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具有中西医背景的人普遍会遇到这样问题:如何将中医理论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还有现代医学的生理与病理现象,经由临床中医师的诊断后又是如何来看待?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西医生理学相结合的参考书。
《科学中医》为传统中医提出了新的理论体系,从中概括出病因学说与病机学说。
作者史无前例地运用现代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观念,解释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病因形成机理、中医诊断学、药物治疗学及药物与方剂等重要内容。本书在保有传统中医学与现代西医生理学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同时,力求简单明了,以图形及表格的方式配合文字解说,以弥补传统中医学书籍艰涩难懂之缺点,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共通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阴阳学说
一、整体结构之功能与阴阳
(一)基本概念
(二)阴阳的概念的应用
(三)阴阳的实质
1.器官之阴阳
2.血液与阴阳
(1)血浆
(2)红血球
(3)白血球
(4)血小板
(5)凝血系统
(6)纤溶系统
3.血液循环与阴阳
(1)心脏
(2)微循环
(3)血液流变性
(4)组织液生成
4.肌肉与阴阳
5.唿吸与阴阳
6.消化与阴阳
7.方位与阴阳
8.能量代谢与阴阳
9.泌尿与阴阳
10.神经系统与阴阳
11.内分泌与阴阳
12.免疫与阴阳
二、细胞与分子水平的阴阳
1.细胞的阴阳
2.无机元素的阴阳
第三章 藏象学说
一、五脏
1.心
2.肺
3.脾
4.肝
5.肾
二、六腑
1.胆
2.胃
3.小肠
4.大肠
5.膀胱
6.三焦
三、奇恒之腑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脾与胃
2.肺与大肠
3.肝与胆
4.心与小肠
5.肾与膀胱
五、精、神、气、血、津液
1.精
2.神
3.气
4.血
5.津液
第四章 五行学说
一、五行归类
二、五行制化
三、人体五行相生之实质
1.木生火
2.火生土
3.土生金
4.金生水
5.水生木
第五章 病因学
一、六淫
1.风
2.寒
3.暑
4.湿
5.燥
6.火
二、疫疠
三、七情
四、饮食劳倦
五、外伤和虫兽伤害
六、痰饮和瘀血
1.痰饮
2.瘀血
第六章 诊断学
一、四诊
(一)望诊
1.望神态
2.望肤色
3.望形态
4.望舌
(二)闻诊
1.听声音
2.嗅气味
(三)问诊
1.问寒热
2.问汗
3.问头身
4.问二便
5.问饮食
6.问胸腹
7.问睡眠
8.问经带
(四)切诊
1.触诊
2.脉诊
定位及取派法
十怪脉
二、辨论证
(一)八纲辨证
1.表里
2.寒热
3.虚实
4.阴阳
(二)气血津液辨证
1.气病辨证
2.血病辨证
3.津液病辨证
(三)脏腑辨证
1.心与小肠辨证
2.肝与胆辨证
3.脾与胃的辨证
4.肺与大肠的辨证
5.肾与膀胱的辨证
6.心与肾合病之辨证(心肾不交)
7.肝与脾胃合病之辨病
8.肺与肾合病的辨证(肾不纳气)
第七章 药物治疗学
一、治疗原则
二、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去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补法
(八)消法
第八章 药物与方剂
一、药物
(一)四气
(二)五味
(三)归经
(四)升降净沉
(五)药物的禁忌
(六)药物的分类
二、药物配伍与方剂
(一配伍关系
(二)配伍禁忌
(三)方剂之组成原则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健康养生一直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市面上各种信息搞得眼花缭乱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科学地阐述中医理论的书。我期待它能像一本透镜,将那些看似神秘的中医概念一一解析,让我能真正理解“气”、“血”、“阴阳”、“五行”这些古老的智慧,并且明白它们是如何与我们身体的生理功能紧密相连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操作的养生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而严谨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生动的案例,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医的世界,让我不再对“望闻问切”感到陌生,而是能初步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并且能够根据书中的指导,更好地关照自己的身体,做出更明智的健康选择。这本书给了我这样的希望,让我相信,科学与中医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会贯通,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往往体现在其医学体系之中。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生命观,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医学知识介绍,更能够展现中医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更加人文的视角,来解读中医理论,比如它如何看待天人合一,如何理解生命的长短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以及如何将这些哲学思想融入到养生保健的实践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让我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中医带来的宁静与和谐。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历代名医的医案故事,或者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一些赏析,那就更具阅读价值了,能够让我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中医的智慧与力量。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忐忑又期待的。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中医是门玄学,充满了经验主义和难以验证的说法,让我有些敬而远之。然而,我内心深处又隐隐觉得,这门古老的医学体系一定有其独到之处,否则怎么能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千年,并至今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中医知识上的空白,用一种更为现代、更具科学精神的方式来解读中医。我期待它能颠覆我过往对中医的刻板印象,用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证,展现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对中医理论的深入剖析,并且能够解释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独特思路,比如它如何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又如何通过调和身体内部的平衡来达到治愈的目的。如果书中还能适当地引入一些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来佐证中医的某些观点,那就更好了,这能让我觉得中医的智慧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科学基础支持的。
评分作为一名有长期慢性病困扰的患者,我对传统医学的局限性深有体会,因此,我一直抱着开放的心态,积极寻找其他能够帮助我改善健康的途径。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精髓。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医如何从整体出发,看待人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如何通过辨证来分析疾病的根源。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识别自己身体出现的“证”,并且提供一些基于中医理论的、切实可行的调理方法。这些方法最好是能够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在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提供具体的指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健康宝典”,让我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能够通过学习中医的智慧,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评分坦白说,我对中医药一直抱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疑虑的态度。一方面,我敬佩其悠久的历史和传承下来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也对一些缺乏科学解释的说法感到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沟通的桥梁,用一种更加现代化、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将传统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呈现出来。我期待它能够系统地梳理中医的核心概念,并且用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语言来阐释这些概念。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用实证来证明中医的有效性,从而打消我的一些疑虑。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的养生方法,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受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起对中医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