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这个名词与概念,俨然已成了新的魔咒的此刻,Paul Hirst & Grahame Thompson合着的《全球化迷思》(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能被翻译出来,对台湾知识界诚属重大的贡献,可供我们作为另一种不同但更深刻思考的起点。
两位杰出的作者,一位以思想以方法论严谨着称,一位娴熟于政治经济学,联手写作了这本杰出的着作,它是迄今为止,我读到最精简扼要,且最具先驱性的批判之作。许多后来有关「全球化」的批判之作,都可以从此书里找到源起。如果要用最简短的话为此书定位,或许可以说,它乃是一本探究「全球化论述之形成」,从而寻找其破绽之精粹之作。
目前的世界经济毫无疑问的是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结构重编期,台湾在这个可能出现的新结构里,并不必然会像在「冷战经济结构」时一样得到利益。对结构问题多作思考,对「全球化论述」的形成及其盲点多所观照,当有了更多「知识」,或许我们始有可能参与到「全球化」这个论域的「知识游戏」中。南方朔〈中文版序兼导读〉
◎诚品好读2002.06第22期〈读迷思,把「全球化」加个问号〉(刘维公教授)评荐群学全球化双书︰《全球化迷思》与《全球化--对人类的深远影响》
◎《破报》全文转载南方朔先生的导读。*《劳动与社会》电子报第003期全版转载男方朔先生导读并介绍群学出版社。
◎中国时报、博客来网路书店合办两岸三地2002「炎炎夏日读99」,本书入选推荐。
◎News98 张大春泡新闻访问陈信行教授评群学全球化双经典︰《全球化迷思》与《全球化─对人类的深远影响》
第 1 章 引言︰「全球化」—必要的迷思?
国际经济模型
模型一:国际经济体
模型二:全球化经济体
本书大纲
第 2 章 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史
多国籍公司、跨国公司与国际企业
贸易与国际整合
移民与国际劳动市场
国际体系的相对开放度与互依性
国际货币与汇率体制
开放与整合:计较什么?
国际金融市场活动的最新发展
短期贷款
鉴往知来:历史、现状与未来
结论
附录︰贸易佔GDP比率之争
第 3 章 多国籍公司与企业活动国际化:「全球化」对国家体系的冲击
九十年代中叶的多国籍公司
FDI与贸易的特性
三强势力与影响力
FDI、贸易与所得不均
多国籍公司的进展:传统量度
公司型的另类量度
国民帐户型的国际化量度
企业策略与国家体系的未来
科技
行为特质
生产重组?
本章结语 第 4 章 南北贸易与国际竞争力
议题是什么,问题何在?
分析方法
南北接轨的机制与量度:结果
欧洲经验
国际竞争力与全球化
国际竞争力的诠释架构
地缘经济论
国际经济竞争力的量度与趋势
国家竞争力与公司竞争力
最后几点考虑
本章结语
第 5 章 发展中经济体与全球化
挑战「亚洲奇蹟」
诠释亚洲危机
东南亚危机
韩国危机
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选项
中国如何?
附录︰亚洲危机
第 6 章 福利国家在全球化之下何去何从?
瑞典危机与丹麦惊奇
荷兰奇蹟?
义大利的福利国家改革
货币联盟是否福利国家的一大威胁?
第 7 章 经济治理议题泛论
治理世界市场
国际金融治理的特定层面
国际金融体制
治理贸易
管制FDI与劳工迁徙
管理经济发展与经济过渡
国家经济治理
地区经济治理
第 8 章 贸易集团—欧洲联盟
欧盟做为一个政治体
回顾联邦主义与邦联主义
欧洲目前的佈局
欧洲的向心力与离心力
欧洲的地区经济绩效差异问题与地区经济治理角色
货币统合议题
政治合作之困难与整合的局限
本章结语
第 9 章 全球化、治理与民族国家
「国家主权」的崛起
「全球化」的政治观
变迁中的民族国家权能
治理与世界经济
「新」主权论
民族国家与法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打破了我长期以来对“全球化”的一些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相对中立、甚至是有益于人类进步的进程。但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和案例,揭示了“全球化”背后所蕴含的各种权力博弈、资源争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它没有简单地否定全球化,而是告诉我们,我们所看到的“全球化”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理想化的状态,它有很多隐藏的维度和被忽视的代价。 书中对“全球化”如何影响个体生活,特别是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的描绘,让我感同身受。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全球化的潮流所裹挟,却不知道这种裹挟是如何发生的,又会把我们带向何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全球化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批判性思考。它不是一本让人看完就遗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回味和反思。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直接,毫不避讳地揭露了一些“真相”,这让我这个台湾读者读起来,尤其能够产生共鸣。我们身处一个相对开放的经济体,每天都在接触全球化的浪潮,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知道这些背后隐藏的机制。作者没有使用很多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比较平实、但充满洞察力的语言,一点点地将全球化背后那些复杂而微妙的利益关系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特别赞同书中关于“全球治理”的讨论。我们经常听到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好像它们在努力维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了这些国际机构的运作,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了全人类的利益,而不是某些国家的利益。它让我们看到,所谓的“全球共识”,背后往往是经过一番博弈和妥协,甚至是被强大的国家所塑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我们该怎么办”。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刷新了我对“全球化”这个词的理解!一直以来,我们接触到的很多信息都好像在描绘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说全球化能带来繁荣、促进合作、消除贫富差距。但这本书就像一盆冷水,把我从那些美好的想象中拉出来。它并没有直接说全球化不好,而是用非常扎实的案例和数据,一点一点地剥开了那些光鲜的外衣,让我们看到背后更复杂、有时甚至是残酷的现实。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文化同质化”的探讨,这一点触动很大。以前总觉得,全球化不过是大家都能看好莱坞电影、听英文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这本书深入分析了,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文化交流,背后可能隐藏着强大的文化输出国对其他文化强势的渗透,甚至是对本土文化认同的消解。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享受着便利的国际商品和资讯,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童谣,那些只在特定节日才出现的传统手艺,在强大的全球流行文化冲击下,会不会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警醒,这一点非常重要。
评分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是这样!”。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比如跨国公司的运作模式,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背后都有着作者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逻辑和力量。书中对“全球化”如何加剧不平等,以及这种不平等是如何在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之间流转的分析,简直是鞭辟入里。我以前总觉得,资本的流动是自由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这种自由流动背后,往往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全球供应链”的讨论。我们每天用的手机、穿的衣服,背后牵扯着多少国家的工人,承受着怎样的劳动条件,这些在商业广告里是看不到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揭示了全球供应链的另一面:低工资、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环境污染的转移。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思考每一次购买行为的背后,是否也间接参与了对其他人的压榨。这本书不是让你立刻停止消费,而是让你带着一种更审慎、更有人文关怀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所处的经济体系。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它并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以往我可能只看到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和机遇,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面,那隐藏在光鲜表象下的脆弱和风险。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层次感,从宏观的经济格局,到微观的个体经历,都描绘得细致入微,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沉思。 特别让我感到警醒的是,书中对“全球化”如何被权力所利用的分析。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市场规律”,实际上是被精心设计的规则所引导,以服务于特定的利益集团。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我们平时不太愿意去触碰的现实,比如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如何影响全球规则的制定,以及这种差距又如何进一步固化和加剧。对于我们生活在台湾的读者来说,这种关于全球化下国家间关系和权力运作的讨论,尤为具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