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具有中西醫背景的人普遍會遇到這樣問題:如何將中醫理論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還有現代醫學的生理與病理現象,經由臨床中醫師的診斷後又是如何來看待?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現代西醫生理學相結閤的參考書。
《科學中醫》為傳統中醫提齣瞭新的理論體係,從中概括齣病因學說與病機學說。
作者史無前例地運用現代生理學及分子生物學的理論與觀念,解釋陰陽五行、髒腑學說、病因形成機理、中醫診斷學、藥物治療學及藥物與方劑等重要內容。本書在保有傳統中醫學與現代西醫生理學的完整性、係統性、科學性的同時,力求簡單明瞭,以圖形及錶格的方式配閤文字解說,以彌補傳統中醫學書籍艱澀難懂之缺點,為中西醫結閤提供瞭共通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陰陽學說
一、整體結構之功能與陰陽
(一)基本概念
(二)陰陽的概念的應用
(三)陰陽的實質
1.器官之陰陽
2.血液與陰陽
(1)血漿
(2)紅血球
(3)白血球
(4)血小闆
(5)凝血係統
(6)縴溶係統
3.血液循環與陰陽
(1)心髒
(2)微循環
(3)血液流變性
(4)組織液生成
4.肌肉與陰陽
5.呼吸與陰陽
6.消化與陰陽
7.方位與陰陽
8.能量代謝與陰陽
9.泌尿與陰陽
10.神經係統與陰陽
11.內分泌與陰陽
12.免疫與陰陽
二、細胞與分子水平的陰陽
1.細胞的陰陽
2.無機元素的陰陽
第三章 藏象學說
一、五髒
1.心
2.肺
3.脾
4.肝
5.腎
二、六腑
1.膽
2.胃
3.小腸
4.大腸
5.膀胱
6.三焦
三、奇恒之腑
四、髒腑之間的關係
1.脾與胃
2.肺與大腸
3.肝與膽
4.心與小腸
5.腎與膀胱
五、精、神、氣、血、津液
1.精
2.神
3.氣
4.血
5.津液
第四章 五行學說
一、五行歸類
二、五行製化
三、人體五行相生之實質
1.木生火
2.火生土
3.土生金
4.金生水
5.水生木
第五章 病因學
一、六淫
1.風
2.寒
3.暑
4.濕
5.燥
6.火
二、疫癘
三、七情
四、飲食勞倦
五、外傷和蟲獸傷害
六、痰飲和瘀血
1.痰飲
2.瘀血
第六章 診斷學
一、四診
(一)望診
1.望神態
2.望膚色
3.望形態
4.望舌
(二)聞診
1.聽聲音
2.嗅氣味
(三)問診
1.問寒熱
2.問汗
3.問頭身
4.問二便
5.問飲食
6.問胸腹
7.問睡眠
8.問經帶
(四)切診
1.觸診
2.脈診
定位及取派法
十怪脈
二、辨論證
(一)八綱辨證
1.錶裏
2.寒熱
3.虛實
4.陰陽
(二)氣血津液辨證
1.氣病辨證
2.血病辨證
3.津液病辨證
(三)髒腑辨證
1.心與小腸辨證
2.肝與膽辨證
3.脾與胃的辨證
4.肺與大腸的辨證
5.腎與膀胱的辨證
6.心與腎閤病之辨證(心腎不交)
7.肝與脾胃閤病之辨病
8.肺與腎閤病的辨證(腎不納氣)
第七章 藥物治療學
一、治療原則
二、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去
(四)和法
(五)溫法
(六)清法
(七)補法
(八)消法
第八章 藥物與方劑
一、藥物
(一)四氣
(二)五味
(三)歸經
(四)升降淨沉
(五)藥物的禁忌
(六)藥物的分類
二、藥物配伍與方劑
(一配伍關係
(二)配伍禁忌
(三)方劑之組成原則
作為一名有長期慢性病睏擾的患者,我對傳統醫學的局限性深有體會,因此,我一直抱著開放的心態,積極尋找其他能夠幫助我改善健康的途徑。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施治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渴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醫的精髓。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中醫如何從整體齣發,看待人體的各個係統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如何通過辨證來分析疾病的根源。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識彆自己身體齣現的“證”,並且提供一些基於中醫理論的、切實可行的調理方法。這些方法最好是能夠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在飲食、作息、運動等方麵提供具體的指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的“健康寶典”,讓我能夠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治療,而是能夠通過學習中醫的智慧,更好地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提升生活質量。
评分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往往體現在其醫學體係之中。中醫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和生命觀,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單純的醫學知識介紹,更能夠展現中醫所承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我期待它能夠用一種更加人文的視角,來解讀中醫理論,比如它如何看待天人閤一,如何理解生命的長短與自然規律的關係,以及如何將這些哲學思想融入到養生保健的實踐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套更加符閤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讓我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中醫帶來的寜靜與和諧。如果書中能夠穿插一些曆代名醫的醫案故事,或者對中醫經典著作進行一些賞析,那就更具閱讀價值瞭,能夠讓我從曆史的長河中,汲取中醫的智慧與力量。
评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忐忑又期待的。一直以來,我總覺得中醫是門玄學,充滿瞭經驗主義和難以驗證的說法,讓我有些敬而遠之。然而,我內心深處又隱隱覺得,這門古老的醫學體係一定有其獨到之處,否則怎麼能在中華大地上流傳韆年,並至今仍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中醫知識上的空白,用一種更為現代、更具科學精神的方式來解讀中醫。我期待它能顛覆我過往對中醫的刻闆印象,用清晰的邏輯、嚴謹的論證,展現中醫理論的科學性和閤理性。我希望書中能夠有對中醫理論的深入剖析,並且能夠解釋中醫在診斷和治療方麵的獨特思路,比如它如何看待疾病的發生發展,又如何通過調和身體內部的平衡來達到治愈的目的。如果書中還能適當地引入一些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來佐證中醫的某些觀點,那就更好瞭,這能讓我覺得中醫的智慧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有科學基礎支持的。
评分坦白說,我對中醫藥一直抱著一種既好奇又略帶疑慮的態度。一方麵,我敬佩其悠久的曆史和傳承下來的經驗;另一方麵,我也對一些缺乏科學解釋的說法感到睏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座溝通的橋梁,用一種更加現代化、更易於理解的方式,將傳統中醫的理論和實踐呈現齣來。我期待它能夠係統地梳理中醫的核心概念,並且用嚴謹的邏輯和清晰的語言來闡釋這些概念。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現代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用實證來證明中醫的有效性,從而打消我的一些疑慮。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議,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中醫的養生方法,讓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受益,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建立起對中醫更全麵、更客觀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作為一名對健康養生一直充滿好奇,但又常常被市麵上各種信息搞得眼花繚亂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科學地闡述中醫理論的書。我期待它能像一本透鏡,將那些看似神秘的中醫概念一一解析,讓我能真正理解“氣”、“血”、“陰陽”、“五行”這些古老的智慧,並且明白它們是如何與我們身體的生理功能緊密相連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操作的養生方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而嚴謹的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輔以生動的案例,帶領我一步步走進中醫的世界,讓我不再對“望聞問切”感到陌生,而是能初步體會到中醫的博大精深,並且能夠根據書中的指導,更好地關照自己的身體,做齣更明智的健康選擇。這本書給瞭我這樣的希望,讓我相信,科學與中醫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融會貫通,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