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多变的时代,要谈生涯规划,一定要有几个原则──
如果妳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那么,挑战是一定存在的。
既然挑战是无所不在的,又何必太害怕它呢?
我们都必须改变,只因世界正在改变。若不把改变当成生活的养分,那么,终其一生无所得。
加油,永远给自己机会,不要失去让自己感动的可能,不要害怕精采人生!
【本书特色】
吴淡如首度专为女人量身打造的生涯企划书,也分享她个人独特的生涯规划哲学。她说:漂亮,让男人看得见;聪明,让男人看得起。拥有属于妳的生涯规划,自己永远看得起自己。
女人生涯企划A可以修炼的聪明
女人生涯企划B必要的自知之明
女人生涯企划C不要怕精明
女人生涯企划D不可缺的识人之明
女人生涯企划E表面功夫要英明
我发誓,在三十岁以后,每年我至少要学一样新的东西。其实,这世界有这种「共识」的人越来越多。
从潜水、摄影、陶艺到佛朗明歌舞,都带给我深浅不同的乐趣。
今年,我「投资自己」的事情听来比较不像「贵妇的娱乐」……
我去念了EMBA。
没有任何商学渊源的我、对数学一向不太感兴趣的我、考大学的时候一个商学系也没填的我,竟然会报考台大EMBA,跌破很多朋友的眼镜。
老实说,连我自己也有跌破眼镜的感觉。
我开始上「财务报表」之类的课程,开始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一些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书籍看完。出乎我意料的,这些本来我以为会很枯燥的商业活动中,我仍可以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瞥见某些人性的暗流。
在此之前,我只有些许关于股票与企管的知识,偶尔看看工商日报、经济日报、天下杂志而已。
考试是临时起意的,我几乎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准备,也必须在「半工半读」的状况下偷空才能读书,的确有些辛苦。离开校园这么久之后,还想要进校园,主要的原因也很可笑:我发现,周围同龄的朋友竟然都重新回学校念研究所,甚至还有一些「前辈」在孩子都过了青少年阶段之后,不但回去念了研究所,甚至还到彼岸研修博士课程。
彼岸拚经济,此岸拚完经济后拚学问,大家似乎都得了知识焦虑症,应该是此岸渐趋文明的表征。
很多人事业有成后感觉学历欠缺,所以持续深造。学历欠缺并不是我上学的理由。我比较幸运,念完大学接着念硕士(其实是因为当时毕业即失业,没有钱、也不肯苦读等着考律师,而念硕士则有国家奖学金支助,可以安安稳稳活下去)。
我其实并不需要另一个硕士学位,工作上好像也不需要太多的管理智慧,从没梦想过当王永庆或比尔盖兹,也不想管理任何人;但是,凭着某种「就是要学我没学过的东西」的业余精神,我竟然毫无挣扎的决定继续回台大念书,而且选择了当初「死也不碰」的商学院。
说穿了,其实只因我一直是个喜欢变化的家伙罢了──总是喜欢没有走过的道路,更爱走看来困难的路,挑战陡峭而陌生的高山。
新的挑战当然会让我的生活压力陡然变大,眼神有点犹豫,刚上路时稍稍有点后悔,但既费力又快乐的征服感常使我目眩神迷。
这或许叫做「自作孽,不可活」。
老实说,有些课还真的满枯燥的,恐怕比念甲骨文还令人头痛,如果这是我在当初念大学时候必修的课程,我想,我一定会在老师点名后跷课去谈恋爱。如今,在自己选择的课堂中,我的心境大不同;工作了一天才去上课,我常常在课堂中打瞌睡。然而,「勐然点头」后强自睁开眼睛,往往会有一种罪恶感涌入我心头,让我清醒。因为放眼望去,总会有一颗一颗斑白的头颅掺杂其中,我的同学们,绝大多数年纪比我大些,他们贵为大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日理万机后仍然赶来上课,认真的做笔记、向老师提出问题……有一种严厉的声音提醒我:妳若再昏沈下去,未免太没出息!
对久溷江湖烟尘的我来说,上课这件事像一台空气清净机。我喜欢和一群人为着同一目的努力、又能各自享受独立的成就感的感觉。这或许是我不断学习各种看来不太需要的东西的理由。
然而,看来也许不太会有用处的学习经验,其实都开发了我心中某种美好的矿藏,激发了某些内在的神祕能量;也许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却都送给我一些珍贵的礼物,让我感觉,即使曾经举步维艰、即使曾经挥汗如雨,都是值得珍藏的记忆。
※※※※
座谈会后,有个女孩问我:「现在的世界变化这么大,我们怎么做生涯规划?」
我低头沈思了很久,答应在书中给她一个回答。
老实说,以前,我很怕谈到「生涯规划」这四个字。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生涯规划都不会尽如人意。规划赶不上变化。有时,不管人们怎么在意自己的计划,也都不能不承认天意的力量比我们更强大。
然而,如果人生是一条河,也得常常清理,才不会让不必要的烂泥堵塞、淤积。其实,我害怕的只是某些人谆谆教诲「你一定拥有铁饭碗般的工作、在几岁之前嫁人、生两个孩子、一定要领到退休金」的那种规划。过去讲生涯规划的人,都只想把人生的河流卡死在硬邦邦的防波堤之中,企图把「生涯规划」做成财务上的损益平衡表,或让它呈现一种井然有序的无聊。
我一直在逃避某些企图只让自己活成「跟别人没什么不同」的人似的平庸规划。所以虽然从小学业成绩优良,在各种人生志愿的选择上竟从来没有合乎过父母的愿望。
回头想想,如果父母的掌控力很强,却又拥有一个永不听命的孩子的话,一定很伤脑筋。永远要问为什么、永远不服从教示、自己觉得对的从来不请求任何人许可、对自己要的东西很坚持、想舍弃什么东西时也很难被温情劝服……如果我是个男生,传统的爸妈可能还会比较愿意放任一点,身为女性,在传统家庭被允许犯错的空间很小,伸展的限度经常也很侷促。
曾有记者问我,在别人的期望和自己想要的东西间怎么选择?我常笑着说:我从小其实就知道,只有「辜负别人期望,才能有自己的希望。」
不只辜负别人,还背叛自己曾有的选择,我念了法律又不从事法律,后来念了中文所。拿到硕士后,我很幸运,马上拿到国立大学的讲师聘书,却又不肯乖乖当老师,不甘寂寞的选择到新闻界工作。
所以多年来我除了写作,一直有另外的职业,从记者转任到电视、广播的主持人,其实是无心插柳的,与我小时候的志愿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从来没有梦想过要上电视、穿漂亮衣服、要说这么多的场面话。
不知是不是讽刺呢,我做的工作,永远与我在学校学的东西无关。
我成长的波折比一般女孩多得多。因为,我实在不是一个我爸妈所期待的乖乖女。总是自己选择要走,又自己选择放弃。如果我有像自己一样的女儿,我也一定很头痛吧。
不过,却走出一条我自己要走的路。
我走过的人生路,不符传统的生涯规划,但想来,其实是很有规划的。虽然波折很多,虽然做这做那看来都基于一时兴起,好像没什么实质连系;虽然吃过的大小苦头不胜枚举,后悔的事也挺多,但也因为多方尝试,才能离开不想要的环境,活在我想要的方式里。
在我看来,在这个多变的时代,要谈生涯规划的话,一定要有几个原则吧──
生涯规划一定要由自己规划。我们生来的使命,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不爱的事永远不会成功,就跟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再平稳也不会太幸福一样。
再来,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选择的路,不管成功失败,都要有承担的勇气,别想只拣甜头吃。世上没有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事情。就算输,也要输在自己要的那条路上。
其三,就算人生路大致符合自己的生涯规划,但未必就表示:从此就一路幸福快乐。总还有不受欢迎的「程咬金」从黑暗的角落里杀出来,使我们不知所措。而世界可能改变得很快,快到我们想不到,我们必须保持某种应变的弹性、改变的勇气和成长的可能。
任何有些人生阅历的人都会深深体悟到:人生路好奇妙。因为各种突如其来的选择,使我们与许多本来有缘的道路绝缘,又会走上本来应该绝缘的道路。而世界不断变化,岁月不断流转,人生种种珍贵的东西,都需拿「命」去换。
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想自己拥有自己的人生吧。是的,女孩,把握这个原则就可以。
※※※※
如果妳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那么,挑战是一定存在的,别想高枕无忧,也别想把人生重量放在别人身上。
既然挑战是无所不在的,那又何必太害怕它呢?既然挑战总是会来找你,你为何不去找它呢?如果挑战是我自己选择的,至少会正面一点、可爱一点,而我也会甘愿一点。
回首来时路,人生的挑战好多,一年一年不同。越怕应战,越固步自封,活得越不开心。
岁月不断流转,人生种种珍贵的东西,都需拿「命」去换。
我们都必须改变,只因世界正在改变。若不把改变当成生活的养分,那么,终其一生无所得。
这十年内的改变,可能比过去三百年都剧烈,凡是有一点敏感的人,都会得到某种焦虑症。
男人、女人都不可以像死水一样一成不变。
所以,也许只是想回味一下上学的感觉,我又走上一条没有想过的路。
「这条路在妳生涯规划里吗?」朋友问。
看来不在内,但,当然在内啊。因为我的生涯规划哲学,简单说来,只有以下一句:改变我所改变的,接受我所接受的,让自己活得充实,也永远不要划地自限。
加油,永远给自己上课的机会,不要失去让自己感动的可能,不要害怕精采人生。
说实话,一开始我看到书名《写给女人的生涯企划书》,我有点担心它会不会讲太多“女性应该怎样”的刻板观念,毕竟现在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太多元了,很容易被绑架。但读完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不是在说教,而是以一种非常平视、非常理解的姿态,和你一起探索。它没有给你设定任何标准,而是让你自己去定义。我最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把“生涯”局限在工作上,而是将它看作是一个整体的人生规划。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我的人生画布上,除了事业这个最显眼的色彩之外,还有哪些颜色是可以添加进去的?比如说,关于“时间管理”,这本书提供的角度很新颖,不是让你把时间填满,而是教你如何去“选择”和“取舍”,如何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上,让你感觉自己是时间的主人,而不是被时间追赶。还有它关于“人脉经营”的章节,也不是功利性的“拉关系”,而是强调建立真诚、有意义的连接,让你感受到人际关系的力量,并且知道如何去维护和拓展。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充分肯定了女性的独特性和多元性,鼓励我们活出自己的节奏,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模式。它让我重新认识到,所谓的“成功”,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应该是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
评分收到《写给女人的生涯企划书》这本厚实的书,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书,但没想到,它读起来一点都不累,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好朋友在分享她的人生智慧。书中的内容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没有生硬的知识点堆砌,而是用了很多小故事、小案例,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并且从中找到共鸣。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生涯韧性”的探讨。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谁能拥有强大的生涯韧性,谁就能更好地应对挑战。这本书就教会我,如何培养这种内在的力量,如何在挫折面前不轻易放弃,如何在变化中找到新的机遇。它让我明白,生涯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一个动态调整、不断进化的过程。它还鼓励我们去拥抱“不确定性”,并且将这种不确定性转化为成长的驱动力。我一直觉得,女性在生涯发展中,往往会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并且提供了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案。它没有给你灌输任何“应该”的东西,而是让你自己去探索,去发掘,去定义属于你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内心多了一份笃定,少了一份焦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评分《写给女人的生涯企划书》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人生导航仪”,它不是直接告诉你目的地在哪,而是教你怎么去规划路线,怎么去调整方向,怎么去应对路上的各种情况。我特别欣赏它在“目标设定”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让你去设定那些遥不可及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鼓励你从“小目标”开始,一步步累积成功感。它强调的是“过程”的重要性,让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能享受乐趣,感受到成长的喜悦。我还觉得它在讲“财务规划”的时候,非常接地气。不是那种让你瞬间变成富翁的“秘籍”,而是非常实在地教你如何管理自己的钱,如何让钱为你的生涯目标服务,让你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这一点对于很多女性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经济独立是实现人生自由的重要基石。这本书还花了很多篇幅去讨论“平衡”,比如说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平衡等等。它告诉你,人生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你可以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成就,并且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谐节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等待机会的人,而是可以主动去“创造”机会,并且有信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评分读这本《写给女人的生涯企划书》,就好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但又特别懂你的朋友聊天。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多的是一种“我懂你”的温暖。我特别喜欢它在谈到“自我认知”的时候,用了好多生活化的例子,让我很容易代入。比如说,它会问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感到最充满活力?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最常做的反应是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让你开始去挖掘那些连自己都可能忽略的特质。而且,它并不是让你一直沉浸在“我到底是谁”的哲学思考中,而是迅速地将这种自我认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指南。比如,它会教你如何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去“设计”一份更符合你心意的工作,甚至是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鼓励我们去拥抱变化,并且将变化视为一种成长的契机,而不是威胁。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难,毕竟我们都习惯了安逸和稳定。但这本书告诉你,真正的强大,是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方向,并且不断调整自己。它也强调了“复盘”的重要性,教会我们如何从每一次的经历中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生涯规划。感觉读完之后,我真的有了一种“掌控感”,不再觉得自己是被命运推着走,而是可以主动去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评分哇,拿到这本《写给女人的生涯企划书》的时候,我真的有种找到宝藏的感觉!身为一个在职场和人生岔路口徘徊了很久的轻熟女,常常觉得自己好像一颗随波逐流的浮萍,明明心里有很多想法,却不知道该如何落地。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一张航海图,让我不再迷茫。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说教,而是非常务实地,一步一步地引导你认识自己。从“我是谁”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开始,作者用了很多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练习,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优势,甚至是最深层的恐惧和渴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人生愿景板”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收集喜欢的图片,而是要你真正去思考,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并且把这种憧憬具象化。这让我感觉,原来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是可以一点点被拉近的。而且,这本书在谈论“职业发展”时,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升职加薪,而是更广泛地探讨了“如何找到一份让你感到有意义、能发挥价值的工作”,甚至是如何在不那么完美的工作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因为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工作上,如果这份工作能带来成就感,那该有多棒!它也鼓励我们去思考,除了工作之外,人生还有哪些面向可以去经营,比如健康、亲密关系、个人成长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完整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本书让我觉得,规划人生不是一件沉重的事情,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值得期待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