虚此行
採访后记 见证历史 张玉文
1996年我出版了《再造宏碁》这本书,选在那个时机出书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那年正好是我创业二十週年;第二,宏碁从1992年开始推动第一次企业再造,刚好在1996年进入阶段性的高峰,累积了很多经验,值得记录下来;第三个原因是天下文化远见出版公司社长高希均教授邀我写书。
相隔八年之后出版的这本书《宏碁的世纪变革》则跟我的退休有关。我从来都不想写自传,所以《再造宏碁》和《宏碁的世纪变革》都不是自传,而是我自己创业和经营企业的经验谈,也包含了我个人经过多年酝酿而发展出来的一些理念和想法。我写《宏碁的世纪变革》一方面是因为高教授的邀请,同时也是我自己本来就计画要进行的,因为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纪念自己六十岁退休,其中一个构想就是把我在宏碁值得参考的经验记录下来。
本书也将发行英文版(Millennium Transformation—Change Management for New Acer),希望明年初能够问世,主要目的是希望来自台湾宏碁的独特经验不只对华人企业有帮助,也能够提供一些后进国家的企业作参考,尤其对他们的国际化有所助益。《再造宏碁》的英文版可能也会重新出版,书名是Me Too Is Not My Style。
《再造宏碁》描述的是从我创立宏碁到1996年这十年间的发展历程,本书则记录了1996年到2004年的八年间,宏碁经历的一些重大转折,尤其是2000年底推动的第二次企业再造,以及这些转折的背景和决策过程,其变化更甚于1992年的第一次企业再造。宏碁经过1992年的企业再造之后脱胎换骨,缔造了高成长的好成绩。但是到了1998年,宏碁再度面临瓶颈,一方面,宏碁转投资生产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的德碁半导体大亏,后来转售给台积电经营,而宏碁本身则面临美国市场的自有品牌业务大亏,经过多次的换将,到最后几乎全面退出美国市场,接着在2000年受到网路泡沫破灭的波及,到了2000年的后半年,媒体不断地报导宏碁陷入困境。在这样的内外部压力之下,逐渐酝酿了宏碁第二次企业再造(二造)的契机,宏碁亟待突破成长的极限,再创高峰。
2000年底,二造启动,展开一连串企业分分合合的行动,首先我将自有品牌和研展制造两项业务分割独立,然后明基另立BenQ品牌,达基和联友合併成为友达,国碁由鸿海併购,出让扬智的股权给联发科技。这一连串的行动不但对宏碁的长期发展有所助益,而且其中有很多购併的动作在台湾都算是首例,为台湾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模式。
当我在推动这些变革时所作的决策,都是基于以下的几个原则:
(1)企业面临问题的时候,应该积极面对。
(2)应该要明确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
(3)在决策的时候要以股东的利益为最优先,并且兼顾员工的权益。
(4)应该将个人喜好放在其次,寻求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这些原则讲起来简单,但是一般人在作决策的关键时刻,往往很容易疏忽。
在退休之际,回顾我从就业、创业到现在三十三年的产业经历,实在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三十三年前我从研究所毕业,决定在国内就业,很幸运地进入台湾第一家拥有研究发展的公司—环宇电子,我在环宇开发出台湾第一部电算器。1971年,环宇大股东林荣春的三子林森邀我合作创立荣泰电子,我们既自创品牌,也代工生产。我在荣泰时,不断地开发出掌上型电算器及电子表的许多新产品,并且在1976年推出全世界第一支电子笔表,留下了很好的回忆。
原先荣泰电子的营运很顺利,但是后来受到大股东家族经营的事业拖累而陷入困境,因此我不得不离开公司。我在很仓促的情形下,于1976年9月创立了宏碁,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沿续在荣泰电子的远程目标,也就是要进入新兴的微处理机应用产品的市场,不希望丧失了微处理机带动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
在我创业的时候,台湾的电子工业在制造方面已经具备相当的竞争力,我觉得当时台湾最需要加强的就是研究发展和国际行销,所以我创业以来一直朝这两方面努力。这个概念逐渐具体化,后来我将其发展成为「微笑曲线」理论,至今仍常受到外界的引用。宏碁在1992年进行第一次企业再造的时候,我正式提出微笑曲线,用这条曲线来说明电脑业附加价值最高的部分已经由中间的系统组装移转至曲线的两端,包括左端的研究发展和右端的行销。宏碁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一直朝微笑曲线附加价值最高的部分发展,而台湾如果希望更上一层楼,也必须朝微笑曲线的左右两端不断地向上提升,这可以说是台湾产业唯一的发展方向。
很多人说我是台湾资讯电子业发展的写照,不只是因为我是从事这个产业最资深的人士之一,更因为我受到的挫折最多,所交的学费最高,经历的事业范围最广而且深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想我可以算是产业的一宝,应该能够对这个产业有更多的贡献,除了写书分享我的经验和心得,尤其是失败的教训之外,也希望在我退休之后,能够继续薪火相传的工作。
我在退休之后,将把重心放在新创立的中华智融公司,中华智融的英文全名是iD SoftCapital,中英文的标语分别为「智慧融通,共创价值」及「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For The New Economy」,希望透过中华智融进行投资和薪传的工作,与大家共创价值。标竿学院是我退休后的另一个关注重点,也跟薪传有关,我希望标竿学院能够针对华人企业经营人才开发出符合其需求、具有世界级水准的培训教材,并且透过师资的训练,把这些教材普及推广到整个华人世界。
另外我也设立了薪传网站,网址是www.stanshares.com.tw,这个网站的内容都是我对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所提出的想法和意见,希望提供企业界及相关人士参考,内容会随时更新,欢迎有兴趣的人随时上网参考、交流。
我非常地幸运,能够在事业表现达到高峰的时刻光荣退休。在我三十余年的事业生涯当中,要感谢的人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永远作为我最大精神支柱的母亲,还有就是与我一起创业、一起打拚、共同度过事业起伏的内人施太太。在工作上,施太太叶紫华女士常常扮黑脸,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或者是人家不喜欢做的事,就由她来做。此外,我要感谢所有的同仁,他们不只是努力工作而已,还具备了使命感。我也感谢与我们良性竞争的同业,以及政商界的朋友。由于我不树敌,所以总感觉大家都是在帮助我,也就认为大家都是朋友。
为了感谢这一路上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将在今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我正式退休的这一天,举办一场名为「龙梦之旅──施振荣的感恩之夜」的晚会,英文名称是「Setting a Milestone, Thank You from Stan」,邀请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来参加。晚会的节目设计得很紧凑,受邀表演的都是能够代表台湾精神的艺术表演者。
「龙梦」代表的是多数华人的理想,希望华人在国际舞台上能够扬眉吐气。这二十八年来,我把多数人心里想走而不敢走的路、想走而不知该如何走的路,勇敢地走了一回。我一直想带着大家一起找出一条可行的路,在这么多年的摸索过程中,有坦途顺境,也有崎岖歧路,现在总算可以说是直接、间接都有所收获,直接的收获就是宏碁逐渐找到发展的方向,间接的收获则是让别人从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十八年来,我以一百万元创立的宏碁,发展到今天的ABW家族(Acer宏碁,BenQ明基,Wistron纬创),达到总营业额7,500亿元的规模,今天还能维持约40%的成长。在我退休之际,这实在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虽然我的事业规模已经发展到以千亿元为单位来计算,但是,我从创业之初秉持的基本精神「挑战困难,突破瓶颈,创造价值」,到现在始终没有改变。正是基于这种精神,我才能够在整个事业生涯里不断地无中生有,不断地面对新的挑战,虽然事业的发展起起伏伏,但是到最后都能够突破瓶颈,创造价值。
创立宏碁丰富了我的生命,实现了我的梦想,从宏碁退休之后,我将继续创造我生命的价值。感谢许多与我志同道合的伙伴,愿意和我一起继续努力,协助更多人创造价值,共同成就大家的理想。
“宏碁的世纪变革:淡出制造、成就品牌”,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深刻的时代感和战略性的思考。它描绘了一个企业从一个相对传统的模式,向一个更具附加值、更面向未来的模式转变的宏大叙事。我对宏碁这个品牌并不陌生,但我对其内部的战略演变过程了解不多。我非常想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宏碁是如何在“制造”这个曾经的基石上,逐步构建起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这个过程一定充满了智慧和策略。我想知道,当全球制造业转移、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的时候,宏碁是如何做出“淡出制造”的决定的?这是否意味着它们放弃了对生产端的控制,转而依赖第三方?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如何确保品牌的价值不打折扣,甚至进一步提升的?我想看到书中提供关于宏碁在市场营销、产品定位、用户体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具体策略和实践,从而理解一个科技企业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提供产品向提供解决方案和情感连接的品牌升华。
评分读到“宏碁的世纪变革:淡出制造、成就品牌”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企业转型和品牌塑造的经典案例。宏碁,作为一个在消费电子领域有着深厚底蕴的公司,它所经历的“世纪变革”一定是一段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旅程。我特别好奇,在这个从“制造”到“品牌”的转型过程中,宏碁是如何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它们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精准捕捉消费者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品牌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宏碁在品牌战略上的具体举措,例如,它们是如何定义自己的品牌定位,如何进行有效的品牌传播,又如何建立和维护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宏碁在产品创新、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具体案例,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一个企业是如何从一个单纯的“制造商”成长为一个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和独特品牌个性的“品牌”的。
评分我是一个对企业管理和商业战略充满兴趣的读者,而“宏碁的世纪变革”这个书名,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求知欲。它暗示着一个宏大的叙事,一个关于时代变迁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深刻洞察。我很好奇,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科技产业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变幻,而宏碁又是如何在这股浪潮中,不仅站稳脚跟,更能实现如此显著的“世纪变革”。从“制造”到“品牌”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业务模式的调整,更是企业DNA的重塑。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了解宏碁是如何在技术迭代加速、市场需求多元化、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成功实现这一跨越的。具体来说,我想知道它们是如何权衡自身资源,决定逐步淡出传统制造环节,并将重心转移到品牌建设上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文化是否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管理者们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关键决策,并带领团队克服困难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观察企业如何在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行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宏碁的世纪变革:淡出制造、成就品牌”让我联想到了许多关于时代巨变和企业韧性的讨论。我一直觉得,那些能够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甚至实现自我超越的企业,都拥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宏碁,作为一个我从小就熟悉的电脑品牌,它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一部浓缩的科技史。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个从“制造”到“品牌”的转变过程中,宏碁是如何处理传统优势与新兴挑战之间的矛盾的?例如,在放弃一部分制造能力的同时,它们是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又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一个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品牌形象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比如,在关键的战略转型时期,高层决策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又承受了怎样的压力?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宏碁一家企业的梳理,更可能折射出整个科技产业在经历数字化、全球化浪潮后,企业发展模式的普遍性思考,能够为其他面临转型困境的企业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宏碁的世纪变革:淡出制造、成就品牌"。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抓住时代脉搏,成功转型的企业故事深感兴趣。宏碁,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科技品牌,它走到今天,必然经历了一段非凡的历程。我特别好奇,它们是如何从一个以制造为主导的公司,一步步蜕变成如今更加注重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的巨头的?这个转型过程一定充满了挑战和抉择,有成功的喜悦,也可能伴随着阵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宏碁在这一过程中所做出的战略调整,比如,它们是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产品设计、营销策略、渠道建设等方面,又有哪些创新的举措?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在高科技领域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又将品牌故事讲得深入人心,让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宏碁的成功之道,并从中学习到企业转型升级的宝贵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