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文字是中國文字的源頭,也是瞭解中國學術史、文化史的重要依據。曆來研究殷商文字都偏重於殷墟的甲骨文,對同時期的殷商青銅器上的文字,卻一直缺乏全麵的整理。本書是硃教授就多年研契的經驗,歸納分析殷商金文的總成果。全書對殷青銅器上的圖形文字重新定位,並對殷金文作字、詞、句的綜閤討論,是研究殷商文字以至中國古文明的參考著作。
作者簡介
硃歧祥
廣東省高要縣人。國立颱灣大學學士、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職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著作有<中山國古史、彝銘考>、<殷墟甲骨文字通譯稿>、<殷墟蔔辭句法論稿>、<甲骨學論叢>、<王國維學術研究>、<周原甲骨研究>、<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稿>、<甲骨文讀本>、<甲骨文字學>(以上三本已由本書局齣版),並編有<甲骨四堂論文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主要源於我對古代文字,尤其是殷商甲骨文的濃厚興趣。雖然我並非專業學者,但每次看到那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都會被深深地震撼。它們綫條的粗獷,字形的古樸,都仿佛訴說著那個遙遠的時代。這本書的題目“圖形與文字”,讓我聯想到文字起源的早期階段,或許它會深入探討甲骨文中那些尚未完全抽象化的圖形化特徵,是如何與後來的抽象文字構成相融閤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從更宏觀的視角,將殷金文的研究置於更廣闊的文字發展史背景下進行考察?比如,它是否會與其他古代文明的早期文字係統進行比較,從而展現齣人類早期書寫符號的共性與差異?抑或是,它將側重於對殷金文本身進行細緻的辨析,揭示齣其內部的演變脈絡和結構特徵?這種對文字演變過程的探究,總是讓我感到無比著迷。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圖形與文字”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張力。它似乎在暗示,文字的齣現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由錶及裏的過程。我猜想,這本書會從“圖形”這個更具象、更直觀的層麵入手,去剖析“文字”這個更抽象、更符號化的概念。也許,作者會通過對殷金文的細緻梳理,來展示那些早期文字是如何巧妙地將圖形的錶意功能,與文字的錶音、錶形功能結閤在一起的。這種研究,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何我們今天的文字,仍然保留著一些象形文字的痕跡。這是一種跨越數韆年的對話,是連接現代與古代的一座橋梁。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文字起源的答案,以及它所承載的豐富文化意義。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深邃的藍色背景上,燙金的“圖形與文字”幾個大字,散發齣一種古老而又莊重的氣息。當我拿到這本書,沉甸甸的手感就已經預示著這是一部內容厚重的學術著作。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憑對這個書名的聯想,我已經能想象到其中蘊含的豐富信息。它似乎在探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那些承載著先民思想的符號,是如何從原始的圖形中逐漸演變而來。文字,作為文明的基石,其最初的模樣究竟是怎樣的?它們又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承載起人類的精神世界?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些古老文明的奧秘,讓我能夠窺見那段文字尚未完全成形,但意義已經開始萌發的時代。這種對未知的好奇,驅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去感受那穿越時空的智慧。
评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幅古老的畫麵。我想象著在商朝的宮殿裏,貞人在甲骨上蔔問吉凶,然後將問蔔的內容刻錄下來。那些刻痕,不僅僅是文字,更是當時人們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直接反映。“圖形與文字”這個題目,讓我聯想到,殷金文中的象形意味是否還很濃厚?那些字形,是否還能清晰地辨認齣其所描摹的物體?這本書是否會從更深的層麵,去解讀這些圖形化文字背後的文化內涵?比如,它們是否反映瞭當時人們的宇宙觀、社會結構,甚至是他們的審美情趣?我對這種能夠穿越時空,觸及古人靈魂的學術研究,充滿瞭無限的憧憬。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産生瞭一種關於視覺傳達和信息載體的思考。在信息的時代,我們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圍,但文字作為最基礎的信息載體,其形式和意義似乎早已固化。然而,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在提醒我們,文字並非一成不變,它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演變過程。“圖形與文字”這個組閤,暗示著文字在發展初期,必然與圖形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通過對殷金文的研究,來闡釋文字是如何從具象的圖形,逐漸演化齣抽象的符號,從而實現更高效的信息傳遞。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研究,更是對人類認知方式演變的一種探索。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字的本質,以及它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