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教改建立了一个讨论的平台!
王道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书作者为知名的化学教授─何子乐,他是交通大学讲座教授,由于他的身分及地位都非常崇高,他本身也主编了一套国际性的化学丛书,由他这么一位具有丰富研究经验及国际声望的大学教授来介绍他对科学教育的看法,我觉得关心教育、关心子女、关心国家未来的人都应该来看这本书。
何教授这本书几乎触及到每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看这本书可以讨论许多有意义的问题,而且与国内有直接相关的问题,何教授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针对国内写的,有的是介绍国外的情形,但他的目的还是要谈国内的现状,所以这本书的功能我认为是当作一个论坛、一个起点。
沟通人文与科学之上品佳作 刘广定(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不但科学知识丰富、修养深厚,即文史方面亦不遑多让。书名之副标题虽是「科教见思」实为沟通人文与科学之上品佳作。
浅见以为,教育工作者须先充实个人之人文与科学素养才可能培养下一代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是故镇重向教育界人士,特别是中学和大学教师推荐这本《想像比知识重要》,因它能帮助人文社会专业人士了解科学精神与科学观念,也能传递人文思想给科技专业人士。又拟郑重向研究所及大中学生推荐这本文字流畅易读,能充实科学、人文及语言知识、引导正确思考方式的好书。相信读者日后必觉受益匪浅。 (more)林基兴(任职于行政院科技顾问组)
作者「学富五车」(想像力超越六车),对于科学界(还跨足文学艺术、政治等呢)的人与事,不论古今中外均「难逃他的法眼」。其文「短小精悍」、「短而美」,很适合忙碌的现代人阅读。
作者简介
何子乐
国立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讲座教授。
台湾大学毕业,加拿大UNB哲学博士,专攻有机化学。
曾受教于1990及1994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分别为哈佛大学的Corey 教授及南加州大学的Olah教授。
他的研究兴趣,在有机化合和天然物化学,发表了近200篇相关论文。近年有志着书,以较独特的内容和体裁为导向。已出版英文书十六册,其中包括编写《有机合成试剂》系列。这套实用性参考书本来是已故哈佛大学飞水教授夫妇主持的,资料繁广,故工作艰鉅。被美国出版社聘为继任编纂,可称异数。何教授对科学教育,甚感兴趣,经常为文介绍化学知识,现已结集《化学花絮》、《化学揽胜》、《势难匹敌》等,另有专业中文册籍二本。
适用对象
科普、科学教育
序言 v
「想像比知识重要」,至少爱因斯坦认为如此。我们不要误会知识不重要,只不过拥有知识而缺乏想像力,就沦为书虫一条罢了。作者出版这本书,是希望借以鼓励读者,尤其是年轻朋友,能随时充实自己,更随时随地运用既得知识去推敲各种问题,所谓从见闻而开辟思路。一般人说的灵感,含意亦不外是这样。
西哲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道尽没有思想的人连行尸走肉都不如,又和我国韩愈所言:「行成于思,毁于随」(见〈进学解〉)相唿应。刺激思想的来源,遍佈我们周围,多愁善感的人,极容易受到事物所刺激,一草一木都可以使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发挥特有的思潮,以独有的方式去表达。
身为一个受理工教育陶冶的人,又在较为单纯的处境生活,所受的刺激也许不够强烈。换句话说,在所谓象牙塔内,脑力震盪的程度不如处于一些极端环境所经验的。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接触到的问题,也常会引起共鸣或反响。当然,读书也可以激发强烈的反应。
作者埋首籍册的时间不少,点点滴滴累积的知识和见闻,不时在脑中组合和作用,酝酿生成的一些见解,就得一吐为快。此小册内之文字,起自见闻而生的思虑,读者们或可在字里行间体验到。见贤思齐的自我勉励,也是本书副标题的本意。
在这本书中,零零碎碎的故事和它们引起我的感慨不算少,只是过去了大半生,个人又知道了什么呢?要对其中任何一件事稍作深思的话,也许我该引用圣奥古斯丁的一句话:「如果你们不问我,我是知道的,但问起我来,我就不知道了。」有像漫无边际的学海,不过是人类知觉汪洋的一隅,因此个人的见识增进和思考自身与社会问题,未到气绝之时,岂可轻言休止。
有人指出︰花了自己的时间去写文章,而不用之读现成的好作品,更花别人的时间去读你所写的,是否值得?这话对我并非全无冲击,但它没使我引以为诫,也许是自己压抑不了好发议论的脾气吧。
何子乐
跋
读者也许觉得,本书的牢骚甚多。笔者的心情,正如元人陈草庵的小令《山坡羊.无题》
伏低伏弱,装呆装落,是非犹自来着莫。任从他,待如何。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
又很多年前,在校园中看到我的至爱,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居然写下一首没有什么格律的「诗」,并名之为《让我叫你贝雅翠》。因为这个经验,亦是我见而思的行为,把那八句收录在这里作为本书结语也好。
在阿尔诺河畔发愣 On the bank of Arno River
是害相思病的但丁 Beatrice made Dante's heart quiver
贝雅翠的倩影 His soul was on fire
给《新生》灌注灵性 To the writing of NEW LIFE inspire
首次和妳面对 Along a campus path you came
不觉喊一声贝雅翠 Invoked in me Beatrice's name
如此动人的情景 Image of this lovely dame
怎能鸿飞冥冥 Etched deeply of forever remain
平时我喜欢的是一些能够触动内心,引发情感共鸣的书籍,比如那些细腻描绘人与人之间情感纠葛的小说,或是那些充满人生哲理的散文。当我翻开《想像比知识重要》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是这样的体验。我原本以为它会是比较宏大叙事的篇章,充满理论性的探讨。但让我意外的是,这本书更像是在我心底轻轻地敲了一下。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朴实却极具穿透力的文字,讲述了一些关于“可能性”的故事。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你应该如何”,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去感受,去体会。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失落的童心”的描绘,让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那些天马行空的幻想,那些曾经让我觉得无比真实的世界。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丢掉那份珍贵的能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知识”和“想像”的真正含义,它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以为的“已知”,恰恰是我们前进的桎梏,而那些看似“虚无”的想象,却可能蕴藏着无限的能量。读完之后,感觉心里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既有淡淡的忧伤,又有满满的希望。
评分这本《想像比知识重要》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我平时是个对社会议题很关注的读者,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社会现象、人文关怀的书籍。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是科幻,但它的内核却深深地触及了现实。作者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一些虚构的场景和人物,展现了知识和想象力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碰撞。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知识的边界”和“想象的解放”的段落,让我深刻体会到,有时候,我们过于依赖已有的知识体系,反而会限制了我们的视野,阻碍了我们探索新的可能。书中塑造的角色,各有各的困境,也各有各的坚持,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如何在这种洪流中保持清醒,并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中穿梭,每一次的转动,都会展现出不同的图案和色彩,让我目不暇给,也让我对“重要”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和文化非常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那些能够展现不同文明交流融合的书籍。所以,当我看到《想像比知识重要》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它潜在的跨文化叙事所吸引。我一直觉得,人类的进步,很大程度上都源于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而这些异想天开,往往又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启发息息相关。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笔下的世界,虽然是虚构的,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却非常丰富,他巧妙地将一些我们熟悉的文化符号,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他探讨了在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想象力扮演的角色。它既可以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也可以成为打破思维定势的火种。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既有古老文明的韵味,又有对未来无限的遐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共通语言”的探讨,让我思考,在纷繁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种超越文字和形式的交流方式。
评分这本书真是有趣!我平常就喜欢看看一些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所以收到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封面设计很有艺术感,而且名字也很有意思,“想像比知识重要”,这句话总让我联想到很多科幻大师的作品,比如阿西莫夫、克拉克他们,他们的故事总是能跳脱出固有的框架,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探讨人性、社会和未来的故事,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作者很擅长铺陈细节,让你感觉身临其境,无论是描绘未来城市的繁华,还是外星文明的神秘,都写得活灵活现。而且,我发现作者在人物塑造上也很用心,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动机,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这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耐人寻味。读完之后,脑子里会回荡着很多关于科学、哲学和人生的思考,感觉像是做了一场精彩的梦,醒来后还意犹未尽。总的来说,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跳脱思维,享受探索未知世界的人,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评分拿到这本《想像比知识重要》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好奇的,因为我平时不太涉足这类主题的书籍,我更偏爱写实类的故事,例如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纠葛,或是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但是,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笔触吸引住了。他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是什么”,而是慢慢地引导你去感受,去发现。故事的开端,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硬核的科学幻想,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物理学原理和技术名词,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更多地聚焦于“为什么”。为什么人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这些想像会变得如此重要?作者通过几个小小的引子,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而且不落俗套。我尤其欣赏的是,他在叙事中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生活化的细节,比如主人公对一杯咖啡的感受,或者在某个时刻内心的挣扎,这些点点滴滴的刻画,让整个故事不至于过于缥缈,而是多了几分人性的温度。读的过程,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他似乎在提醒我们,在追求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藏在心底最纯粹的创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