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之出版,系依据2000年至2001年国科会人文研究中心《台湾人文学界近数十年来之研究成果报告一历史学门》,加以整理而成。
所谓战后的研究成果指1945年至2000年台湾地区的历史学研究。整理方式,作有系统、有层次的阐述,全套共八册,由国立台湾大学高明士教授主编,各 册执笔者均为一时之选,此即古伟瀛、高明士(第一册总论),林天人(第二册先秦史),宋德?、甘怀真、沈明得(第三册秦汉至随唐史),韩桂华、王明荪(第 四册宋辽金元史),吴智和、赖福顺(第五册明清史),林正珍、刘瑞宽(第六册中国近现代史),林玉如,李毓中(第七册台湾史),童长义、杨肃献、王世宗 (第八册世界史)等主要内容,在于了解台湾地区的历史学梗概及其研究动向。至于学者出身于台湾,而在海外发表之重要着作,进而对台湾学界有重要影响时,乃 由作者斟酌收进;但海外学者在台湾法表之着作则不收录,翻译作品亦不收录。
由本套书可窥知台湾近50多年来的历史学研究,因受政局牵连影响, 而有若干阶段性的变化.为了解台湾历史学研究的延续性,本套书对1945年以前在台湾的历史学成果,几乎无所继承.1945年至1980年之间,因为戒严 关系,历史学研究乃受到严格限制。直到1987年,解除戒严令,学界研究才获得突非勐进。直至晚近,无论质与量,可说是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历史学研究具 有传承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初学者而言,认识先人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此亦为本套书编辑之宗旨。
作者简介
童长义
学历
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
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博士
现职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历任
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讲师、助理教授
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外国人客员研究员
着作
《神儒交涉:江户儒学中的【诚】》(1997,台北,商鼎出版社)、《伊藤仁斋研究-以【实】概念为中心》(1999,6月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德川时代儒者伊藤仁斋的【实】概念》(2002,12月收在《台大历史学报》)、《从十七世纪中日交流情势看朱顺水与日本古学派》(2003,8月收在《东亚文化圈的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
杨肃献
1955年生,金门人
学历
台大历史系学士、硕士
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
现职
台大历史系教授,主授欧洲与英国近代史
历任
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和《新史学》主编
着作
1988年荣获爱丁堡大学论文赏:Jeremiah Dalziel Prize in British History。着作包括:博士论文《The British Debateon the French Revolution》(1990)与期刊论文〈青年吉朋〉、〈英格兰有启蒙运动吗?〉、〈台湾的西洋史研究〉等
王世宗
学历
台大历史系学士、硕士
美国里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历史系博士
现职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治十九世纪英国帝国政策,且着力于文明历史的通贯解释
着作
着有《现代世界的形成-文明终极意义的探求》、并行将出版《古代文明的开展-文化绝对价值的寻求》
总序
第一篇 亚洲史
壹、总论
贰、日本史研究
参、韩国史研究
肆、东南亚史
伍、南亚史
陆、西亚史
第二篇 西洋史
壹、前言
贰、西洋古代史
参、西洋中古史
肆、西洋近代史
伍、西洋现代史
打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吸引的是序言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花费了相当篇幅阐述研究的旨趣和方法论,这对于我这样一位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他详细地解释了为何选择“世界史”这一维度来研究战后台湾,并论证了这种跨国界、跨视角的比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以往的许多台湾历史研究,往往过于聚焦于岛内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虽然详实,但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就像一个孤岛,难以解释其命运的走向。而这本书,通过“世界史”的视角,尝试将台湾置于全球化的宏大叙事中。这让我联想到,在冷战的背景下,台湾的战略地位、它与东西方阵营的关系,以及它在区域安全中所扮演的角色,无疑都与世界史的发展紧密相连。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冷战的结束对台湾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后冷战时期,台湾如何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调整其对外策略?以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也受到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又反过来对全球经济产生何种涟漪?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来揭示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勾勒出台湾在世界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轨迹。
评分读到书中关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部分,我深深地被其中的分析所折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经济成就,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国际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他细致地分析了战后初期,台湾如何利用其地理位置和劳动力优势,在美援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一过程,与同期许多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路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台湾独特的历史和社会因素。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台湾在不同时期,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例如,在七八十年代,当全球经济面临滞胀危机时,台湾的经济又如何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分析台湾在国际贸易组织和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角色和影响的。从早期的关贸总协定,到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台湾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贸易摩擦和合作,又如何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留下印记?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更详尽的案例分析,阐释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与世界经济大潮相互激流、相互作用的精彩篇章。
评分本书的第七章,关于台湾的国际参与和外交困境,是我阅读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之一。作者在这一章中,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一个中国”原则下的外交分析,而是从更宏观的世界史视角,审视台湾在联合国、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变迁。我一直对这段历史感到困惑,尤其是当一个在经济和文化上都颇具影响力的实体,在国际舞台上却屡屡遭遇挫折时。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在冷战时期,台湾如何利用其反共立场,在国际上争取有限的支持?又如何在联合国席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后,陷入外交孤立的困境?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台湾的外交困境,与当时的世界格局变化、大国关系调整,以及国际法的发展等因素联系起来。例如,非殖民化浪潮兴起,新兴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对台湾的外交空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或者,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深入,台湾如何尝试通过经济、文化等非政治途径,拓展其国际参与的空间?作者的分析,无疑为理解台湾复杂的国际身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研究并非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网络。尤其是在“世界史”这个维度下,台湾的命运与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紧密相连。书中关于台湾社会文化的变迁,也正是这种全球互动的生动体现。作者是否详细描绘了,战后初期,西方文化和思潮如何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台湾,并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和融合?例如,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对台湾民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或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台湾的社会结构、家庭观念、性别角色等,又如何随着世界的变化而悄然改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台湾的民主化进程,是否也受到了当时全球范围内民主化浪潮的影响,以及台湾的经验,又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怎样的借鉴?这种将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置于全球宏大背景下考察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能引发读者对于自身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就被它的厚重感吸引了。封面设计虽然朴素,但“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这几个字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第八册,世界史,这几个字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脱离了它所处的宏观世界背景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20世纪后半叶,那是一个风云变幻、全球格局剧烈调整的时代。台湾,作为一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洗礼,又卷入了冷战格局的特殊存在,它与世界史的互动必然错综复杂。我猜想,这本书会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台湾在这段动荡年代中的位置和发展。比如,它会如何解析战后初期,当世界各地都在进行民族独立和国家重建时,台湾的特殊处境?又或者,在冷战的框架下,台湾是如何在两大阵营的角力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并发展出独特的政治经济模式的?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台湾与美国、日本,乃至其他亚洲国家在意识形态、经济援助、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微妙关系?我尤其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将台湾的内部历史事件,如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土地改革、经济起飞等,置于全球性的思潮和事件(如反殖民主义浪潮、冷战意识形态斗争、全球化进程的初步显现)之中进行解读。这种将微观的区域历史与宏观的世界史有机结合的研究,往往能提供最深刻的洞见,也最能解答我心中关于台湾“为何如此”的疑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