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天佐现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为国际着名物理学家,主攻表面物理和奈米科学,曾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助教授、副教授、教授和杰出教授。1990年回国担任中研院物理所所长,1999年卸任,现任特聘研究员。
他也是物理所表面与奈米科学实验室主持人,曾经发表学术论文约300篇,专书三册由Elsevier及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他曾经应邀到过苏联、日本、大陆、波兰等十多国家演讲和讲学,荣获不少奖项,在1992年被选为中研院院士。
本书描述他曲折而有趣的成长与求学过程、留学生涯、学术研究的甘与苦,以及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书后附有其一些时事短评和散文。
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写出自己一生有趣的回忆。因为其父亲只上过小学,在社会上吃亏不少,因此特别重视小孩的教育。他和鸾生兄弟天佑也因天资聪颖一路求学过程相当顺利,他初中即考取台中一中,因为父亲坚持工业兴国,高中去读台中高工。当时他已达反叛年龄,会批评老师满口胡言,因而有一天被导师约谈,最后闹到校长室被校长训诫了好多次,他说:「这和阿扁成绩好被请到校长室褒奖一番刚好相反,也难怪他能当上总统,而同样奋斗了一生的我,只能当个满腹牢骚,喜爱唠叨的教授。」念高工的好处是功课轻松,让他过了一段活泼而又愉快的高中生活。
之前一段插曲,作者在国小二年级时生了一场大病,发高烧后精神恍惚,类似智障,刚好是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肉类缺乏,为了健康,邻居千劝百劝要他多吃没人要的猪脑。脑花汤是真正化学课堂上常提到的「无嗅无味」的化合物,吃久了,让他一看到就想呕吐。
但作者幽默的说:「几年前动物行为科学家发现,猪其实是最聪明的动物,吃脑补脑,乃自我解嘲后来能当上大学教授并被选为院士,全都得自猪公们的智慧。」
高工毕业后考过就业考试,作者被分配到电信局工作,工作两年后,他迷迷煳煳跟着再去大学联考,没有想到一试成功,考上第一志愿的师大理化系。
他直言,当时的台湾可说处于科学的「真空态」,系里没有一位教授拥有硕士学位,博士更不用了,但师大却提供了他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一直认为自我学习和同学间相互观摩与竞争,才是大学教育的真谛,至少在找不到良师指导的情况下,也只好在真空里自求成长。为了期毕业后赴美留学时不至于落后老美同学,他有空就到台大大门对街翻版书书店,找些美国大学物理教科书自己细读。作者告诉我们他的学习方法是上完课,当天上先花点时间复习,清楚当天的功课,严格遵守「今天的功课今天做」的原则。
考试一到,都觉得轻松容易。
毕业后他被台大医院挑选到放射线科服务,因此一开始就和中学教学绝缘。他在台大医院服务三年,其间当了一年半兵,服完役他就申请到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当研究生。到宾州后他不久便结婚生子,经济压力逼使他按部就班上课和研究,四年完成博士学位。
拿到博士,在论文指导教授极力推荐下,他继续留在母校服务,从此进入艰苦的研究和教学生涯,一九九○年毅然回国服务于中研院物理所迄今。
日子漫长却过得真快,转眼间作者已届退休年龄,但他仍然记得大学时在真空中自求成长的那段快乐日子。一生由于表面科学实验需要,他几乎天天为达到仪器的更高度真空伤脑筋,乃打趣自己是一生都在真空中成长与生活的人。
他有次被实验室一位秘书的天真问题难倒,她问真空的意思是什么都没有,他们整天在没有之中研究些什么。
这一问道出了他写这本书的动机,即使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一生也有不少回忆的事,而且除了严肃面外,也会有有趣的轻松面,这些趣事或许还能让读者莞尔一笑。
作者简介:
郑天佐
国际知名表面物理、奈米科学和原子分辨率显微学专家。
主攻表面物理和奈米科学,曾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助教授、副教授、教授和杰出教授。
1990年回国担任中研院物理所所长,1999年卸任,现任特聘研究员。
他也是中研院物理所表面与奈米科学实验室主持人,曾经发表学术论文约300篇,专书三册,由Elsevier及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他曾经应邀到过苏联、日本、大陆、波兰等十多国家演讲和讲学,荣获不少奖项,在1992年被选为中研院院士。
他也获有不少荣誉,也是第三国际科学院院士。
这本书的名字,用“在真空中求成长”来形容郑天佐院士的一生,着实引人深思。 在我看来,这种“真空”可能并非指物理上的空无一物,而更多地象征着一种环境的单调、资源的匮乏,甚至是精神上的孤寂。 想象一下,在一个缺乏外界干扰、缺乏即时反馈的“真空”状态下,一个人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激发内在的动力,如何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成长”。 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情。 我推测,书中关于郑院士成长的回忆,不会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会深入探讨他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是如何构建起自己强大的精神世界和知识体系的。 也许,他曾经经历过一段不被理解的时期,也许,他曾经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这种“在真空中求成长”,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策略,更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创造的精神写照。 我好奇,在这本书中,我是否能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自身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智慧和勇气。 这种经历的分享,对于任何一个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瓶颈的人来说,都将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郑天佐院士的名字,对我来说,总带着一股神秘而又亲切的光环。虽然我还没有翻开这本书,但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 “在真空中求成长”,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意象。真空,通常意味着寂静、空旷,甚至是一种缺乏支撑的环境。而“成长”,则是生命的蓬勃向上,是知识的不断积累,是精神的日益丰满。将这两者结合,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而坚韧的身影,在最不被看好的土壤里,却孕育出了参天大树。 我想,郑院士的一生,必然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他所处的时代,科学探索的道路可能并不平坦,充满了挑战与未知。或许,这本书将带领我走进那个年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科学家的心路历程。我期待着,能够从字里行间窥见他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克服障碍,如何在看似“真空”的环境中,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攀登上科学的巅峰。这种“成长”,不仅仅是个人成就的获得,更是对人类智慧边界的拓展,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好诠释。 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的回忆,或许会涉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科学难题,以及他如何以一种独特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去解决它们。这种思考过程,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我来说,将是无价的宝藏。
评分读到《在真空中求成长:郑天佐院士一生有趣的回忆》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身处寂静世界,却怀揣着火热梦想的学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 “在真空中求成长”,这几个字,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经历的概括,更是一种象征,一种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颂。 我非常好奇,郑院士所经历的“真空”,究竟是指什么? 是指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 是指学术思想的孤立? 还是指他在某种意义上,承受着不被理解的压力? 我相信,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真空”的客观描述,而更会深入挖掘他在其中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和强大内心。 我期待着,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在看似不利的环境下,依然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找到支撑自己不断前行的内在力量。 这种“成长”,是一种超越物质限制、超越外部评价的内在升华,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 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这种“真空”状态下,找到自己前进方向的启示。
评分初见这本《在真空中求成长:郑天佐院士一生有趣的回忆》,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严肃的学术讲座,而是更加生动、更加鲜活的画面。 “有趣的回忆”,这几个字瞬间打破了我对科学巨匠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本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书。 我不禁好奇,一位在科学领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院士,他的生活中又会有怎样的“有趣”故事呢? 是他在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是他在学术交流中的妙语连珠?还是他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之间发生的那些令人捧腹或感人至深的点滴?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郑院士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许,我们会看到他年轻时的青涩与梦想,看到他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与豁达,看到他对科学的热爱是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那些“有趣”的回忆,或许能够让我们更真实、更立体地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不仅仅是他的学术成就,更是他作为一个鲜活个体,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拥有的独特个性和人生智慧。 这种从“有趣”入手,去解读一位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无疑是一种非常吸引人的视角,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郑天佐院士一生有趣的回忆”——单单是这个副标题,就立刻勾起了我作为普通读者的好奇心。 我们常常将科学家视为遥不可及的智者,他们的生活似乎总是与严谨的公式、复杂的实验紧密相连,而“有趣”二字,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他们生活化、人情化世界的窗户。 我设想着,这本书里会不会有郑院士在求学路上,遇到的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窘境? 或者,他与同事、同行之间,在科研攻关之余,那些充满智慧火花的交流,甚至是一些小小的“较劲”? 还有,对于一位生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科学家,他的家庭生活,他与子女的互动,又会是怎样的“有趣”呢? 我觉得,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有趣”细节,才能让我们真正触碰到一个伟大灵魂的温度,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在平凡生活中所展现出的不凡智慧。 “有趣”的回忆,不代表没有深度,反而可能蕴含着更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们就像闪烁的星光,点缀在严谨的科学星空中,让整个星图更加生动、更加迷人。 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些“有趣”的笔触,去了解郑院士丰富而多彩的人生,去感受他身上那种独有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