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一一事件以来,「恐怖主义」一词就在大量的传播使用下蔓延开来。然而,除了那些排山倒海而来的报导和耳语之外,我们是否只能说:某人认定的恐怖份子不过是他人心中的自由斗士?本书不仅对九一一所引发的各项论辩加以探讨、回应,也要透视集团恐怖主义与国家恐怖主义二者的源起及来龙去脉。
作者Jonathan Barker不但点出历史梗概,更提供了中东、拉丁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的最新实例。他让读者一览道德与政治学说,也凸显出一场随之而来的意象与理念之战。由于分析了恐怖主义的变迁模式,使得本书对反恐战争及其对民主政治造成的致命后果有更精辟的观点。
本书特色
1. 议题热门、资料丰富:除了九一一事件外,亦提供中东、拉丁美洲、欧洲、亚洲等最新案例。
2. 见解精辟:深入分析恐怖主义的变迁模式,探讨反恐战争及其对民主政治造成的致命后果。
3. 引述联合国、美国国务院、专业期刊、世界各大平面与电子媒体之资讯及报导。
4. 以最少篇幅(184页)便足以准确切入重大国际恐怖与反恐议题。
作者简介
着者Jonathan Barker:居于加拿大多伦多,从事写作与研究工作。多年来,曾在多伦多大学、达兰港大学、亚历桑那大学开设政治科学之相关课程,并且在塞内加尔、坦桑尼亚、印度和乌干达等地进行地方政治之研究。着有《街头民主:全球势力边缘的政治环境》(1999)、《压迫下的农村社会:非洲的农民与政府》(1989)
译者简介
张舜芬:台湾大学政治系国际关系组毕业。先后任职于公视新闻部国际组、TVBS国际新闻中心编译。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勾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誰是恐怖主義:當恐怖份子遇上反恐戰爭》,光是這個標題就充滿了張力與矛盾。台灣在經歷過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戒嚴時期,對「國家安全」的議題有著相對敏感的理解,但「恐怖主義」這個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相較於西方社會,似乎總是有點距離感,卻又因為全球化的資訊傳播而時時感到其潛在的威脅。這本書似乎試圖拆解這個看似簡單卻又極其複雜的定義,從「恐怖份子」的角度出發,去理解他們為何會走上極端,他們的動機究竟為何?更進一步,當全球性的「反恐戰爭」展開後,這個戰爭本身又帶來了什麼樣的新問題?戰爭的定義、手段,以及其道德界線,是否也模糊化了?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呈現這種「對撞」,是從國際政治、社會學、心理學,還是歷史層面進行剖析?是單純的敘述,還是帶著某種批判性的觀點?身為一個身處台灣的讀者,我渴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個我們雖不直接經歷,卻深受其影響的全球性議題,不再只是媒體上那些簡化的標籤,而是能看到其中更真實、更立體的人性與權力鬥爭。
评分這本書名,實在是太有挑釁性了!「誰是恐怖主義」,這不光是問「哪些人是恐怖份子」,更是質疑「什麼才是恐怖主義」本身。在台灣,我們對於「國家」與「人民」的關係,有著一套相對成熟的民主經驗,但當「國家」為了「反恐」而擴張權力,甚至進行不正義的戰爭時,我們該如何看待?「反恐戰爭」這個名詞,聽起來正義凜然,但背後究竟有多少政治考量、地緣戰略,甚至經濟利益的糾葛?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探討,在「反恐」的名義下,那些被壓迫的聲音,那些被忽視的權利,以及那些被掩蓋的真相。特別是當「恐怖份子」這個標籤,被隨意地貼在一些對抗不公義的人身上時,這個標籤本身就成了一種「恐怖」。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呈現這種雙重標準,以及這種標準是如何在「反恐戰爭」的巨大舞台上被放大和利用的。在台灣,我們也面臨著來自不同方向的壓力,對於「如何定義敵人」以及「如何應對威脅」的討論,其實從未停止,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正義」與「手段」之間的複雜關係。
评分「誰是恐怖主義」?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身份認同、歸屬感以及邊緣化的討論。在台灣,我們本身就處於一個複雜的國際政治結構中,對於「被定義」和「自我定義」的議題,有著特別深刻的感受。而「當恐怖份子遇上反恐戰爭」,這不僅是一場武力的對抗,更是意識形態、價值觀的較量。我好奇作者會不會從更細微的層面去解讀,例如,是什麼樣的社會、經濟、政治因素,讓一個人或一個群體走向極端?「反恐戰爭」的介入,又是否會進一步加劇這些矛盾,甚至製造出新的「恐怖份子」?我希望這本書能呈現出更多元的觀點,不只是西方強權的敘事,也包含那些被捲入其中,被貼上標籤的個體或社群的聲音。在台灣,我們也曾有過為了爭取權益而進行激烈抗爭的歷史,對於「激進行為」與「恐怖主義」的界線,我們往往需要更審慎的判斷。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具批判性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辨識,在喧囂的「反恐」聲浪中,哪些是真正的威脅,哪些又是被建構出來的敵人。
评分「誰是恐怖主義」——這個問句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解構意味。它挑戰了我們習慣於將「恐怖主義」視為一個固定的、來自「他者」的威脅的認知。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從歷史脈絡中,追溯「恐怖主義」這個概念是如何被建構和演變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這個詞彙所指向的意義,會不會有著天壤之別?例如,在某些歷史時期,一些被視為「革命者」的行為,在今天可能就會被貼上「恐怖分子」的標籤。而「當恐怖份子遇上反恐戰爭」,更像是兩種極端力量的激烈碰撞,而碰撞的結果,往往不是單純的勝利或失敗,而是帶來更深層次的複雜化。我尤其對「反恐戰爭」的具體執行層面感到興趣,它如何影響了國際關係、區域政治,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台灣,我們對「戰爭」的想像,更多是來自於過去的歷史課本或國際新聞,這次的「反恐戰爭」,其形式、動機和影響,是否有所不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比較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這個議題的全球性,同時也能從中找到與我們自身處境的連結。
评分這本書名,實在是太直指核心了。「恐怖主義」,這個名詞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行為描述,它蘊含著強烈的價值判斷和政治意涵。而「反恐戰爭」的出現,更是將這個定義推向了另一個層面,彷彿是一種正義的旗幟,但這面旗幟下,有多少被犧牲的權益,有多少被抹去的真相?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當國家機器以「反恐」之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情報監控,甚至限制公民自由時,我們該如何辨識其中的界線?「恐怖份子」與「自由鬥士」之間,往往只是一線之隔,而這條線又是誰畫的?是由強權定義,還是由受壓迫者書寫?我很想知道作者如何處理這種立場的轉換,是站在一個客觀的觀察者角度,試圖還原事件的原貌,還是帶著對某一方的同情或批判,引導讀者思考?在台灣,我們有過被極權壓迫的歷史,對於「權力」與「反抗」的詮釋,有著獨特的視角,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不同的對話空間,讓我們重新審視「安全」與「自由」之間的永恆辯證,以及在追求「絕對安全」的過程中,我們可能付出的代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