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 第三册:秦汉至隋唐史

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 第三册:秦汉至隋唐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战后台湾
  • 历史学
  • 秦汉史
  • 隋唐史
  • 史学研究
  • 台湾研究
  • 中华文化
  • 历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套书《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之出版,系依据2000年至2001年国科会人文研究中心《台湾人文学界近数十年来之研究成果报告一历史学门》,加以整理而成。

  所谓战后的研究成果指1945年至2000年台湾地区的历史学研究。整理方式,作有系统、有层次的阐述,全套共八册,由国立台湾大学高明士教授主编,各 册执笔者均为一时之选,此即古伟瀛、高明士(第一册总论),林天人(第二册先秦史),宋德?、甘怀真、沈明得(第三册秦汉至随唐史),韩桂华、王明荪(第 四册宋辽金元史),吴智和、赖福顺(第五册明清史),林正珍、刘瑞宽(第六册中国近现代史),林玉如,李毓中(第七册台湾史),童长义、杨肃献、王世宗 (第八册世界史)等主要内容,在于了解台湾地区的历史学梗概及其研究动向。至于学者出身于台湾,而在海外发表之重要着作,进而对台湾学界有重要影响时,乃 由作者斟酌收进;但海外学者在台湾法表之着作则不收录,翻译作品亦不收录。

  由本套书可窥知台湾近50多年来的历史学研究,因受政局牵连影响, 而有若干阶段性的变化.为了解台湾历史学研究的延续性,本套书对1945年以前在台湾的历史学成果,几乎无所继承.1945年至1980年之间,因为戒严 关系,历史学研究乃受到严格限制。直到1987年,解除戒严令,学界研究才获得突非勐进。直至晚近,无论质与量,可说是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历史学研究具 有传承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初学者而言,认识先人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此亦为本套书编辑之宗旨。

作者简介

宋德熹

现职
中兴大学历史系教授
学历
台大历史研究所博士-1991年
着作
《陈寅恪中古史学探研-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为例》,以及〈唐代的妓女〉、〈唐武士?事蹟辩证-兼论家世对武则天策立为后的影响〉、〈「关陇集团」中代北外戚家族的角色与地位〉、〈薛仁贵与薛元超:唐代河东薛氏门风的两种典型〉、〈陈寅恪「关陇集团」学说的新诠释〉、〈安史之乱前后唐代门第家族势力的推移〉等论文三十余篇
研究领域
魏晋南北朝隋唐社会文化史

甘怀真

现职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暨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兼执行祕书
学历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1981年
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1985年
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1988年
着作
着有《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唐代京城社会与世大夫礼仪之研究》、《中国通史》、《隋唐史》、《中国文化史》等书及论文多篇

沈明得

学历
辅仁大学历史系学士、中兴大学历史学硕士、现就读于中兴大学历史学博士班
现职
朝阳科技大学、弘光科技大学、静宜大学兼任讲师
着作
硕士论文《汉代牧师苑研究》,最近着有《苑里镇志?建设篇》、《苑里镇志?卫生篇》、〈唐代全国人口数字之检讨〉、〈台湾学者研究睡虎地秦简概况〉、〈简牍检署考校注〉等

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 系列丛书导言 本丛书旨在全面梳理自1945年国民政府迁台以来,台湾史学界在各个历史时期研究的演进、主要议题、方法论的转变及其学术贡献。1945年至2000年,是台湾历史学经历剧烈转型与成熟的关键半个世纪。在政治高压与学术自由逐渐拓展的背景下,岛内史学研究不仅回应了本土的社会变迁与身份认同的探索,也积极吸收国际史学的前沿思潮,形成了多元且富有活力的学术景观。 本系列共五册,旨在系统勾勒出这一复杂时期的学术图景: 第一册:总论与史学理论的变迁 (1945-2000) 本册聚焦于战后台湾史学界整体的结构性变化与思想脉络的演进。重点探讨战后初期“正统史学”的建构与挑战,以及随后的“史学革命”——即史料学、史学史研究的兴起,特别是批判史学思潮的引入,如年鉴学派、年鉴学派的某些面向的借鉴,以及社会史、文化史研究范式的初步尝试。本册将分析台湾史学界如何处理“大中国史观”与“台湾本土史观”之间的张力,并考察在解除戒严前后,学术规范与思想解放对史学研究范式带来的深远影响。重点分析重要史学机构(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南迁后的重组、大学历史系的发展)在学术生态中的角色定位。 第二册:明清至近现代史研究的拓展 (1945-2000) 本册详细考察了在战后台湾,明清史与近现代史研究的成果与转向。在明清史领域,研究者们开始超越传统政治史的叙事,深入到社会结构、商业网络、地方精英的互动,以及边缘群体的研究。重点关注清代台湾社会(如闽粤移民、原住民关系、开垦史)研究的兴起及其如何与整体清史研究形成互补与张力。 近现代史部分是战后台湾史学研究的重镇之一。本册将剖析国共内战史、抗日战争史研究如何逐步摆脱纯粹的政治宣传叙事,转向对社会动员、战争记忆与地方经验的关注。尤其重要的是,本册将详述台湾自身现代化进程研究的深化,包括日治时期(1895-1945)研究的独立性确立,以及战后经济起飞与社会变迁史的初步构建。这一时期,对于“资产阶级形成”、“工人运动”、“妇女地位”等议题的关注,标志着史学研究开始向社会经济史和文化史领域大幅倾斜。 第三册:古典史与古代史研究的新视野 (1945-2000) 本册将重点回顾在战后台湾史学界内部,针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先秦至隋唐时期的研究。尽管资源和关注点在一定程度上被近现代史研究分流,但古典史的研究依然维持了稳健的发展,并展现出方法论上的创新。 秦汉史部分: 研究重心逐渐从对制度变迁的宏观把握,转向对社会阶层、法律制度的细致考察。例如,对秦汉赋税制度、里耶秦简(尽管史料发现主要在大陆,但其研究方法和对汉代社会经济的理解在台湾学界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应用)等新史料的关注,促使研究者更侧重于社会史的视角来解读帝国体制的运作。对“儒家思想的政治化”以及“帝国边界与边疆治理”的研究也成为重要的议题。 魏晋南北朝史部分: 这一时期的研究,在台湾史学界独具特色。研究者深入探讨了门阀制度的演变、士人阶层的文化取向、宗教(特别是佛教)在社会动荡中的角色,以及民族融合的复杂过程。不同于强调大一统的传统叙事,台湾学界更侧重于“分裂时期”的社会心态、地方化倾向和文化多元性。对魏晋清谈、玄学研究的深入,反映了对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关注。 隋唐史部分: 隋唐五代史的研究,着重于分析帝国的再造、制度的成熟与后期的危机。对科举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均田制的瓦解、赋税制度(如租庸调到两税法的转变)的社会后果、以及唐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民族关系等议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此外,对唐代文化,特别是诗歌、宗教艺术(如敦煌学,尽管直接参与者较少,但相关理论影响深远)的研究,也提供了理解当时社会面貌的独特窗口。 本册强调,虽然这些研究集中于古代中国,但研究者的理论框架往往受到当时本土史学思潮的影响,如在解释社会结构变迁时,尝试引入更具社会学色彩的分析工具,避免了纯粹的“帝王将相”式的线性叙述。 第四册:台湾史与原住民史的独立建构 (1945-2000) 本册是本系列中对台湾史学界最重要贡献的梳理。重点在于“台湾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领域的形成过程。 日治时期史研究: 战后台湾史学界对日治时期(1895-1945)的研究从最初的抗日史观,逐渐转向对殖民地现代化、社会分层、以及日本文化政策影响的客观评估。对殖民地经济结构、公共卫生建设、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其对台湾社会转型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挖掘。 台湾本土社会经济史: 这一部分探讨了清代台湾社会(1683-1895)的研究如何从侧重于移民冲突和械斗,转向对农业经济的精细分析、商业贸易路线的构建、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运作。 原住民史研究的萌芽与发展: 尽管原住民史的研究在1980年代后才真正迎来爆发期,但本册将追溯1945年后早期学者对高山族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的初步记录与研究,分析其在官方“山地平地化”政策背景下的艰难处境,以及在1990年代后,研究范式如何从“文化人类学模式”转向关注原住民的能动性与历史进程。 第五册:史学理论、史料整理与跨学科对话 (1945-2000) 本册作为总结和方法论反思之作,着重于战后史学研究的工具箱建设。 史料的整理与运用: 探讨了战后台湾在重要档案(如国民政府档案、日治时期官署档案)的接收、整理与开放过程中的努力与限制。重点分析了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型史料在台湾史研究(特别是社会运动史、族群关系史)中的广泛运用与方法论上的争议。 跨学科对话: 梳理了历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批评在1945-2000年间的互动。例如,史学研究如何吸收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来理解地方社会,以及社会学理论如何被用于分析台湾的现代化困境与政治转型。 史学教育与国际交流: 分析了大学历史系课程设置的变化,如何反映了史学研究的转向。同时,梳理了台湾史学界与欧美、日本、韩国等学术共同体的交流,以及这些交流对台湾史学研究范式更新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本丛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细致的学术地图,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台湾史学界如何构建知识体系、进行历史解释,并最终确立其在东亚史学版图中的独特地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总序

第一篇 秦汉史
壹、总论
贰、秦汉政治演变
参、秦汉政治制度
肆、对外关系
伍、社会经济
陆、思想学术
柒、史学史
捌、人物
玖、历史地理
拾、简牍
拾壹、展望

第二篇 魏晋南北朝史
壹、前言
贰、魏晋南北朝的政局
参、魏晋南北朝的对外关系
肆、社会经济

第三篇 隋唐史
壹、前言
贰、通论
参、政治、制度史专题
肆、社会经济
伍、学术思想
陆、史学史
柒、人物传记
捌、历史地理
玖、对外关系
拾、敦煌学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阅《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第三册,尽管封面上赫然写着“秦汉至隋唐史”,我所期待的阅读体验,却超越了对具体朝代历史叙述的简单期待。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作一个观察窗口,去洞悉1945年至2000年间,台湾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论。我好奇的是,在那个历史语境下,学者们如何处理这段奠基中国文明重要时期的历史?他们会对诸如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民族融合的进程,或是学术思想的演变等议题,呈现出怎样的解读?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台湾的史学家们是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史学精髓的同时,又受到西方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别于大陆的学术传统。我会特别留意他们对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以及在解释历史现象时所秉持的原则和倾向。这不仅仅是对历史本身的探索,更是对一段时期内学术思潮和研究取向的考察。

评分

对于《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第三册,尽管其标题落脚于“秦汉至隋唐史”,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其作为“战后台湾历史学研究”系列中的一员所承载的学术意义。我想知道,在1945年至2000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台湾的史学界是如何处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的。特别是这段时期,台湾经历了社会、政治的巨大变迁,这种外部环境的改变,又如何渗透到历史研究的内部,影响了学者们对遥远历史时期的认知与阐释?我非常好奇,他们会对这段奠定中国历史基本格局的时期,进行怎样的学术建构?是侧重于国家形成与制度的演进,还是更关注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复杂性?亦或是,在有限的学术资源和特定的研究导向下,他们的研究重点会聚焦在某些被忽略的边缘史料,抑或是提出全新的史学命题?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关于秦汉至隋唐的具体史实复述,而是能够透过这些研究,窥见战后台湾史学界的研究方法、理论取向以及时代背景对其学术视野的塑造。

评分

即便《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第三册的标题是“秦汉至隋唐史”,我阅读的重点也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梳理。我更感兴趣的是,在1945年至2000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台湾的史学界是如何建构和理解中国古代史的。我想深入了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台湾的学者们是如何选取史料、运用理论,以及他们对秦汉至隋唐这一漫长而关键的历史时期,会呈现出怎样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范式。是侧重于制度史的研究,还是更关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细节?抑或是,在史料的解读上,会因为历史的特殊性而产生独特的洞见?我希望透过这本书,能窥见当时台湾学术界在处理中国古代史时的学术旨趣、研究方法,以及这种研究如何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学术思想演变的一种观察。

评分

这套“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系列,虽然第三册的书名指向了“秦汉至隋唐史”,但我对这部分内容其实充满了一种期待,而非简单阅读。我更倾向于去探究,在20世纪末的台湾学术界,学者们是如何看待、解读,乃至重构中国古代史的。尤其是在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复杂情感和独特视角的语境下,他们会选择哪些史料,运用何种理论框架,以及他们对“秦汉至隋唐”这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又会勾勒出怎样的历史图景?我好奇的是,他们是否会强调某些政治、经济或文化上的变迁,又会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赋予不同于大陆学界的解读?例如,对于统一帝国建立的制度探索,对于文化融合的多元视角,或者是在社会结构变动的细节处理上,是否会因为身处台湾的地理和政治位置,而产生独特的洞见?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术视角的碰撞与启发,看看在那个时代,历史的笔触如何在台湾的学术殿堂里,描绘出那些久远却又不断被重新诠释的过去。

评分

这套《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的第三册,虽然点明了“秦汉至隋唐史”的主题,但我更愿意从中探寻一种别样的学术脉络。我想了解,在1945年至2000年间,身处台湾的史学研究者们,是如何看待和解读中国古代史的,尤其是对于奠定中华文明根基的秦汉至隋唐时期。他们的研究是否会因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而在史料的选择、历史事件的侧重以及人物评价上,展现出与大陆学界不同的特点?我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研究背后的学术精神与时代印记。例如,在探讨汉代大一统的形成、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碰撞,或是隋唐的开放包容时,台湾的学者们会从哪些独特的角度切入,又会强调哪些被我忽视的方面?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启发思考、拓展视野的学术对话,而非简单的历史事件陈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