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文字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也是了解中国学术史、文化史的重要依据。历来研究殷商文字都偏重于殷墟的甲骨文,对同时期的殷商青铜器上的文字,却一直缺乏全面的整理。本书是朱教授就多年研契的经验,归纳分析殷商金文的总成果。全书对殷青铜器上的图形文字重新定位,并对殷金文作字、词、句的综合讨论,是研究殷商文字以至中国古文明的参考着作。
作者简介
朱歧祥
广东省高要县人。国立台湾大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职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着作有<中山国古史、彝铭考>、<殷墟甲骨文字通译稿>、<殷墟卜辞句法论稿>、<甲骨学论丛>、<王国维学术研究>、<周原甲骨研究>、<甲骨文研究-中国古文字与文化论稿>、<甲骨文读本>、<甲骨文字学>(以上三本已由本书局出版),并编有<甲骨四堂论文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上,烫金的“图形与文字”几个大字,散发出一种古老而又庄重的气息。当我拿到这本书,沉甸甸的手感就已经预示着这是一部内容厚重的学术著作。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凭对这个书名的联想,我已经能想象到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它似乎在探讨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那些承载着先民思想的符号,是如何从原始的图形中逐渐演变而来。文字,作为文明的基石,其最初的模样究竟是怎样的?它们又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承载起人类的精神世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些古老文明的奥秘,让我能够窥见那段文字尚未完全成形,但意义已经开始萌发的时代。这种对未知的好奇,驱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去感受那穿越时空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图形与文字”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它似乎在暗示,文字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过程。我猜想,这本书会从“图形”这个更具象、更直观的层面入手,去剖析“文字”这个更抽象、更符号化的概念。也许,作者会通过对殷金文的细致梳理,来展示那些早期文字是如何巧妙地将图形的表意功能,与文字的表音、表形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研究,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我们今天的文字,仍然保留着一些象形文字的痕迹。这是一种跨越数千年的对话,是连接现代与古代的一座桥梁。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文字起源的答案,以及它所承载的丰富文化意义。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源于我对古代文字,尤其是殷商甲骨文的浓厚兴趣。虽然我并非专业学者,但每次看到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会被深深地震撼。它们线条的粗犷,字形的古朴,都仿佛诉说着那个遥远的时代。这本书的题目“图形与文字”,让我联想到文字起源的早期阶段,或许它会深入探讨甲骨文中那些尚未完全抽象化的图形化特征,是如何与后来的抽象文字构成相融合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将殷金文的研究置于更广阔的文字发展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它是否会与其他古代文明的早期文字系统进行比较,从而展现出人类早期书写符号的共性与差异?抑或是,它将侧重于对殷金文本身进行细致的辨析,揭示出其内部的演变脉络和结构特征?这种对文字演变过程的探究,总是让我感到无比着迷。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古老的画面。我想象着在商朝的宫殿里,贞人在甲骨上卜问吉凶,然后将问卜的内容刻录下来。那些刻痕,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当时人们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直接反映。“图形与文字”这个题目,让我联想到,殷金文中的象形意味是否还很浓厚?那些字形,是否还能清晰地辨认出其所描摹的物体?这本书是否会从更深的层面,去解读这些图形化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它们是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宇宙观、社会结构,甚至是他们的审美情趣?我对这种能够穿越时空,触及古人灵魂的学术研究,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关于视觉传达和信息载体的思考。在信息的时代,我们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但文字作为最基础的信息载体,其形式和意义似乎早已固化。然而,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在提醒我们,文字并非一成不变,它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演变过程。“图形与文字”这个组合,暗示着文字在发展初期,必然与图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对殷金文的研究,来阐释文字是如何从具象的图形,逐渐演化出抽象的符号,从而实现更高效的信息传递。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研究,更是对人类认知方式演变的一种探索。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字的本质,以及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