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教材为中医大学课堂习课之用,有课程时数范围之限。因而其特色为精简,适合学习者熟读精读,以掌握各科的核心内容,扎好中医之根基。本套教材之编辑观念,重视传统,以经典为中心;让学习者能了解中医理论的基本架构与发展轨迹,以便将来临床应用与研究创新,故名为《承启版教材》。本丛书排版为珍惜学子之眼力,特採用约4号大字,字体大而清晰,久读而不倦。本社《高等中医研究参考丛书》是以本教材为基础扩编而成,内容完备,标明出处,重视探源理解。两套丛书配合使用,学习效果令人惊喜!
概论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并治
附录
一、条文索引
二、方剂索引
三、古今剂量折算表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精选读本”还有点犹豫,怕它太过简略,无法展现《伤寒论》的博大精深。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精选”之处在于它的重点突出和深入浅出。它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了《伤寒论》中最具代表性、临床价值最高的条文和方剂进行讲解。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独特,他擅长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善于用类比和举例的方式来帮助读者理解。比如,在讲解“少阳病”时,作者将太阳、少阳、阳明的传变过程比作河流的支流汇入主干,再到主干分流,清晰地勾勒出了病邪在人体内传变的轨迹。这种形象的比喻,让原本枯燥的理论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也更容易被大脑记住。而且,书中对每个条文的讲解都力求准确,同时又带有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感悟。很多时候,我读完一个条文的讲解,会觉得豁然开朗,仿佛看到了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反复琢磨、验证,最终提炼出的真知灼见。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入门,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够让《伤寒论》“活”起来的书。作者没有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解读经典,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临床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伤寒论》的精髓。他对每一条经文的解释,都充满了作者个人的体悟和经验,让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条文,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桂枝汤证”的讲解,作者从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方剂组成、功效、用法用量,再到临证加减,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并且引用了很多他自己的临床案例。读完之后,我对桂枝汤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教你“是什么”,更教你“为什么”和“怎么用”。它让你明白,《伤寒论》的智慧,并非仅仅存在于文字之中,而是体现在对每一个具体病人的精确辨识和恰当治疗上。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智慧的良师益友在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伤寒论》的精华提炼,又饱含了作者深厚的临床功力。它并非仅仅是对原著的简单注释,更像是作者用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伤寒论》核心的窗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六经辨证”的解读。他没有把六经看作是僵化的分类,而是动态地展示了病邪如何在人体内从表及里、从阳转阴的传变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身体会出现怎样的反应。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伤寒”的理解不再是静态的认识,而是能够感受到病邪侵袭人体的整个过程。书中对一些经典条文的分析,常常能引申出很多临证的体会,比如,在讲解某个条文时,作者会提到在实际临床中,遇到类似的症状,但患者的脉象却有所不同,这时候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疾病、解决问题的中医智慧。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对《伤寒论》的了解不算很深,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话。它不是那种照本宣科、堆砌学术术语的书,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临床思考。作者在解读经典条文时,不仅仅是解释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其背后的病机演变和临证思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方剂的详细剖析,比如对桂枝汤、麻黄汤的运用,不仅讲了方剂的组成、功用,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辨证要点和加减变化。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病榻前,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一步步推导出病机,最终选择最恰当的方药。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对《伤寒论》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体会到了中医的精髓。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自己真实的医案,这些医案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临证的智慧和技巧。比如,有个医案讲到如何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来判断病情,这在教科书上是很难学到的。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武林秘籍,但它又无比接地气,让初学者也能窥探到中医大家的心法。
评分这本《伤寒论精选读本》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活”的教材。作者在解读经典条文时,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着重于挖掘其背后深层的病理机制和临床应用。他特别强调了“理、法、方、药”之间的内在联系,让读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伤寒论》的诊疗体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辨脉证并治”的讲解,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脉象和证候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这些信息来推断病机的本质。他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即使是同一个条文,在不同的脉象和证候下,其治疗方法也可能截然不同。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而《伤寒论》正是辨证论治的典范。此外,书中对一些重要方剂的配伍意图和药物功效的解释也非常到位,让我对这些方剂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能够理解其“为何如此配伍”以及“为何能够治疗此病”。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学习,他的讲解既严谨又充满智慧,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