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东渡发现了日本?法显迷航发现了美洲?
寻找香格里拉、攀越女神故乡、倾听沙海旋律、揭开黄河身世。
跟着两汉使者、晋唐高僧、蒙古铁骑、郑和船队,一起来「中国地理大发现」!
张骞涉险西域,丝绸有路;玄奘千里跋涉,佛祖西来;郑和千帆扬海,七下西洋……。
黄河之水哪里来?沙漠如何从死寂走出希望?沧海几度变桑田?
「地理大发现」原指十五至十七世纪以欧洲人为主角、以新航路的开辟及新大陆的发现为主要内容的通称,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中国的地理大发现,则全面探讨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因军事行动、宗教追求、陆路开辟、航海活动、地理探险等种种原因所取得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相关成果,题材新颖、发前人所未发。
编者简介
胡阿祥,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自幼好历史、地理及文学。35岁前,先后在复旦大学攻读历史本科与历史地理研究生,并在南京大学取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6年至今,出版专着及各类书籍十余种,发表论文及散文近两百篇,主编丛书多部。喜烟、酒、茶、书,自命陋室曰「四喜斋」。
彭安玉,1962年生,江苏江都人。受扬州文化之薰陶,喜地理、爱旅游、崇自然、好散文。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
前言:中国的「地理大发现」
第一篇 从中原到四夷——地理视野的拓展
第二篇 从平地到高山——地理知识的递进
第三篇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地理环境的演变
第四篇 谁是地理大发现第一人?
地球的年龄大约有五十亿年。到了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了人类。年轻的人类仅仅为了发现地球上古老的七大洲、四大洋,所花费的时间就几乎与人类已有的历史共短长!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显得非常非常渺小。而相对于地球上的个人、家族、民族以至民族群来说,地球又显得太大太大。这太大太大的地球,让渺小的人类一直走在探索与发现的途中!探索与发现自身、探索与发现历史、探索与发现自身与历史赖以存在的地理空间,这些,对于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是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永恆使命!
地理空间之于人类,是生存繁衍的基础。人类离不开地理空间,拓展地理空间、探索地理世界、认识宏观与微观的地理事物,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每一次的地理发现,都是人类历史长河里激荡的浪花,都是人类历史乐章中强劲的旋律。浪花一闪而过,旋律转瞬即逝,然而地理发现,却是值得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永远纪念的……。
既往的地理发现的历史,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欧洲人于十五世纪中后叶至十七世纪末叶的所谓「地理大发现」。这持续两个多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中世纪晚期至近代初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南极洲以外的地球上的各大洲,以及各大洋、各地区,直接地、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其间的风云人物,如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叶尔马克、哈德逊、巴伦支等等,人们也都耳熟能详。
但让中国人倍感遗憾的是,虽然中国的富裕、文明、发达,激起了欧洲探险家冒险远游的热情及开辟新航路的欲望,从而成为诱发「地理大发现」的直接动因之一;然而,毕竟中国人没有直接参与这场「地理大发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因此而落后了,因此而被动挨打。对于这样的沉重话题,诸多学者进行了反思,如张箭先生认为,软弱而短暂的远航动因,狭隘的大地观,传统地图的缺陷,重陆轻海的观念和探险取向,地理条件和地缘政治的制约,优越的经济地理状况的负面作用,终于使得中国缺席了「地理大发现」。
读史明鑑。过去的苦痛与教训,我们必须记取;然而往昔的辉煌与现时的伟绩,我们也不能忘记与无视。在地理发现领域,无可讳言我们一度落后,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不仅曾经居于先进的行列,我们也正在进入先进的行列。这是我们民族的荣光!这也是我们编写这本《中国地理大发现》的旨趣所在。
旨趣既明,关于「中国地理大发现」,还有几点需要稍加说明:
其一,作为习惯的提法或术语,「地理大发现」一般特指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以欧洲人为主角、以新航路开辟为主要内容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与此比附,则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指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对自身与周边地理环境的探索和认知,指以中土为中心的中原文明对自身与域外地理环境的探索和认知,指文明社会对前所未知的地理世界的探索和认知。当然,这绝不意味着被「发现」的地理世界中文明的缺乏,也不意味着轻视或贬低新「发现」地区、新「到达」地区的文明或文化。
其二,在具体撰述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不拘泥于概念,而是将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因军事行动、宗教追求、陆路开辟、航海活动、地理探险、科学考察、学术研究等种种原因所取得的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有关的重要成果,都纳入了「中国地理大发现」的范围之内。
其三,大约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一些西方人或出于个人兴趣的驱使,或出于宗教传播的需要,或出于殖民掠夺的目的,纷纷来到中国边疆地区旅行、考察、探险,在地理发现方面取得了颇多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西方人的地理发现往往难以真正深入。接踵其后的中国学者、探险家,则大多最终获得了对它们全面的认识与正确的结论。
写作《中国地理大发现》,自始至终,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仿佛我们自己正在跋涉的途中,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发现者的无畏、发现过程的艰难和发现后的喜悦;我们也真诚地希望能与读者诸君一同分享这种特别的感受。为了这样的希望,我们努力追求清新活泼的文风、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情理交融;而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引用了一些前辈时贤的调查资料或研究成果,在此谨致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人合作的成果。由南京大学胡阿祥教授规划,拟定中心内容,修改定稿,并选配了大部分图片;江苏行政学院彭安玉教授承担了较多的写作任务(第一编第5章,第二编第1、5、6、7、8章,第三编第1、3、6、7章);其余分别由南京大学刘志刚(第一编第1、3章,第二编第2、3、4章)、胡正宁(第一编第1、4章)、汪亮(第一编第2章,第三编第5章)、韩文宁(第四编第1、2章)、邢东升(第三编第2章)、李欢(第三编第4章)诸君完成。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说过:「在现象和生命力的普遍波动中……我们每向自然世界前进一步,它就又把我们引向新的迷宫的入口。」显然,人类认识地理世界的路程是永无止境的,对中国地理的探索之路也将一直走下去,也许新的、更激动人心的地理大发现就在明天!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中国地理发展历程的书籍,并且最好能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中国地理大发现》这本书可以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期或者某个特定的事件,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地理认知和实践的演变。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史料考证上的严谨态度,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争议性问题,也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读到关于古代中国对周边地区地理认知的章节时,我才意识到,原来在很早的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对广阔的疆域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并且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录。书中对一些古代地理学家和探险家的生平事迹的介绍也十分生动,他们的执着、坚韧和探索精神,着实令人动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古代水利工程和交通网络建设的章节,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中国人如何通过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的航海技术和地理测绘方法颇感兴趣,总觉得那些在没有先进科技的年代,古人是如何做到远洋航行并绘制出精准的地图的,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中国地理大发现》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给了我极大的满足。作者详细介绍了古代中国在天文、数学、测量等方面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如何应用于地理探索。书中对古代罗盘、星盘等导航工具的讲解,让我对古人的智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书中也讲述了许多古代探险家在航行中遇到的挑战,例如季风、海流、航道辨识等等,以及他们是如何凭借经验和智慧克服这些困难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古代海图的分析,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和符号,却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和航海经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伟大的地理发现,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希望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和探险精神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仿佛置身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的身边,他带着你穿越时空的隧道,亲身感受中国地理版图的形成和演变。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深度和学术性。我一直对一些古代的地理传说和神话故事很感兴趣,这本书就将这些传说与史实相结合,解释了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地理依据。例如,关于一些山川的命名,书中就提供了许多有趣的考证,让我对这些地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代探险家如何克服艰难险阻,探索未知世界的描写,那些关于穿越沙漠、攀登高峰、远渡重洋的经历,读起来真是惊心动魄。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地理探索不仅仅是发现新的土地,更是对人类自身极限的挑战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的体现。对于喜欢阅读历史、地理以及探险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珍品,它会打开你对中国地理的新视角。
评分这套书真的太棒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那些伟大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充满好奇,虽然我知道郑和下西洋,但对于其他鲜为人知的地理大发现却知之甚少。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后来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探险故事,作者娓娓道来,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地理环境的细致描绘,那些古籍中模糊不清的山川河流,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读到那些关于如何测量星辰、辨别方向的段落时,我不禁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无论是古代的舆图,还是复原的船只模型,都为我理解那些历史事件提供了直观的帮助。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地理知识和探险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影响力和辐射范围是如何一步步拓展的。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和地理感兴趣的朋友,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够“颠覆”你固有认知的书籍!我原以为中国古代的地理探索主要集中在陆地上,比如丝绸之路等等。但《中国地理大发现》这本书完全拓展了我的视野。它不仅深入探讨了陆地上的探险,更让我惊叹于中国古代在海洋探索方面的成就。书中对各个朝代的海上贸易、远洋航行以及对周边海洋环境的认识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曾以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海洋探索的巅峰,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更早时期,甚至在汉唐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有了相当活跃的海外交往和地理认知。书中对古代航海家们如何利用天文、气象以及丰富的航海经验来规划航线、预测天气,有着非常生动且深入的描写。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于不同时期地理发现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地理探索不仅仅是地理学本身的发展,更是对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为中华民族悠久的探索精神感到自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