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理和为屏东客家人,早期客家人因生活空间、地缘的关系,山脚下的客家族群与原住民的往来互动及尖锐对峙状态,很早就存在。客家移民必须武装拓垦,原住民也经常以猎头的方式仇视对方,双方的互斗,屡见于文献上。不过,本篇小说却生动刻画了一位嫁到汉人家庭的原住民女性--假黎婆,小说中男孩的奶奶,一位平静、清明、恬适,与人安详宁静的「假黎」。就台湾文学的发展看,战后台湾作家描写原住民族的作品,最早的可能就是钟理和这一短篇小说「假黎婆」。
作者简介
钟理和(1915~1960),屏东人,后迁居高雄美浓。幼年接受私塾汉文教育,后受同父异母兄和鸣鼓励,接触新文学作品,也决定以文学创作为职志,更奋发学习中文。在父亲经营的农场当助手时结识钟台妹,从此展开惊天动地的爱情。但同姓婚姻不为客家社会与家庭制度所容,遂奔赴北平、沈阳等地。1946年携眷返台,任初中教员。不久,因肺疾恶化,一度入院疗养。虽然后来死里逃生(耗尽家产及凿掉七根肋骨才挽回性命),但家计全赖台妹维持。一生备极艰辛,一女一子夭折,长子铁民又因长期营养不良摔伤成驼背,罹病、散尽家财、残废的长子,一件件无情的打击他,然而在贫病交逼下,他仍写作不辍,呈现了作家坚忍不拔、追求理想的精神。
一生经历台湾沦日五十年的后半期,也在大陆沦陷区的伪政权度过八年,终其一生足迹所至,包括台湾、沈阳、北平、上海等,经验的广度与深度,皆为同时期作家罕见。作品有浓厚的自传色彩,题材大致以描写中国大陆、台湾农民的生活经验及对台湾人命运之感思为主,文字简练朴实,有悲天悯人之心,因此生活虽困踬艰屯,却能以庄严而坦然的心情面对。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智慧。病逝后,文友以「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称之,是对其不朽形象最传神的写照。生前多不为人所知,直到根据他的人生遭遇改编的电影《原乡人》的上映,才使一般民众认识了他。长篇小说《笠山农场》曾获中华文艺奖。1976年张良泽曾编成《钟理和全集》八册出版,1997年高雄县文化中心复出版了《钟理和全集》。
作者钟理和为屏东客家人,早期客家人因生活空间、地缘的关系,山脚下的客家族群与原住民的往来互动及尖锐对峙状态,很早就存在。客家移民必须武装拓垦,原住民也经常以猎头的方式仇视对方,双方的互斗,屡见于文献上。不过,本篇小说却生动刻画了一位嫁到汉人家庭的原住民女性——假黎婆,小说中男孩的奶奶,一位平静、清明、恬适,与人安详宁静的「假黎」。就台湾文学的发展看,战后台湾作家描写原住民族的作品,最早的可能就是钟理和这一短篇小说「假黎婆」。
根据作者的自述,小说原来的题目是<我与假黎婆>,有几分是为了纪念亡祖母而作,但后来被编者删为<假黎婆>登出,后来坊间版本也都作<假黎婆>。其间是非优劣且不去说它。小说以小孩子的叙事观点来看这位原住民奶奶,选择小孩的视角来写人事,具有客观作用。生命中总有很多人物很多事情会沉淀在我们的回忆中,酸甜苦辣,百味杂陈。在偶然的机会里,这些人这些事就会从脑海中浮现出来,其中童年往事常常是印象最深刻的。这篇小说叙说了「我」跟奶奶的一些事。小说的时间结构是运用倒叙法,开始、结束两段的时距很近,中间倒叙插入过往的事情,作者依次叙说了好几件事,这些事除了「我」对奶奶的依恋,奶奶对小孩「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外,还有奶奶在汉人家庭中的生活样貌,而这些以「假黎婆」和她的族人间事情的描写,更是小说重点所在。
作者用温情的笔调描写「我」生命中最重要最亲爱的人——假黎婆,除了写出她缠「番婆头」,手上有刺花外,也说明她的性情:温和、宁静安详,充满对人的关怀。但毕竟这是外在给人的观感,假黎婆的真正内心里的声音,却是透过几件事来呈现,而这才更生动形现了这位嫁到汉人家庭的原住民女性的形象。假黎婆弱势、自我压抑,想维持族人的尊严,从她拒绝媳妇主动要送给弟弟的一大袋白米可见,她在族人离开时,让他们带走盐,却留下那斗米,她说:「虽然他们是假黎」「可不是要饭的」。她极力约束弟弟的行为,绝不让他因喝酒而闹事生非。还有一次,为了寻找一只走失的牛,「我」和奶奶越过了「番界」,进入深山的奶奶突然唱起「我」从未听过的「番曲」,并且越唱越高,那歌声里「好像有一种长久睡着的东西,突然带着欢欣的感情在里面甦醒过来了。」唱歌时的假黎婆是喜悦和热情的,唱歌让她灵魂深处的煎熬得以释放,让她长久的压抑得以暂时宣洩,但因「我」对唱歌的奶奶感到陌生的距离,好似自己被单独遗弃了。「我」却激动惶恐地喊着说:「奶奶不要唱歌!奶奶不要唱歌!」不再唱歌的奶奶,脸孔是「忧郁而不快的」。但回到家之后,却又恢复原来的那个宁静、恬适、清明的奶奶。小说很多细节反映了在汉人家庭中的奶奶,她的山地人的民族性一直被自己压抑着,像那「长久睡着的东西」,只有在属于原住民的山林之间、歌声中,才「甦醒过来」。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假黎婆形象,即使是弱势的原住民,散发的人性温暖与人性尊严的光芒,仍然深深让读者动容。
小说最后,假黎婆的弟弟再出现时,除了温良诚实的脸孔不变外,生活、语言全都汉化了,属于原住民族群的外在特征几乎不见,他把子孙的不肖归罪于祖先「从前砍人家的脑袋砍得太多了」,族群的认同至此彻底瓦解,作者不做任何的是非批判,但原住民在强势的汉文化下,不断自我压抑族群记忆的悲情,却唿之欲出,令人感慨及不忍。
虽然作者许多作品的题材有其自传性质,然而从写作本位来看,确有其事只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作者如何将其深刻的领会,选择他需要的细节,然后以艺术手法表现,以期打动读者的心灵。小说没有刻意经营的情节,只是从平凡的生活中取材,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在作者眼中却有不同的意义。严格来说,这篇小说写已过世的奶奶,是一份惆怅与怀旧之情,但作者并未被愁苦、悲哀的情绪淹没,淡淡冷静的口吻、片片断断的回忆、哀而不伤的铺叙,使得情感更为提昇净化,达到小说美学上「距离」的要求,更让人对此篇小说印象深刻。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是有点犹豫的,总觉得会是那种沉重压抑的题材。但读下去之后,却发现它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作者用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女性命运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一个在时代夹缝中生存的女性,她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并没有把主角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而是展现了她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她的真实和可爱。小说中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描写非常细致,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人际关系,都充满了真实感。作者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无奈。读完之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历史的沉淀,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女性、关于时代的深刻反思。它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积极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读完之后,我一直在想,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它不像一些小说那样,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情节,而是像一幅抽象画,需要读者自己去解读和理解。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镇,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和救赎的故事。作者用一种非常隐晦的语言,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和光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模糊,他们的身份和动机都充满了谜团。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猜测。读完之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迷宫般的探索,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适合那些喜欢挑战、喜欢思考的读者,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震撼和思考。我需要时间去消化这本书的内容,它在我脑海中留下了许多疑问和思考。
评分读完这本小说,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压抑的梦。作者细腻地描绘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挣扎与命运,那种无力感和绝望感深深地烙印在心里。故事的主角,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她的命运轨迹与整个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人物,也没有进行过多的道德评判,而是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到位,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们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渴望。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细节的描写非常考究,无论是环境的描写,还是人物的动作、语言,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身临其境。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开始反思,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究竟有多么的脆弱和无助。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人性的深刻反思。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光与影,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啊,读起来真的很有味道,不是那种一下子就能抓住眼球的类型,而是像一杯醇厚的茶,慢慢地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滋味。作者的文笔很特别,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旧,让人感觉很舒服。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偏远的小乡村,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情和背叛的故事。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而是采用了多线叙事,将不同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猜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作者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描写非常真实,没有过多的美化和虚构,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读完之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适合那些喜欢慢节奏、喜欢思考的读者,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那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作者仿佛是一位老练的讲故事人,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语气,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世界。故事的主角,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生活充满了琐碎和无奈。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种平淡的笔触,展现了农民生活的真实面貌。小说中对乡村风俗和人情世故的描写非常细腻,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作者用一种幽默而风趣的语言,展现了农民的智慧和乐观。读完之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乡村之旅,让我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本书适合那些喜欢乡土题材、喜欢轻松愉快的读者,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温暖和美好。它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真实和感动。它让我回忆起童年时光,也让我对家乡充满了思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