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書《戰後颱灣的曆史學研究:1945-2000》之齣版,係依據2000年至2001年國科會人文研究中心《颱灣人文學界近數十年來之研究成果報告一曆史學門》,加以整理而成。
所謂戰後的研究成果指1945年至2000年颱灣地區的曆史學研究。整理方式,作有係統、有層次的闡述,全套共八冊,由國立颱灣大學高明士教授主編,各 冊執筆者均為一時之選,此即古偉瀛、高明士(第一冊總論),林天人(第二冊先秦史),宋德?、甘懷真、瀋明得(第三冊秦漢至隨唐史),韓桂華、王明蓀(第 四冊宋遼金元史),吳智和、賴福順(第五冊明清史),林正珍、劉瑞寬(第六冊中國近現代史),林玉如,李毓中(第七冊颱灣史),童長義、楊肅獻、王世宗 (第八冊世界史)等主要內容,在於瞭解颱灣地區的曆史學梗概及其研究動嚮。至於學者齣身於颱灣,而在海外發錶之重要著作,進而對颱灣學界有重要影響時,乃 由作者斟酌收進;但海外學者在颱灣法錶之著作則不收錄,翻譯作品亦不收錄。
由本套書可窺知颱灣近50多年來的曆史學研究,因受政局牽連影響, 而有若乾階段性的變化.為瞭解颱灣曆史學研究的延續性,本套書對1945年以前在颱灣的曆史學成果,幾乎無所繼承.1945年至1980年之間,因為戒嚴 關係,曆史學研究乃受到嚴格限製。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令,學界研究纔獲得突非猛進。直至晚近,無論質與量,可說是學術研究的黃金時期。曆史學研究具 有傳承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初學者而言,認識先人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此亦為本套書編輯之宗旨。
作者簡介
宋德熹
現職
中興大學曆史係教授
學曆
颱大曆史研究所博士-1991年
著作
《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以《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為例》,以及〈唐代的妓女〉、〈唐武士?事蹟辯證-兼論傢世對武則天策立為後的影響〉、〈「關隴集團」中代北外戚傢族的角色與地位〉、〈薛仁貴與薛元超:唐代河東薛氏門風的兩種典型〉、〈陳寅恪「關隴集團」學說的新詮釋〉、〈安史之亂前後唐代門第傢族勢力的推移〉等論文三十餘篇
研究領域
魏晉南北朝隋唐社會文化史
甘懷真
現職
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暨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執行祕書
學曆
颱灣大學曆史係學士-1981年
颱灣大學曆史學研究所碩士-1985年
颱灣大學曆史學研究所博士-1988年
著作
著有《唐代傢廟禮製研究》、《唐代京城社會與世大夫禮儀之研究》、《中國通史》、《隋唐史》、《中國文化史》等書及論文多篇
瀋明得
學曆
輔仁大學曆史係學士、中興大學曆史學碩士、現就讀於中興大學曆史學博士班
現職
朝陽科技大學、弘光科技大學、靜宜大學兼任講師
著作
碩士論文《漢代牧師苑研究》,最近著有《苑裏鎮誌?建設篇》、《苑裏鎮誌?衛生篇》、〈唐代全國人口數字之檢討〉、〈颱灣學者研究睡虎地秦簡概況〉、〈簡牘檢署考校注〉等
總序
第一篇 秦漢史
壹、總論
貳、秦漢政治演變
參、秦漢政治製度
肆、對外關係
伍、社會經濟
陸、思想學術
柒、史學史
捌、人物
玖、曆史地理
拾、簡牘
拾壹、展望
第二篇 魏晉南北朝史
壹、前言
貳、魏晉南北朝的政局
參、魏晉南北朝的對外關係
肆、社會經濟
第三篇 隋唐史
壹、前言
貳、通論
參、政治、製度史專題
肆、社會經濟
伍、學術思想
陸、史學史
柒、人物傳記
捌、曆史地理
玖、對外關係
拾、敦煌學
即便《戰後颱灣的曆史學研究:1945-2000》第三冊的標題是“秦漢至隋唐史”,我閱讀的重點也並非僅僅是曆史事件的梳理。我更感興趣的是,在1945年至2000年這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颱灣的史學界是如何建構和理解中國古代史的。我想深入瞭解,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颱灣的學者們是如何選取史料、運用理論,以及他們對秦漢至隋唐這一漫長而關鍵的曆史時期,會呈現齣怎樣的學術觀點和研究範式。是側重於製度史的研究,還是更關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細節?抑或是,在史料的解讀上,會因為曆史的特殊性而産生獨特的洞見?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窺見當時颱灣學術界在處理中國古代史時的學術旨趣、研究方法,以及這種研究如何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是對學術思想演變的一種觀察。
评分對於《戰後颱灣的曆史學研究:1945-2000》第三冊,盡管其標題落腳於“秦漢至隋唐史”,我個人更感興趣的是其作為“戰後颱灣曆史學研究”係列中的一員所承載的學術意義。我想知道,在1945年至2000年這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颱灣的史學界是如何處理中國古代史的研究的。特彆是這段時期,颱灣經曆瞭社會、政治的巨大變遷,這種外部環境的改變,又如何滲透到曆史研究的內部,影響瞭學者們對遙遠曆史時期的認知與闡釋?我非常好奇,他們會對這段奠定中國曆史基本格局的時期,進行怎樣的學術建構?是側重於國傢形成與製度的演進,還是更關注文化交流與民族融閤的復雜性?亦或是,在有限的學術資源和特定的研究導嚮下,他們的研究重點會聚焦在某些被忽略的邊緣史料,抑或是提齣全新的史學命題?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關於秦漢至隋唐的具體史實復述,而是能夠透過這些研究,窺見戰後颱灣史學界的研究方法、理論取嚮以及時代背景對其學術視野的塑造。
评分這套“戰後颱灣的曆史學研究:1945-2000”係列,雖然第三冊的書名指嚮瞭“秦漢至隋唐史”,但我對這部分內容其實充滿瞭一種期待,而非簡單閱讀。我更傾嚮於去探究,在20世紀末的颱灣學術界,學者們是如何看待、解讀,乃至重構中國古代史的。尤其是在一個對中國曆史有著復雜情感和獨特視角的語境下,他們會選擇哪些史料,運用何種理論框架,以及他們對“秦漢至隋唐”這段承前啓後的關鍵時期,又會勾勒齣怎樣的曆史圖景?我好奇的是,他們是否會強調某些政治、經濟或文化上的變遷,又會對某些曆史人物或事件賦予不同於大陸學界的解讀?例如,對於統一帝國建立的製度探索,對於文化融閤的多元視角,或者是在社會結構變動的細節處理上,是否會因為身處颱灣的地理和政治位置,而産生獨特的洞見?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學術視角的碰撞與啓發,看看在那個時代,曆史的筆觸如何在颱灣的學術殿堂裏,描繪齣那些久遠卻又不斷被重新詮釋的過去。
评分當我翻閱《戰後颱灣的曆史學研究:1945-2000》第三冊,盡管封麵上赫然寫著“秦漢至隋唐史”,我所期待的閱讀體驗,卻超越瞭對具體朝代曆史敘述的簡單期待。我更傾嚮於將其視作一個觀察窗口,去洞悉1945年至2000年間,颱灣學術界對於中國古代史研究的獨特視角和方法論。我好奇的是,在那個曆史語境下,學者們如何處理這段奠基中國文明重要時期的曆史?他們會對諸如中央集權製度的確立、民族融閤的進程,或是學術思想的演變等議題,呈現齣怎樣的解讀?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颱灣的史學傢們是如何在繼承中國傳統史學精髓的同時,又受到西方史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影響,從而形成一種有彆於大陸的學術傳統。我會特彆留意他們對史料的選擇和運用,以及在解釋曆史現象時所秉持的原則和傾嚮。這不僅僅是對曆史本身的探索,更是對一段時期內學術思潮和研究取嚮的考察。
评分這套《戰後颱灣的曆史學研究:1945-2000》的第三冊,雖然點明瞭“秦漢至隋唐史”的主題,但我更願意從中探尋一種彆樣的學術脈絡。我想瞭解,在1945年至2000年間,身處颱灣的史學研究者們,是如何看待和解讀中國古代史的,尤其是對於奠定中華文明根基的秦漢至隋唐時期。他們的研究是否會因為特定的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而在史料的選擇、曆史事件的側重以及人物評價上,展現齣與大陸學界不同的特點?我關注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是研究背後的學術精神與時代印記。例如,在探討漢代大一統的形成、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碰撞,或是隋唐的開放包容時,颱灣的學者們會從哪些獨特的角度切入,又會強調哪些被我忽視的方麵?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啓發思考、拓展視野的學術對話,而非簡單的曆史事件陳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