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自传体裁的书,写我这五十年的成长心得,写作时间大约民国八十八年到九十二年十月间,九十三年三月总统大选前后再加这篇跋记。前半生就像一只始终在孵卵的鸡,孵了几十年都没有孵出东西来。后来把巢移到台湾大学这间「大庙」,也许这里温度够高,我边孵卵,也一边坐禅,终于悟道,五十才不惑。我找到了我生命中的宝物,拥有了生命中该有的宝贝。
现在是甚么样的心情呢?有点像在菩提树下被众神女「测试」过,才刚刚成道的佛,心情轻松平静。但奇怪的是,当我在台湾大学坐禅孵卵的五年间,我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先圣先贤都在叫我们做「真人」,我何时才会是一个真人,一个真正表里如一的真人?
也很奇怪的,你开始要悟道的时候,就开始接近真人,以往,我对于载着「假面具」的人,我还会礼貌性的恭维一下,说些肉麻希希的话,现在这种话反而说不出口了,总觉的那些言不由衷、身心分离的话简直是「附赘悬疣」。九十二年暑假期间,几个好朋友都合家到拉拉山渡假,大家高兴的说,只有好朋友见面可以说真话,在扁政府里做事没有人敢说真话,做「真人」,做真正的自己,真是快乐,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
是的,下山后又进了红尘世界,我还是要当一个「真人」。「真诚是作家的生命,虚伪是作家墯落」,若不当作家,当一个其他角色的人,想必也是相同的道理。
书中写到我前半生的政治信仰,我反省自己,是否过于操心台湾的前途。我重温康德(I. Kant)、斐希特(J. G. Fichte)与黑格尔(G. W. F. Hegel)等人的作品,试图找到答案。我也重读「列子」一书,「杞人有忧天坠者,身无所寄,废于寝食。有晓之者曰,天积气耳,奈何而崩坠乎?」。最近我甚至再温习西洋政治发展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些课程,想为台湾前途找到一条「和平安全」的路。
结果只找到台湾的「命运」,凡是属「命」的东西,都要受制于先天,就像人一出生「命」就定了。以后他也许不断努力,但那属于「后天」的改变与发展,属「先天」部份就不能改变。台湾之命运就是如此,也许真的独立个半年一年(如一八九五年的台湾民主国),但接着就要战争,又和平了五十年;「好日子过久了皮痒」,又搞独立,又带来战争,又和平……
好像康德他们说对了,历史发展的事实是如此,文明与文化都在战争与和平的拉锯之间,才不断发展演进。在这过程中,战争是一种自然的选优汰劣,弱势文明与文化就都逐一退出表演舞台。社会「进化论」如此顽强,人力介入操作又能奈何?
综观我国与西洋各国历史发展,统独问题的解决确是如此,我真是「杞人忧天」,只是人活着总希望好好过子,不要打仗。
或许,这又是文明、文化与历史发展中的「真」,只有这个才是真相,一切的人力又能如何?都只不过在「自摸」,原来搞台独只在「五个打一个」,自摸,暗爽!从中取利。
本书的副标题「一个军校生的半生尘影」。是我刻意要影显我的身份和背景,而这种「属性」我乐于一生一世保留在我心田之中。这表示我至今仍以「黄埔人」或曾是「军校生」为荣,这是退不去的图腾。
我也在台湾大学当了五年教官,现在不管我走到那里,走到天涯海角,识者都叫我「教官」,教官长,教官短的叫 尽管我已是一介草民。这个称谓我聊引以为荣,这是我一生一世,退不去的第二个图腾。
我又因「决战闰八月」、「防卫大台湾」二书,大陆方面封我一个「台湾军魂」名号,现在我的一些朋友碰面时会说,「台湾军魂」来了。一直到现在,还常有读者(军人、三军大学及不知名者)打电话给我,讨论我出版过的书中内容,我知道我对他们有帮助。我也引以为荣,我期勉自己能做得到,这是我第三个图腾。
书要出版前夕,二○○四总统大选结果,到四月初,综合各媒体观点,陈水扁以不正当手段(作票、作弊、不公平选举,操作二○万公务人员不能去投票,纵容地下电台宣传连宋配合中共,暗杀陈水扁,这些手段真是无耻。),这已是一个「非法政权」,面对一个非法政权,人民最好的办法是推翻它。面对「非法政权」,「第三次革命运动」机制应该启动,号召国民捍卫中华民国,推翻「非法政权」。
热爱中华民国的朋友们!泛蓝的朋友们!你看,李登辉、陈水扁这群「冷血笑面」又在释出「善意」,说要「倾听」、「抚平」、「和解」’「感恩」……其实背后的刀正准备要把泛蓝「五马分尸」,消灭中华民国。我们别又上当了!「第三次革命」机制启动了!如同推翻满清、袁世凯一样,推翻台独「非法政权」。这是本书出版前,我要做最沈重的唿吁!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带着一种沉淀多年的沧桑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泛黄的老照片风格的插图,隐约能看到模糊的军装轮廓,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那个年代。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名字里的“五十不惑”所吸引,五十岁,人生过半,按理说应该是最成熟、最有智慧的年纪,而“军校生”三个字又赋予了它一种青春、热血、纪律和奋斗的底色。我很好奇,一个经历过军校生涯的人,在五十岁这个节点回望过去,会留下怎样的“尘影”?是部队里的风云往事,是同学间的惺惺相惜,还是个人成长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蜕变?这本书会细致地描绘出主人公在那个特殊环境下的成长轨迹吗?那些训练的艰辛,理论的学习,战友情谊的建立,甚至是对未来人生方向的探索,是否都会在字里行间一一呈现?“尘影”这个词,又带有一种挥之不去、无法磨灭的意味,暗示着过往的经历虽已沉淀,却依旧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想,这本书或许能带领我走进一个并非人人都能体会的独特世界,去感受那份军校特有的严谨与热血,去体会一个男人在人生半百时,回首望去,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五十不惑:一个军校生的半生尘影》,就自带一种故事感。我会把它想象成一本关于成长的史诗,只不过主角的成长背景设定在军校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我很好奇,当一个少年怀揣着梦想进入军校,那意味着什么?是严格的训练,严明的纪律,还是那些关于国家、关于荣誉的宏大叙事?这本书会不会就从那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年代开始,细致地描绘军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那些早操的口号,食堂里的伙食,还有熄灯后兄弟间的低语?“半生尘影”,这个词组让我联想到的是,人生的旅途充满了各种经历,有些如同明亮的星辰,有些则如同飘忽不定的尘埃,虽然看似渺小,却构成了生命中最真实的底色。我猜想,书中定然会包含主人公在离开军校后,所经历的种种人生起伏。他会如何将军校时期所学到的品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他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又会如何克服?五十岁,这个“不惑”的年纪,我想象着,主人公一定已经拥有了相当的阅历和智慧。他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那些军校的岁月,那些人生的经历,在他眼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色彩?这本书是否会是一部充满温情的怀旧之作,还是会带有深刻的哲思,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关于成长和蜕变的故事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在特殊环境下发生的个人故事。这本书的名字《五十不惑:一个军校生的半生尘影》,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象着,一个年轻的男孩,怀揣着理想和抱负,踏入军校的大门,那一定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起点。军校的生活,想必是规律而严苛的,每一天都可能充满了汗水、泪水,以及对自我极限的不断突破。这本书会不会详细地描述那些军事训练的场景?比如,烈日下的体能训练,夜色中的战术演习,或是课堂上对理论知识的钻研?我相信,这些经历一定会在主人公的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塑造他坚毅的品格和果敢的作风。而“半生尘影”,则意味着故事不止于军校,它涵盖了主人公人生的重要阶段,那些离开军校后的职业生涯,家庭生活,以及面对人生种种起伏时的心路历程。五十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纪,回首过往,必定有许多感慨。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主人公在不同人生阶段所面临的选择与困境,以及他如何凭借军校时期培养出的信念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我期待着能从中看到一个男人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生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有一种古老而诗意的韵味,《五十不惑:一个军校生的半生尘影》。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概括,更像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提炼。“五十不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某个重要阶段的期许,代表着一种智慧的圆融和心灵的通透。而“军校生”的身份,则为这个“不惑”的年纪增添了独特的视角和经历。我想象着,作者或许会在书中描绘军校时期那些青涩而又坚定的岁月。那些统一的军装,严谨的队列,还有宿舍里兄弟们之间的点点滴滴,是否都会化作笔下的画面?作者是如何看待军校这段经历对个人成长所起到的塑造作用的?是它赋予了主人公钢铁般的意志,还是培养了他严谨细致的思维方式?更让我好奇的是,当主人公步入“五十不惑”的年纪,回首这段往事时,他会以怎样的心境去解读这些“尘影”?那些曾经的辉煌,亦或是曾经的遗憾,是否都已沉淀成一份豁达和从容?这本书是否会是一本充满回忆录色彩的读物,还是会融入更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社会变迁的思考?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一个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缩影,用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去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评分当我看到《五十不惑:一个军校生的半生尘影》这个名字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个鲜明的意象。首先是“军校生”,这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纪律严明、充满朝气的集体生活,是关于理想、信念和责任的启蒙。那些操场上的汗水,课堂里的求知,还有熄灯号后的沉默,似乎都能在书中找到踪迹。其次是“半生尘影”,这四个字又增添了岁月流转、世事变迁的沧桑感。“尘影”二字,带着一种难以捕捉却又真实存在的痕迹,像是过往岁月在心头留下的印记,有温暖,也有可能带着一丝丝的遗憾。而“五十不惑”,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节点,这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中沉淀下来的年纪,是智慧与阅历的结晶。我非常好奇,这位军校生在步入五十岁之际,究竟会如何回顾他的人生?这本书会不会详细描写他从一个热血青年蜕变成一位成熟男人的过程?那些在军校时期塑造的性格,是如何影响他之后的人生道路的?他又会如何看待那些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如同“尘影”般的回忆,是选择遗忘,还是选择珍藏?这本书是否会像一部老电影,缓缓展开,将那些曾经鲜活的画面,用文字重新呈现,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独特生命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