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涵盖贞观年间唐太宗和身边大臣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孔颖达等四十五人的政论、奏疏及重大政治措施等,其治国真理,足以借鑑当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发动「玄武门之变」,靠兄弟相残而取得帝位的唐太宗,
如果背后没有时时刻刻鞭策他的臣子,怎能造就辉煌盛世「贞观之治」?
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霸主,创造出诸多非凡的功业,除了依靠他本身的优越才能外,最重要的是他能够知人善任、举用贤良。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它分类编撰贞观年间唐太宗和身边大臣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温彦博、刘洎、马周、戴冑、孔颖达、岑文本、姚思廉等四十五人的政论、奏疏以及重大政治措施等,全面地反映了太宗君臣论政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治国方针、接受历代统治中的经验教训、培养专制统治的接班人,以及精简机构、选贤任能、谦逊谨慎、尊崇儒术等许多方面的具体材料。
《贞观政要》一书的价值,除了在于它所反映的唐太宗「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研究唐初历史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料以外,不论是唐太宗兼德则明、从善如流的态度,还是以魏征为首的直言谏诤精神,都足以作为今日朝野关系的范本、建设国家的圭臬。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最杰出的政绩,后人以「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正由于他的努力与泱泱气度,才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翘楚与中心。日本与韩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直到今天,世界各地有中国人聚集的地方,就会看见「唐人街」的踪影。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受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有直接的关系,也使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仍应该是领导者的座右铭。除了纳谏之外,唐太宗在处理种族问题上的做法值得称道,是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而当时的长安,更堪称为世界性的都城,唐朝政府还因而专门设置鸿胪寺,负责接待外来的使节、僧侣、学者及商人。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就高达七十多个。而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也因此陆续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
唐太宗不仅在政治、经济、外交、内政上都有重大成就,他的妻妾、子女也都有过人的功绩。长孙皇后便与明太祖的马皇后、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皇后,并称中国三大贤后;而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的事蹟,更是历来人人传颂的佳话,直到今天,西藏人仍以能到大昭寺去瞻仰文成公主为一生的荣耀。
《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与臣子对谈政事的内容,涵盖面极广,是往后历朝皇帝指定太子们必须熟读的重要典籍之一,从当中我们可以观察一代帝王的胸襟与智慧、思考逻辑的清晰与决策过程的缜密,是当今许多企业家、政治家奉为圭臬的重要参考书。
我们特别在各个章节当中,收录许多关于唐太宗身边的名臣、长孙皇后、文成公主以及唐太宗的小嗜好等等故事,让读者能见微知着,完整的观看唐太宗与《贞观政要》,并从中学习前人的智慧。「教你看懂」中国文学名着系列,希望能为读者开启一条通往中国文学之路的捷径,以浅显的文字、活泼的导引、有趣的注释与生动的补充说明,跳脱枯燥乏味的学究式说理,重新编撰的,可以轻松阅读的作品。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领略他们的思想脉络,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状态,找出可以学习借镜的智慧精华。因为了解、欣赏,才能借鑑学习;因为借鑑学习,才能延伸应用;因为应用,才能承先启后,激发创作的种籽。
文学的魅力不应该受限于时代、语言、国界的束缚,而文体的表达方式,也不应该只能有一种诠释方法。就像我们想读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可以借由翻译来读懂它的道理一样,中国许多优美的经典文学创作,也不应该受限于文言文的隔阂,而让现代的读者望之生畏。其实,中国文学作品的浩瀚精采,博大精深,如果能找到更多元的入门通道,那么成千上万的精采创作,将会是人人都喜欢阅读的最佳读物。
从一个完全非历史专业的门外汉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优点实在是太多了。首先,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通常对历史类的书籍有点畏惧,总觉得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词汇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贞观政要》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并且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君臣关系”的篇章,以往我理解的君臣,总觉得是一种绝对的服从,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互动和博弈。太宗并非一意孤行,而是善于采纳不同意见,甚至是有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成就贞观盛世的关键。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历史细节的考证和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了解,而是能够深入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机制和内在逻辑。这本书让我对唐太宗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闪光点。
评分如果用“引人入胜”来形容这本书,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思考的读者,对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人物动机总是充满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教你看懂唐太宗与贞观政要》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层层剥茧,揭示了唐太宗治国理念的核心。书中对“从谏如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太宗在面对批评时的真正心态,他不是为了面子而假装接受,而是真心实意地从臣子的建议中汲取力量,修正自己的决策。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身居高位者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励精图治”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对太宗勤于政事的赞美,更是对其背后强大内驱力和清晰治国目标的剖析。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年轻的君王,如何在乱世中崛起,如何在成功后不骄不躁,时刻保持警惕,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种精神,放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贞观政要》这本书本身有点望而生畏,觉得它会是一部比较枯燥的史书。但《教你看懂唐太宗与贞观政要》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陈旧的政治理念,变得鲜活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居安思危”这个理念的阐释,太宗并非在国家太平的时候就放松警惕,而是时刻提醒自己和臣民,要警惕潜在的危机,这才是国家长盛不衰的根本。书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生动,比如对魏征的“不直不曲”的批评,以及太宗如何从这些批评中反思和改进,都写得非常传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唐太宗,一个并非完美的,但却极其努力、极其智慧的君王。它让我明白,伟大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持续的思考、不懈的努力和对真理的追求。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帝王的生活和决策过程非常感兴趣,但很多书籍都停留在故事性的描述,缺乏深入的分析。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以一种极其专业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唐太宗的内心世界和治国方略。《教你看懂唐太宗与贞观政要》这本书,让我对“明君”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强调太宗的英明神武,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种“明”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制度、政策和思想来实现的。书中对“任人唯贤”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太宗如何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他对李靖、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的重用,不仅仅是看重他们的能力,更是看重他们的品格和忠诚。这些分析都非常有深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段历史,更是在学习一种治国之道,一种领导艺术。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之前对唐朝历史有一些模糊的印象,知道唐太宗是个明君,但具体怎么“明”法,那些治国之道又是什么,一直是很模糊的概念。《教你看懂唐太宗与贞观政要》这本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一下就打开了我理解的大门。作者没有一开始就给我灌输那些枯燥的史料,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从太宗的成长经历、登基的艰难,到他如何一步步建立起那个辉煌的朝代,娓娓道来。特别是书里对贞观时期那些重要事件的解读,比如玄武门之变背后的复杂心理,魏徵的劝谏是如何被采纳的,还有他对人才的任用和培养,都写得极其生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太宗并非高高在上,而是真正懂得倾听不同声音,甚至是批评的声音,这种胸襟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变革时期,也深深体会到了一个伟大帝王的治国理念是如何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关于领导力、智慧和人性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