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已经日渐数位化,网路影像图片、版面美术设计、杂志与报纸的出版,这一些领域都已经必须要以数位材料、数位工作流程来完成。在此同时家庭照与一些生活纪念的影像也都渐渐地因为数位相机的崛起而产生了改变,因此数位化的摄影已经是现代生活的工作与消费不可或缺的需求。
另外,摄影可说是现代艺术创作最为热门的媒材,很多艺术家的创作直接採用摄影,甚至是数位影像技术,但也脱离了原来传统摄影的侷限与操作价值体系。新一代的摄影艺术从创作到意义的诠释都已经完全和传统摄影大相迳庭。
本书便在罗兰.巴特《明室》(Camera Lucida)的观念下,探讨摄影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从数位摄影的蓬勃发展以致于影响到传统摄影的转变中,到底数位化时代来临之后,摄影的使用是否有所改变?在巴特的观念下摄影不应该是艺术,他认为在经过太多的使用与解读之后摄影被误用而失去它身为摄影的原味,然而数位摄影在新技术的应用下,是否有机会又回到了巴特原先认定的摄影意义里面呢?数位化之后的摄影显然表现出另一种更为超越现实的可能,是否就此摄影就变得更为非人性、更为艺术性、或是反而可以收复巴特所钟爱的领域?这些是本书所探讨的。
作者简介
章光和
纽约Pratt艺术学院
私立纽约大学NYU, Studio Art, 艺术硕士
世新大学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系主任兼所长
台湾艺术大学图文传播艺术系兼任副教授
展览
1989年 纽约 Washington Square East Gallery
1989年 新竹 国立清华大学艺术中心“摄影、电脑绘制、录影带”个展
1990年 韩国 浦山双年展
1992年 韩国 汉城市立美术馆 韩国摄影的水平展
1993年 台北 诚品 六人展
1993年 日本 福井县第五届 双年展
1994年 香港 两岸三地“中、港、台、当代摄影”联展
1994年 台北 阿普艺廊“真假摄影”联展
1995年 日本 “沖绳国际摄影研讨会”联展
1996年 台北 台北市立美术馆摄影作品永久馆藏
1999年 台中 台湾省立美术馆摄影作品永久馆藏
2000年 台北 摄影作品参与国际佳士得拍卖公司台湾春拍
2000年 台北 2000台北国际摄影节(从传统摄影到数位影像)展出
2003年 台北 国立历史博物馆展出2003千禧之爱──两岸摄影名家联展
2004年 台北 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数位人体美学”个展
2004年 台中 国美馆永久收藏“数位人体美学”作品
着作
《暗房终结者》(电脑影像专书),桑格图书出版
《Painter 3 BIBLE》(电脑绘图专书),桑格图书出版
《Live Picture 光速合成》(电脑影像专书),桑格图书出版
《绘画终结者 Painter 4.0》(电脑绘图专书),桑格图书出版
《虚拟天堂 Bryce 3D》(电脑影像专书),桑格图书出版
《数位人体造像 Virtual Nude Photography》(电脑影像专书),桑格图书出版
《复制真实:后现代摄影创作构思系统论述与实践》(摄影理论专书),田园城市
《缪斯共和国》(作者刘惠媛,摄影章光和),田园城市
《住在巴特、宋妲、班雅明的照片里》(摄影旅游),田园城市(繁体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一石文化(简体版)
《摄影不是艺术》(摄影理论专书),田园城市
Part 1 摄影不是艺术
后现代摄影艺术呈现方式
技术不等于艺术
摄影该不该是艺术
以一种现象学、本体论「为我」而思的观点来看摄影
巴特的几个观点
巴山夜雨型的拍照动机
数位的应用、生活、美学
数位时代摄影与传统摄影同一
数位时代摄影的范围
数位摄影是反直接摄影的绘画性再创造
数位摄影可否有「巴山夜雨型」的叙事能力
反偶然、反奇遇、制作惊奇
令人无法理解的疯狂
分类的崩解
Part 2 摄影的本质与电脑化时代摄影的本质
Part 3 非物件性的观念艺术摄影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过去长期以来对摄影艺术认知的一次冲击。我一直认为,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媒介,其本质在于捕捉瞬间、展现美学,并将之升华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然而,《摄影不是艺术》这本书,却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指我心中那个“艺术”的光环,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一直以来对摄影的定义和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摄影固有的“高冷”印象。以往,我总觉得摄影大师的作品,或如鬼斧神工,或如行云流水,无不散发着难以言喻的艺术气息,需要极高的天赋和深厚的功底才能触及。然而,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将摄影的创作过程,从最初的构思,到镜头的选择,再到光影的运用,乃至后期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一一拆解,展现出其背后严谨的逻辑、精湛的技术以及无数次反复的尝试和调整。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艺术品”,背后是摄影师对技术极致的追求,是对设备性能的深刻理解,是对光线的敏锐捕捉,是对场景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洞察。这种“非艺术”的视角,反而让我觉得摄影更加平易近人,更加脚踏实地。我开始意识到,我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这些技术,理解这些原理,从而拍出令自己满意的照片,甚至与他人分享。这种解放感,是我阅读之前未曾预料到的。
评分《摄影不是艺术》这个书名,一开始确实让我有点儿“虎躯一震”。毕竟,在我们普遍的认知里,摄影早就已经“升格”为一种艺术,摄影师也是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就是用光影雕刻出的诗篇。所以,当看到这样的标题时,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作者是要来“搞事情”的吗? 然而,当我认真地阅读下去,我发现作者并非是要“否定”摄影,而是要“解构”它。他并没有直接说“摄影就是垃圾”,而是试图把摄影的“艺术性”和摄影的“本质”剥离出来。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笔墨,去讲解摄影的技术原理,从光学的基本定律,到感光材料的化学反应,再到现代数字成像技术的演进,他把这些冰冷的技术细节,讲得清晰易懂。他强调,摄影的根本是一种“模仿”和“复制”的技术,它能够将现实世界二维化,并将其永久地保存下来。而“艺术”,更多地是摄影师在利用这种技术进行创作时,所注入的个人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他用了很多历史上的例子,比如那些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的照片,它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传递了历史的真相,而不是因为它们的构图有多么精妙,或者色彩有多么动人。这种“回归技术本质”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过去对摄影的理解,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把“艺术”的光环戴在了摄影的头上,而忽略了它作为一种技术工具的强大力量和广泛应用。
评分初次看到“摄影不是艺术”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作者在“哗众取宠”。在我的印象里,摄影早已与艺术紧密相连,它是一种用光影、色彩、构图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视觉艺术。因此,这本书的标题,无疑是对我固有认知的挑战。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并非是在全盘否定摄影的艺术价值,而是在试图剥离那些附加在摄影身上的“光环”,去探寻摄影最根本的“本质”。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摄影的“技术性”和“功能性”。他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光线如何被镜头捕捉,感光元件如何记录下影像。他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分析了相机和镜头的功能和局限。他强调,摄影的第一个功能是“记录”,是“复制”现实,而“艺术”是这个记录过程中的一个潜在的可能性,是摄影师的主观创造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引用了大量社会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例子,这些照片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它们所传递的真实信息和社会影响力,而非纯粹的审美愉悦。这种“回归工具性”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是否过于将“艺术”的标签强加于摄影,而忽略了它作为一种记录和传播信息的强大媒介。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简直就是对摄影界的一声惊雷!“摄影不是艺术”,这像是在告诉一个虔诚的信徒,他的信仰是虚假的。我一直以来都相信,摄影是视觉艺术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承载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对情感的表达,对世界的独特解读。所以,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内心是充满抗拒和不解的。 但出于职业的好奇,我还是翻开了这本书。随着一页页的阅读,我发现作者并非是在进行一场哗众取宠的批判,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正本清源”。他并没有否认摄影能够产生艺术作品,但他坚决地将摄影的“艺术性”与摄影的“本质”区分开来。他强调,摄影的本质是一种“复制”和“记录”的技术,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传递信息、保存证据、再现现实的功能上。他用大量的篇幅去分析社会纪实摄影、科学摄影、新闻摄影等领域,这些摄影形式,其首要目的并非为了“艺术”,而是为了真实地反映社会、记录事件、传递信息。书中那些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那些揭露社会黑暗的照片,它们之所以流传百世,并非是因为其构图有多么精巧,色彩有多么绚丽,而是因为它们所承载的真实信息,它们所引发的社会反响。这种对摄影“实用性”和“信息性”的强调,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可能过于沉溺于摄影的“审美”层面,而忽略了它更广泛、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评分《摄影不是艺术》这个书名,着实让我感到一丝丝的“冒犯”。我一直以来对摄影都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将其视为一种能够捕捉瞬间、表达情感、创造美的艺术形式。所以,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内心是带着点抵触情绪的。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作者并非是要全盘否定摄影的艺术价值,而是试图将摄影的“本质”与“附加价值”区分开来。他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摄影的“技术属性”,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化学反应,到现代的数字成像技术,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他阐述了相机是如何工作的,镜头是如何成像的,这些技术细节是如何影响最终的照片效果。他甚至将摄影与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对比,指出摄影在“复制”和“现实再现”方面的独特性。他强调,摄影的“艺术性”很多时候是后期附加的,是摄影师的主观意图和审美追求在起作用,但其根本,是一种基于物理和技术原理的记录行为。这种“去艺术化”的解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认为是“艺术品”的照片,思考它们在技术层面的表现,以及它们在作为“记录”层面的价值。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摄影的“艺术”认知,可能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建构,而忽略了它作为一种技术工具的强大和普适性。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初读之时,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毕竟,在我的脑海中,摄影早已与“艺术”二字紧密相连,两者似乎是同义词,密不可分。然而,作者却大胆地提出“摄影不是艺术”的论断,这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疑虑。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究竟是如何颠覆我根深蒂固的认知的。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并非是纯粹的否定,而是以一种更加务实、更加底层逻辑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摄影的本质。他详细阐述了摄影作为一种记录工具的强大功能,强调了其在新闻报道、科学研究、社会纪实等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书中引用了大量历史案例,例如那些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的照片,它们或许在构图、色彩上并非完美,但其蕴含的真实信息和历史价值,却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欣赏。这种对摄影“功能性”的强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过于将艺术的光环强加于摄影之上,而忽略了它最根本的价值。这本书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平凡”的照片,它们可能没有精美的滤镜,没有刻意的构图,但它们却以最直接的方式,将世界的某个角落、某个瞬间、某种情感,原原本本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反而具有一种独特的震撼力。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把锐利的刀刃,直插我心中对于摄影艺术的“神圣”认知。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摄影是二十世纪以来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能够捕捉人类的情感,展现世界的奇妙,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因此,“摄影不是艺术”这样的论断,着实让我感到一丝不解和抵触。 但当我翻开这本书,并随着作者的思路一路深入,我开始理解他并非是在全盘否定摄影的艺术价值,而是在试图拨开迷雾,去探究摄影更为本质的“属性”。他没有否认摄影可以成为艺术,但强调摄影的“基础”和“核心”在于其“复制”和“记录”的功能。他详细地阐述了摄影技术的发展,从模拟到数字,从胶片到传感器,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摄影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记录工具,而不仅仅是少数艺术家的“专属”。他认为,很多时候,照片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信息”,在于它所还原的“真实”,而不是其构图、色彩是否符合某种艺术标准。他甚至用了很多篇幅去分析新闻摄影、科学摄影等领域,这些领域中的照片,其首要目的是传递信息、证明事实,而非追求艺术上的完美。这种“去艺术化”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认为“平淡无奇”的照片,发现它们在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方面的巨大价值。
评分读完《摄影不是艺术》,我感觉脑子里像被注入了一股清流,彻底洗刷了我长久以来对摄影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摄影就是艺术,摄影师就是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就是用光影作画,用心灵抒情。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位冷峻的哲学家,把我从艺术的幻想中拉回到现实的土壤。 作者并没有否定摄影的艺术可能性,但他极力强调摄影的“工具性”和“再现性”。他详细地阐述了摄影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笨重的相机到如今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技术的进步使得摄影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容易被掌握。他认为,摄影的本质是一种记录行为,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翻译”,而“艺术”则是这种“翻译”过程中,摄影师个人主观情感、审美观念和思想表达的升华。他用大量的篇幅去分析那些在摄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照片,并非因为它们在技术上多么高超,或者构图多么完美,而是因为它们所捕捉到的“真实”瞬间,它们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它们所引发的公众讨论。他认为,很多时候,摄影师的“艺术”创作,其实是建立在对摄影这门技术深刻理解和精准运用之上的。这种“去艺术化”的解读,反而让我看到了摄影更广阔的天地,它不仅仅是少数艺术家的专利,更是普通人记录生活、表达自我、与世界沟通的强大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让我觉得有些“剑走偏锋”。摄影,在我心中,早已是“艺术”的代名词,是光影的魔法,是情感的诉说,是审美的载体。因此,“摄影不是艺术”这样的论调,实在让我费解,甚至有些难以接受。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并非是要否定摄影的艺术潜力,而是试图剥离那些围绕着摄影的“光环”,去探寻其最核心的、最本质的特质。他用一种近乎“工程师”的严谨态度,去分析摄影的“机制”。他详细地阐述了摄影器材的设计原理,包括镜头的光学结构、快门的速度控制、光圈的大小调整等等,这些是如何直接影响照片的成像质量和视觉效果。他强调,摄影本身是一种“记录”和“还原”的工具,它基于物理规律,通过光学和化学(或电子)反应,将三维世界的景象二维化,并将其定格下来。他甚至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很多伟大的摄影作品,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其所记录的“事实”本身,而非纯粹的“艺术表达”。例如,那些历史性的战地照片,虽然构图和色彩可能不完美,但它们所传递的历史信息却无可估量。这种“回归本质”的视角,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过于将“艺术”的标签强加于摄影,而忽略了它作为一种强大工具的记录、传播和证明功能。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摄影不是艺术》这本书,我并没有报太大的期望。我的脑海里,摄影早已经被“艺术”的光环笼罩,它代表着美学、创意、表达,是一种高雅的精神追求。因此,我以为这本书会像很多标题党一样,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内容会是陈词滥调或者故弄玄虚。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多么的狭隘。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案例,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否定摄影的美学价值,也没有贬低摄影师的创造力,他只是试图剥离那些附加在摄影身上的,关于“艺术”的标签,去探究摄影更根本的、更基础的运作原理。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摄影的物理学原理,比如光线是如何与感光元件互动,如何通过镜头捕捉和还原现实。他甚至深入到工业设计的角度,分析相机、镜头的设计理念,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最终的成像效果。这些内容,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突然明白,很多我们认为“有艺术感”的照片,背后其实是摄影师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深刻掌握,是对设备性能的充分利用,以及对光线特性的精准把握。这种“技术至上”的论调,虽然听起来有些冰冷,但却让我看到了摄影的另一种生命力,一种基于科学和工程学的强大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